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断代之各时期玉蝉纹饰的演变特征

 RK588 2018-10-01

玉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殉葬用口含用的晗蝉,另一类是用于佩饰的佩蝉。这其中,晗蝉又常见“三刀蝉”和“八刀蝉”两种,一般无孔或为后开孔;佩蝉一种佩于腰间,穿孔多在蝉头顶部位,另一种镶嵌于帽子中间,穿孔多在蝉腹部。


新石器时期

最早的玉蝉形象出现在兴隆洼文化时期,造型古朴。良渚文化时期的玉蝉以凹凸的弧线刻画出眼、翅,线条流畅,对称和谐,其背面有切割痕迹,还钻有一个对穿小孔。红山文化出土有玉蝉蛹,呈拇指状,立体圆雕,刻有弦纹,蛹体首端平直,尾端后凸,同样有穿孔。石家河文化时期玉蝉数量众多,呈厚片状,可分为头、颈、翅三部分,有的无颈、头宽、尖嘴前凸,双眼饰于背部。颈短宽,近似长方形,刻有横向条纹。翅膀上窄下宽,下端较平,两侧端部尖状外出,蝉头、颈、身、翅往往以凹槽为界。新石器时期的玉蝉正面多为椭圆状,眼部夸张。



商代

商代时的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形体较短,约为寸许,以片状居多。其纹饰有繁简两种,繁者眼、翅、尾及背脊雕琢精细,较为少见。简者只刻画蝉形的大轮廓,忽略五官及羽翅,这种玉蝉所见较多。蝉身以阴刻线为主,直线多于弧线。线条用工具反复琢磨出来,起点或用力之处均可看出痕迹,收刀的尽头显出尖峰。弧线则经过两三次加工形成,痕迹同样明显。身翼窄小,呈细长倒梯形。眼睛的布局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头形内部的两侧,一是在凸出头部分边线的两侧,或为平雕圆眼,即只用阴线刻画,或为浅浮雕圆眼,即先用阴线刻画,再减地以凸出眼部。



西周

西周时期的玉蝉有商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其穿孔多在首端斜钻,不像商代那样通体垂直穿孔。玉蝉腹部开始出现纹饰,与商代腹部多光素无纹形成鲜明对照。此时期玉蝉的纹饰与商代相反,弧线多于直线。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玉蝉造型复杂起来,趋向写实性和形象化,眼睛进一步向蝉首两侧发展,与头部平行,其造型也由圆形发展为椭圆形。蝉身出现丝束纹、网格纹等装饰纹样,此为战国时期各器物上的典型纹饰。有的阴刻线细如毫发,须仔细观察方可看清。



汉代

汉代玉蝉存世量极大,无论造型、纹饰还是雕琢技法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用玉讲究,玉料多为和田玉。蝉首端早期平直,后逐步变为弧凸,眼睛多位于首端两侧的转角处。纹饰多为直线,线条挺直,但双翅用弧线雕出,多呈一面坡形,有的蝉在翅上饰翼脉纹,双翼距离较近,此时期玉蝉采用著名的“汉八刀”技法雕琢,线条粗犷有力,用手抚摸多有棱角和扎手的感觉。



六朝

六朝时期的玉蝉基本继承了汉代风格,但从整体上感觉比汉代稍显厚长,且蝉两翼距离更近,有的甚至已经连接在一起。此时期玉蝉存世量远少于汉代。



唐宋

唐代玉蝉所见甚罕,宋至清代数量又逐渐增多。



明代

明代玉蝉有薄片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工粗深,腹部较厚且凸起;双翅较薄且张开,翅膀上有许多小圆点,好似透明一般。腿部常见细小的腿毛,阴线细密。



清代

清代玉蝉也有圆雕和片状两种,用料讲究,纹饰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雕刻,此为清代特征。明清两代的仿古作品纹饰刻画软弱无力,粗细不一,边缘和线条缺乏汉代的锋利感,并且多有伪造沁色。此时期的玉蝉形态多样,体形厚实,雕刻极富写实性,但不具早期玉蝉典雅古朴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