分享

久病入络,宿邪缓攻

 昵称65820384 2023-01-30 发布于河南

久病入络,宿邪缓攻

——叶桂“久病入络”说与虫类药应用特色

   

主题词    通络    动物药/治疗应用

“久病入络”学说,是清代临床大家叶桂学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内伤杂兵理论与治疗上的发展,叶氏通过“久病入络”学说,将《内径》中有关“络”的生理认识,加以深化,引入到对于脏腑病变的解释中,这是叶氏对中医病理学的重要贡献。这一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示了许多疾病(多属内伤、脏腑病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是中医治疗上的一条重要法则。自《内径》开其端,《金匮》发扬光大之,在叶氏“久病入络”学说及虫类药的临床应用中,尤称融会贯通。

1    久病入络,瘀闭痰结,必用虫类灵动之药

叶氏认为,络为聚血之所,因而,“久病必瘀闭”,甚至“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所以,久病入络,其深而重者,病理本质或为络瘀久滞,或为痰瘀交混,已不是草木类药物攻涤可以获效的,而且“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叶氏还认为,络病“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不是一般表里辩证所能概况的,也不是一般攻、补之法所能成功的。因为“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对于久病入络诸证,一般意义上的发汗、催吐、泻下等法,或者徒治其末,不及其本,或者空自耗伤正气,反使病邪日渐痼结,这就迫使医者必须在指导思想和临床用药上寻找新的突破。叶氏在经方用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虫类药缓攻搜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运用虫蚁类药物约80余例。他继承其师王晋三(子接)的学术观点阐发虫类药通络的机理。王氏《绛雪园古方选注》认为:“鳖甲煎丸都用异类灵动之物,若水陆,若飞潜,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备焉”。他指出,鳖甲一药,有泄厥阴破症瘕之攻,是草木类药物所不能比拟的;蜣螂一药“动而性升”; 䗪虫“破血”,鼠妇“走气”。这些虫类药物的应用,是仲景立法遣药的奥妙所在。其阐发大黄䗪虫丸的方剂配伍意义时又指出:虫性升入阳分破血,䗪虫破坚通络行伤,却又神功”。正是借助于这些虫类药物的蠕动之力和啖血之性,方可达到“行其瘀”的目的。尤其是正虚邪着,久而不去的病证,用入气入血之药也好,攻补之法兼施也罢,均不及以此类药物配合攻治力捷效速。叶桂在这些认识基础上,将虫类药物通络的机理简明扼要地概括为:“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或者说是“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以使“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叶氏门人总结叶氏创“久病入络”学说,运用虫类药进行治疗的经验,谓:“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于古人书引申触类而得”,这是一个比较中肯而概况的评价和总结。

综上所述,叶氏久病入络说的核心思想是:初病者,多属气机失调,尚可以本草类药物加以调理,而病久则血伤入络,阳动之气无以旋运,使瘀血痰凝,混处络脉,以致痼结难解。因而,必须用虫类药物治疗。虫类药物为血肉之质,而又具有动跃攻冲之性,体阴用阳,能深入遂络,攻剔痼结之瘀痰,旋转阳动之气。虫、水蛭、鳖甲以及蜣螂、地龙等,都是叶氏在久病入络治疗中的常用药品。

2    宿邪缓攻,攻中求稳,峻利之品丸以缓之

诸如水蛭、虫之类,均具攻冲走窜之性,属于峻利之品。叶氏有事如何实现其“宿邪缓攻”的指导思想的呢?考诸《临证指南医案》,叶氏以虫类药物治疗久病入络患者,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他说:“功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功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制约虫类药物的峻利之性,正是其以虫类药物通络的对立统一法则。石寿棠《医原》引吴瑭语曰:“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症瘕为蛊之戒”。这表明了吴氏对叶桂久病入络之法的深刻理解。总结叶氏“宿邪缓攻”的要旨,可以看出,“用功法宜缓宜曲”是这一宗旨的具体化。根据其一贯的治疗思想,通过“缓”这一手段遣用峻利药物,可以达到重阳气、安脾胃、护阴血的目的。攻邪而不伤正,使血无凝着,气机通畅,是其缓的深意所存。“曲”的内涵就是要求医生审证求因,随病遣药,因事因人而用,不可不精思审谛而妄用攻削之法。“曲”与“缓”是相辅相成的。从叶氏对虫类药物的应用,可以看出,其用药决非一片柔靡世界,用药峻烈亦不减他人,唯在辩证精当,用法准确耳。

叶氏将虫类药物,广泛用于疟母、积聚、久痛(包括头痛、胃痛、肋痛、痹痛)等属于“久病入络”病证的治疗,常用药品中,属“性窜阴物”者,有鳖甲、山甲之类;属“虫类蠕动”者,有水蛭、虫、蜣螂等品。以这些虫类药物为主,随证配伍,制丸用之,通过其缓慢搜剔络中结邪,往往可以治愈一些顽症久病。若痰瘀互结,难以攻解,还可配合牡蛎、贝母等以软坚化痰散结。

叶桂是清代名重一时的大医家,延请不易,因此,如华岫云所说“病家初起,必先请他医诊视,迨至罔效,始再请先生”,故得以侦察大量的久病案例,病开拓新的治疗思路。在久病入络理论指导下运用虫类药物,是叶氏独创新建的结果,临证用于久病顽证,常获独到之攻。不仅叶氏自己“治经千百,历有明验”,而且也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应用所证实。叶派显学人物吴瑭,极推崇“久病入络”学说,对于久病痼结,尤其如积聚、痹症等,常从治络入手。对肝病,他认为“肝主血,络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因而提出“治肝比治络”的主张,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发现“定痛之药,无不走络,走络之药,无不定痛”,扩大了治络方法的应用,创立“宣络定痛”这一重要法则。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于肝病治法,多有创见,而于肝气郁久,络脉瘀阻者,往往注意“参入搜络方法”。绍兴医家何廉臣“推其理以治肿”,将叶氏学说引入到水中的治疗中,实得其圆杋活法。晚清医家余听鸿认为“久病入络,气窜入络,被瘀阻不通则痛”,“久痛伤络,累及奇经带脉之隧道被气血阻滞”,当从虫蚁搜剔之法。在用药上,“草木柔润之剂难生气血,亦不能入络“,除应用虫类药物如地龙、虫、蜣螂、僵蚕、山甲等外,更有所谓“以络治络”之法,加入丝瓜络等以助通络之力。

总之,叶氏“久病入络”学说及其对虫类药物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学术生命力和临床实践意义,其理法方药,为后世活血化瘀疗法的研究,提供了中药的借鉴,启发了辩证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的探索。

3    参考文献

1   王振国 . 中医杂志,1989301):57.

2   秦伯未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80.

3   秦伯未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35.

4   清 · 叶桂 . 临床指南医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456.

5   清 · 王子接 . 绛雪园古方选注.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05~118.

6   清 · 叶桂 . 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456.

7   清 · 叶桂 . 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35.

8   清 · 叶桂 . 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36.

9   清 · 石寿棠 . 医原.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170.

10   清 · 叶桂 . 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728.

11   王振国,等.中医药研究. 1986;(4):12.

本文选自《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