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案解读】伤寒夹食

 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0-12-15

【经方医案解读】伤寒夹食

韩某,男,28岁。广东省沙湾干部农场职工。据称“七一”休假回家,途遇暴风雨,衣裤尽湿。晚飧酒食暴进,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次日请西医诊,第3日改就中医,服银翘散一剂,不效。1961年7月4日初诊。上午体温39.5℃,虽值炎暑,被单裹身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大声叫“周身骨痛呀”,“胸口难过呀”,头项强痛,不敢转侧,渴喜热饮,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粘,咳不畅,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天未行。

【编者个人辨证要点总结】

①发病原因:途遇暴风雨,衣裤尽湿。晚飧酒食暴进,外受风寒,加暴饮暴食。

②初始发病症状: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

③曾诊治经过:服银翘散一剂,不效。

④初诊:上午体温39.5℃。虽值炎暑,被单裹身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大声叫“周身骨痛呀”,“胸口难过呀”,头项强痛,不敢转侧,渴喜热饮,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粘,咳不畅,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

⑤脉诊:脉浮数有力

大便三天未行。

从上述症状来看:初受风寒加暴饮暴食,导致发热,恶寒但无汗,烦躁,周身疼痛,头项强痛。渴喜热饮,面色赤,有白色黏痰,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天未行。属于伤寒表证兼里热,非常符合大青龙汤证,回头看看伤寒论仲圣论述: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考虑到患者年方28岁正值青壮年,又脉证相符,不妨放胆用大青龙汤。

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

下面我们看看原医案的辨证和处方:

诊为大青龙汤证,因患者年青身壮,病势猖獗,毅然与麻黄18克,处方为: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姜6克,红枣12枚,一剂,水煎服。当日上午十时煎服一次,下午二时服二煎,一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湿,捺衫裤后,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夜能安睡。次晨醒来,各症若失。休息一天,恢复工作。(《广东中医》1963年2期17~21页)

这个病患初次看西医不知道具体用药不作评述,后看中医用银翘散清解,不见寸功。无论初诊患者舌尖白舌根薄黄,不像温病初起时的舌象,还是病患发热的同时恶寒非常明显,就可以知道当作温病初起辨证方向有误。回头看看《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后来按大青龙汤论治两剂之后,诸证消失。还有一个问题一直不解,经方剂量换算上,即有按1两换算成每付单味5g的也有不少直接1两换算成单味3g的,就拿大青龙汤来说里面的麻黄6两,换算成30g和18g的剂量差别还是非常大。就该病例而言麻黄用了18g临床疗效已经不错了,而昨天看到黄仕沛老师的医案苓桂术甘汤证(点击文字看原医案)茯苓50克,桂枝20克,苍术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又是这样一个配比。就经方而言一个是剂量换算再就是一个配比的问题,如何把握才更好。困惑中,欢迎跟帖一起讨论>>>>


中医讲究个性化治疗,具体病案具体分析,

转载仅供学习参考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直接阅读】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外感必见“恶寒”,治法不离一个“汗”字——恶寒高热骨节痛案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十大类方》小柴胡汤

【经方医案研读】午后发热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桂枝汤

【中医十大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低热案

小柴胡汤 治长期低热案

【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证&邪迫阳明证】葛根汤

【张锡纯医案三则】白虎加人参汤竟治疗好了梅毒?

月经不调中医辨证及常用方药

独家感悟:葛根汤证更多“非表证”--强直性脊柱炎案

你的牙痛老毛病为什么反复发作不除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