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chi_ping 2018-10-01

太阳篇小结

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可导致变证的发生,变证又称坏病,其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太阳病变证可分为热证、虚寒证、阴阳两虚证、结胸证、脏结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等。

太阳病变证属于热证者,主要有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的子坡汤证,邪热肺的麻杏石甘汤证,邪传阳明热炽的白虎汤证,热盛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邪热下迫肠道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等,治宜清泻热邪。

太阳病变证属于虚寒证者又可分为心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牌虚证及肾阳虚证四种心阳虚证见有心下悸,又手自冒心者,治宜温养心阳,用桂枝甘草汤;若兼心神不安之烦者,则佐用潜镇安神之品,治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兼心神浮越,痰邪扰乱,症见惊狂者,则佐用潜镇安神,涤化痰浊之品,治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兼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则佐用降逆平冲之法,治宜桂枝加桂汤。阳虚兼水气证总以温阳化气利水消饮为总则,病在中焦者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在下焦且水邪欲上逆奔冲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气内停导致太阳经气不利者则用桂枝去桂加获苓白术汤脾虚证治宣健中补脾,其中牌虚气滞腹胀者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牌虚化源不足心牌气血两亏,复加邪扰,症见悸且烦者用小建中汤;牌气虚寒兼表不解,症见协热下利者则用桂枝人参汤。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若肾阳虚衰欲脱,昼日烦踩,夜而安静,脉沉微者,用干姜附子汤;若肾阳虚衰而兼阴气不足而躁四逆者,用茯苓四逆汤;若肾阳度衰而兼水气泛溢,症见小便不利,心悸头眩,身振振然动摇者,治用真武汤。

太阳病变证属于阴阳两虚证者,主要有心阴阳两虚,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要表现的炙甘草汤证;阴阳两虚,以脚挛急、脉微细而恶寒为主娑临床表现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以及表里内外阴阳俱虚证,以恶寒、心烦、咽中干、脚挛急、四肢不温、小便数为主要临床表现,治当先温中复阳,用甘草千姜汤,后酸甘复阴,用芍药甘草汤。

结胸证亦是太阳病变证之一种,是以无形之邪与有形水饮结胁、胸部位为基本机的一种病证,其主要症状为胸胁院腹疼痛拒按。本证根据病机特点可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二大类。寒实结胸为寒邪与水饮互结,临床表现以无热证为特点,治宜温寒泄水破结用三物白散。热实结駒有病变范固局限、病情较轻的小结胸病,有病变范围较广、病情较重的大结胸病。小结胸病为热互结心下所致,治宜小陷胸汤清热化散结止痛。大结胸病又可分为病势较急的大陷胸汤证以及病势较缓、病位偏上的大陷胸丸证。二者皆以心下痛按之石硬为主要脉证,而大陷胸汤证心下、胸胁甚至全腹硬痛拒按,大陷胸丸证则兼见汗出、项背强等症状。治之皆宜泄热逐水破结。

痞证是以心下痞满而不硬不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若属寒热错杂者,则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温寒清热、和胃消痞。若属单纯热邪塞心下者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若更兼表阳虚者则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若属痰气不消,阻碍中焦,证见心下痞硬、吸气不除者,则用旋覆代赭汤化理气,降逆消磨若下焦蓄水以致中焦气机痞塞所致者,则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上热下寒证为胸中以及胃脘有热邪扰乱,腹中有寒气凝涩之证,以气逆欲吐,腹中痛为主症,治宜黄连汤清上温下。

太阳病变证尚有火逆证。火逆证的基本病变包括火邪耗伤阴液,阳热亢盛,血气流溢焦骨伤筋等,原文有证无治,然这些论述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病学家有很多启发,对现今的临床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太阳病篇也涉及到有关太阳类似证的内容,如外邪引动内饮,水饮停于胸胁所致的悬饮,治宜十枣汤攻逐水饮;痰实阻于胸隔者,治宜瓜蒂散涌吐痰实。

本篇亦论述了合病与并病。合病是指两经以上同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其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应观其主证,而采用不同治法。如喘而胸满者,则治宜麻黄汤;如下利或者,则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邪热内郁于里,自下利或呕者,则用黄汤或黄梦加半夏生姜汤。若三阳合病,内热炽盛,症见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面目合则汗者,虽论中未出方治,但寒凉清热之治自在不言之中。并病,指两经为病,而有先后次序之分者。其中太阳与阳明并病,若太阳之邪未罢者,治宜以小汗法解之;太阳表邪已罢,而阳明腑实已成者,治宣攻下里实。太阳与少阳并病,当以针刺泻两经之那而禁用汗下之法。

太阳病欲解时,在已、年、未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