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湿剂3

 差点气死 2018-10-01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g 甘草半两,炒(6g) 白术七钱半(9g

【服法】

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珠,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卫气不固,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方解】现在讲防己黄芪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书中主治证可以有汗,也可以无汗,汗不是本证的主要标志,身重、身肿是主要的标志。因为水湿在肌肤,湿重而困于脾,脾主肌肉、四肢,因此身重。有汗出而肿不退,说明水湿在肌肤,不仅仅在肤,更主要的是说明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行,水湿停留泛溢于肌肤,不能归于正常的通道。在症状上不可能见到更多明显的症状,因为从大小便来看,没有小便不利,没有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只有身重。风水也好,风湿也好,更主要的是用来治疗气虚而肿。气虚而肿的特点是早晨足肿手肿,随着太阳出来肿就消退,随着太阳往下落,下肢开始肿。腿肿逐渐加重,小便无异常,这些情况用防己黄芪汤比较好,或者用别的附方,如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虽然是以防己为主药,但是不能离开黄芪、白术。因为现在病人汗出恶风而身重,说明是卫气虚,但无寒,而防己可以祛风湿,特别是肌肤之司的风湿,但是防己的特点是离开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水就行不出来。不仅是下焦要有气,如果中焦气虚,上焦肺气也就不足,也不能通调水道,水也不能归于正化。现在这样的情况还比较多,我总是把防己黄芪加上茯苓治疗虚性水肿,这种情况在老年人和妇科病多见,心脏不好,肾气不好化验尿里可以见到蛋白,这种病人往往自己毫无感觉,用防己黄芪汤效果很好,服用以后小便通畅,每次量增加,人的精神好转,所以要经常服用,或同参苓白术丸交叉服

还有一些病态的肥胖,凡是小便不好、小便不多,就要细致问,因为不是所有症状病人都能主动提供出来,有时候问了病人才会注意,特别是到了晚上腿多少有点肿,用防己黄芪汤祛水减肥,坚持好的时候可以去十斤。根据体重增减的多少,体重下降的多,消退的效果就越好。现在对于减肥都在研究,或通小便,或大泻,甚至用利水药,但用药不好会造成病,有些还加上西医,利后钾减少了,西医用利尿药的同时给补钾的药,补充钾的不足。

中压的一些病机要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要联系起来、正确地运用。简单的两个字就是气化。什么是气,怎么化?通过哪些环节?与水是什么关系?实际,《内经》的几条经文读懂了就行了,特别是饮食入胃到了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及下面的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是州都之官等,真正理解了。再把肺、脾、肾的功能与其相互间的关系理解清楚,就可以知道人身体内气化是多么的重要。

五皮散

(《华氏中藏经》)

【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各9g

【服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一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方解】五皮散只是治疗一般性的水肿,而且它的力量很轻,有时候作为辅助的方药配在方子里用,无沦《中藏经》还是《麻科活人全书》中都投全靠它,真正的水肿、肌肤肿,用五皮散治疗,很难奏效。

在利水渗湿里面,包括了温阳、滋阴、益气三个方法。特别是温化水湿的药。温化水湿是治疗由于阳气不足,致水湿停留,溢于肌肤而成的皮水。五皮散只是行气利水,而且效力不大,这类病证通过温阳来增强气化的作用,运化水湿,使之从下而出,效果很好,如下面讲的真武汤。

温化水湿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服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日瞤动,振振欲擗地。

【附方】

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主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方解】在编教材的时候,真武汤会儿在祛寒剂里面,一会儿在这里,从方子的性质来说,它当然是热性的,治虚寒,阳气不足。着重是它祛水的问题,从主治证的第二条来看,是太阳病误汗以后,造成病人原有的水气上犯,出现了所谓的亡阳证。因为阳不行,水气上犯,所以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所以用本方救误,但本方更多的是用来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对于一些虚寒的水肿,参见于风心病与肾病,临床效果是比较好的。肾病到后期有阴虚、有阳虚,这是肾病后期阳虚产生的腹水,肾炎产生腹水,风心病更容易产生腹水,心脏的功能不好,下肢水肿,用它来利尿、消水,效果是不错的。从方子来看,用茯苓、白术、生姜,都很好理解。用附子也很好理解,若键就在于为什么用芍药。可以这样说,本方相当于理中汤,不是用人参,而是用茯苓,不是用干姜,而是用生姜,这样一提,首先是温中、温阳,附子不仅温中阳,还温心肾之阳,所以它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心、脾、肾的阳气都能补。用生姜不用干姜的道理是因为生姜可以行水,白术、茯苓就更清楚了。用芍药的问题,简单地说,利水而不伤阴,因为芍药滋阴养血,是收敛的,从桂枝汤就强调这点,敛阴益营,去血中之积,正因为它不是专门的收,还能利小便,木瓜则不同,它是酸的,能生律,芍药则为滋阴养血,祛水利小便的作用不如木瓜强,这是二者的区别。用在这里,在祛水药单能用酸味药的意思是相同的,用芍药是利水而不伤阴,用木瓜是利水而不伤津,虽然津液也是阴,但比起阴来说就差了一步,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加补气和温阳的药,例如生脉饮,还可以加肉桂。怀牛膝、车前子。当然对于肾病的腹水就不能加生脉饮了,是加人参还是党参,根据情况轻重而来。但这里我主张加滑石,最好是用温六散,六一散加干姜,既能利水,又不因为滑石之寒而伤胃,因为胃寒的人服用滑石以后特别敏感,常常引起胃痛。

肾阳虚而见腹水。虽然少见但不是没有,以前曾治疗一个病人,二十五岁,男的,壮劳工,肚子很大,腹水,肾病,几乎不停地吐,不是呕吐,而是不断地吐黏沫,正是其人喜吐,膈上有寒,一开始用附子理中汤、甘草、干姜,吐稍微止了一点以后就用真武汤,服用以后。很快小便就通了,腹水随小便的通利而减少。为了弄清小便出来是否是因肾本身有了变化而出来的,肾变性,肾本来的重吸收的功能没有了,小便大量出来,因此损失大量蛋白,这就不是好事,所以在小便不利而变成小便畅行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最后化验这个病人的尿,蛋白减少了。四个加号变成两个加号了。腹水没有了,这个方子在临床上治疗的效果就是很好。真武汤中为什么要用芍药,这是救虚阳的同时必须注意阴。这将来在临床上观察,但我不希望你们自己不用,看看没有用和用了以后有什么区别,与整个治疗影响如何,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这么一点,不要忘了用芍药、白水,可以从实践当中再接触一下,比较一下,这样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又名肾着汤)

甘草二两(6g 干姜四两(12g 茯苓四两(12g 白术二两(6g)。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暖土胜湿。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但饮食如放,口不渴,小便自利。

【方解】痰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或者不能蒸水化气水聚而为痰饮,阳气不足有脾阳与肾阳之分,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不足。顺便说一下,因为祛湿剂里过去没有明确界定,都讲水有形,湿无形,散者为湿,聚者为水,而另一方面。湿重浊粘腻,有质有形,只是与水相比而言,湿是散而不聚,亦是由湿聚而成的。下边还讲到祛痰的问题,稀者为饮,稠者为痰,其根本不在于水湿,饮是由于阳虚,其本在脾,其根在肾,所以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同时用了两个方子,就是要看具体的证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主要是治痰饮为病,心下硬满,胸胁支满,或者是目弦,或着是起则头眩。同样的方子差别不大,类似的方子很多。与五苓散相比,就是本方去了甘草,加上了猪苓、泽泻;还有肾著汤,就是本方去桂枝,加干姜。这些问题横过来看一看,就能更了解它。作为苓桂术甘汤本身来看,主要是重用茯苓行水,用在这个地方,强调茯苓不仅是淡渗的药,还能补益心脾之气,茯苓、白术经常并用,以哪个为主,是健脾为主还是渗湿为主,配伍药与用量都有不同,以茯苓为主加上了桂枝,强阳化饮,桂枝用在这里不是解表,是由于中阳不足,水寒之气上逆,它可以平冲逆。因为都是属于中焦虚寒的,所以要温阳散寒。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白术,加上甘草。因为当前所治的是水饮不是根治,根治是健脾,白术加上甘草。另外还有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因为它的特征在腰,腰重如带五千钱,腰重而腰不利。这是由于湿,也可以用痹证里的一些方子,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湿胜着而不去,又由于腰是肾之外府,所以治在里,温脾祛湿,与苓桂术甘汤相比就是没用桂枝,加上了干姜,加强健脾温阳的作用。白术,李东垣认为能利腰脐间血,就是利带脉,而围腰一周的是带脉,所以温阳健脾,就能祛湿。联系其他的一些用法,治疗带下,出现腰酸腰痛的一些情况,常常用温肾健脾的办祛,通过健脾,即能祛湿,使脾气健,腰脐这一周就血脉通了,在临床上也常用。

实脾饮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瓤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各6g 甘草炙,半两(3g

【服法】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津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入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瞒,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解】组成药味里面包含有真武汤,有四逆汤,有甘姜苓术汤,从而可以知道,它着重的是温健脾阳,加上一些祛湿利水的药,着重的是治疗脾阳虚所导致的水肿,是一个虚寒性的水肿,所以除了水肿以外,还可以见到虚寒的症状,这里是虚,是寒,因此通过温阳健脾加上行气的药来利水,在这个基础上加草果、厚朴、木香、槟榔,大腹子是下气行水的药,尤其大腹子(槟榔)下气导滞,槟榔的作用比大腹皮更厉害。在临床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腹中永聚。需要加强行气来利水,就用槟榔跟木香相配,如果要用缓和一点,就用大腹皮。

刚才讲到真武汤,以前还讲到木瓜与白芍,白芍用得早一些。在汉代的方子里用,以后的方子里才用到木瓜。木瓜利水的作用超过了白芍,同时生津的作用也比白芍强,但是敛阴补血不如白芍,或者说根本没这个作用。急于祛邪,在利水湿里面用是这个方子的一个不同之处。另外,对于水肿要注意一点,首先看肚脐,有水脐就注上,脐窝往上,脐平了,甚至脐鼓起来了,都是水很厉害的见证。过去看水肿有五绝,五脏所伤,肚脐凸出来就是脾气绝,齿龈萎是心气绝,脚心平了是肾气绝,后背平了是肺气绝,嘴唇平了是肝气绝。刚才讲的肾、心、肺气绝,必需加强补气、养心、温肾,更好地利水。关键还在于脐,水肿,而脐越突越厉害,当用实脾饮,这个方子在这种虚性的、病程比较长的水肿中,效果比较好。它与真武汤的区别就在这里,真武汤对于心脏或者是肾脏而引起的腹水比较好,对于心脏病引起的水肿,特别是风心病,加强养心的药,反复发作以后,就用实脾饮,这就是祛水的力量与兼顾它的心、脾之气的不同而来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实脾饮更侧重于健脾气。虽然没有补药,它加强了行气药,气行则水行。但是切忌与实热的水肿病混淆,水肿有阴水、有阳水,就像黄疸中的阴黄与阳黄,必须辨认清楚。

萆薢分清饮

(《丹溪心法》)

【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10g

【用法】上剉,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入食盐少许)。

【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附方】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川萆薢二钱(10g 黄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五分(各3g 茯苓 白术各一钱(各5g 莲子心七分 丹参 车前子各一钱五分(各7g)。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主治:湿热渗入膀胱。白浊,膏淋,尿有余沥,小便浑浊,舌苔黄腻者。

【方解】萆薢分清饮,治疗小便不清,小便浑浊,像洗米的泔水一样,浑浊而有点粘,包括了现在所讲的脓样尿,都是由于脾、肾湿浊所致,更多是由于脾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肾也不能藏精,所以肾精下注。适应于多种病证。蛋白尿。尿深黄而其上如有油脂,都是脾肾的功能不行,导致水谷之精不能作为人体的营养的物质而从里面出来。这个方子只是个基本方,如果见到这样的证就用这个方子,那是不行的。小便浑浊,上面还有油,在中医叫膏凝,要看尿的颜色,成年人也会出现这个情况,没有明显的病,尿盆里常有沉淀,这种情况要看全身的症状,没有任何感觉,精神也挺好,腰不酸不疼,是正常的排泄,不用治疗。这里指的是病态的膏凝,糖尿病的后期也合出现这个情况时,用温肾化气法,效果比较好。但彻底治好是比较困难的。不要因为书上这样说,到时候就专用这个方子。

萆薢本身可以祛湿利小便、分清浊,所以用它命名。菖蒲一般是芳香开窍的,能够化湿浊。另外还是通心气的,菖蒲、远志是交通心肾的药,在这个地方,心肾是否相交与失精有关,从中医总的来讲,叫肾精下流,所以引起了小便的病,因为它在这里通心气开窍,就能振奋心阳。心阳振奋就能下变于肾而肾阳也就能振作起来。就可以摄精,改善小便浑浊的问题、尿如膏脂的问题。这个方子所治的是虚寒性的。益智仁与乌药为什么没提呢?因为有缩泉丸,治疗小便频数就是这两个药。益智仁是脾经药,治疗小孩口水多有时就用益智仁,因为益智仁辛温入脾、肾经,能补肾固精而摄小便;加上乌药辛温,入脾、肾、膀胱经,顺气散寒,所以能温暖下焦而治下元虚冷的尿频。

在这个方子中还要少用一点盐,就是引药入下焦。作为基础方子,萆解分清饮确实有效,但是要与其他药物舍起来用,单纯靠过四味药是没用的。作为基础方子,就是在治疗方面培我们开了一个思路,提出了一个基本方药。如《医学心悟》的方子就不同了。它主要是治疗湿热,小便浑浊,心经有湿热。

下移于小肠,所以尿浊、小便有余沥。这两个方子方名虽同,也都有萆薢、菖蒲,但一个配的是益智仁、乌药,一个配的是黄柏、莲子心、丹参、茯苓,所以一治虚寒,一治湿热下注于膀胱,虽小便都浑浊、频数、不畅,其实虚实寒热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绝不能大意。

祛风胜湿

祛湿剂最后一个是祛风胜湿。风能胜湿。风药能够胜湿,之所以能胜湿,因为风药升散,能够鼓舞、发越、升发人体的阳气,阳气受到鼓舞就能增强体内的运化功能,从而消除在内的湿邪,阳气受到鼓舞就能将周身肌腠之间的湿邪得以祛除,或从汗出,或从小便去。所以不仅风药胜湿可以治疗表湿,在治疗里湿的时候也需要加一些风药,就是这个道理

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各6g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各3g 蔓荆子三分(2g

【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附方】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 姜黄 当归 黄芪蜜炙 赤芍 防风各一两半(各9g 甘草炙,半两(3g),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现代用法:加姜3g,水煎服)。功用:益气和营,祛风胜湿。主治:营卫两虚,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等。

【方解】羌活胜湿汤所治的是寒湿所伤,伤在肌表,但侧重的是经络受伤,肩背、头、腰,而且颈如拔,脖子好像有人拉紧了。僵硬了。不好动,腰脊也不好活动了。正因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选用的药都是祛风湿药,散风祛湿、辛散之品。羌活、独活、川芎、防风都是这个作用。川芎茶调散就有几个药是这里的,特别是加了辛温的藁本,入膀胱经,上至于头项,发散风寒,尤擅祛湿;蔓荆子为苦辛之品,性善上行,疏散风热,都是往上,升到最高之处的。至于用羌、独活,一身上下并治,独活治身半之下,羌活治身半之上,治疗风寒湿,两药相合,通治一身上下,而羌活发表的作用更强,所以用羌活作为方剂的名字,叫羌活胜湿汤。前面刚刚讲过,但蔓荆子不仅能移治疗头风,而且辛而不燥,特别是风邪的头晕,这里指的外风,头痛不甚用它比较好,特别是素体血虚,像川芎茶调散这样一派香燥的药对于血虚而头痛的人不能用,蔓荆子却能用,甚至用在一些平肝祛风的药里,治眩晕,用小量。

以前没有天麻的时候,就用6g蔓荆子,过去是用一钱半到二钱。由于羌活香燥,川芎香燥,藁本也升散得很厉害。如果肝阳亢旺,头顶痛得很厉害,千万不能用藁本,用后肝阳就更加升了,但可以用蔓荆子。所以羌活胜湿汤就是通过风药升发人体的阳气,祛邪外出,能够胜湿。

蠲痹汤是一个附方,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姜黄一定要用片姜黄,不要用姜黄粉,片姜黄横行肩臂。蠲痹汤主要治疗上焦,项背肩臂,用益气活血药加上祛风湿药,用羌话、姜黄、防风,补气用黄芪,活血补血用赤芍、当归,再加上甘草。另外,在用的时候,不一定都用黄芪。对于五十肩、老年肩,再配合上针灸,效果会更快、更好。老人肩虽然到一定的时间会发病。到一定的时间会缓解,但是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治疗不可能几此就好了,所以总的来说,用此方与针灸合起来效果很好。另外。加秦艽。祛风湿舒筋,效果也更好些。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g)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6g

【用法】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令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附方】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续断 杜仲 防风 桂心 细辛 人参 白茯苓 当归 白芍药 黄芪 牛膝 甘草各五分(各5g 秦艽 生地黄 川芎 独活 各三分(各3g)。加姜,水煎服。功用:益气养血,祛风胜湿。主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等。

【方解】独活寄生汤,是治疗久痹,主要是下肢久痹,腰膝疼痛,四肢屈伸不利。主要也是指下肢,髋关节,膝关节,风湿所伤,时间也长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是阴邪为病,当然有的时候可以是湿热,但这里有一个特点,风伤于血脉、筋、骨,而且由于时间长,心、肝、肾之阴血伤,在《内经》中有记载,例如,久痹入络,久痹归脏之说。对于痹证来说,所伤在筋骨,重感病邪,即再受邪。就是所谓的慢性风慢性关节炎,内舍于其所合,筋所合在肝,骨所合在肾,脉所合在心,而且发热,入里化热,因此心、肝、肾阴血俱伤,治疗久痹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治疗风寒湿痹都知道用温热药来治疗,桂寒温、通经络、壮筋骨。而往往虽然邪去了,而阴血也微,甚至阴血更伤。有位老年人,服药以后症状加重,是明显的寒湿型,由于时间长了,内在的肝肾之阴伤,而筋骨受阴血之所养,因此用这些药虽然是祛风湿,但是燥伤阴血,依然关节不和。疼痛不解。这个方子就给我们提示了这方面的作用。它的组成药味是比较多的,包括了祛风湿药,四君子汤、四物汤都有,就是没有白术,很容易引起怀疑,风湿所伤为什么不用白术呢?还有句话利腰脐间血,现在是腰膝。独活寄生汤是治疗腰膝疼痛的,膝为筋之府。腰是肾之外府,腰和肾,膝和肝都有关系。慢性肝炎时间长了,上楼时会感觉到膝部酸软乏力,抬起腿来累,甚至上楼时会不自觉地要朝下跪,这就是中医讲的腰膝酸软,肝伤,肝血不足,不能养筋,首先反映在关节上。而这里健脾药,祛湿药有了,还有干地黄、当归、芍药、人参、甘草、茯苓配伍其间,所以不用白术,不使它过分的燥,里面用了肉桂、杜仲,这是组成的第二特点。一个就是祛风湿的同时考虑了久痹,肝肾阴伤,必须在祛风湿的同时,养肝肾,补气血。另外一个问题,从方名上来看,取了两个药,独活、寄生。独活,治下焦风湿;寄生,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这里主要的目的是祛风湿,治下肢痹,相应用了治肝肾的药,所以用四君子汤加在四物汤里面就是加强补气生血的作用。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不要急于取效而用大剂清热药、祛风湿药,那会适得其反。

三痹汤就是从独活寄生汤加减而来的。去寄生加黄芪和续断。所治相同。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著痹,风寒湿三气俱胜,所以叫三痹,风痹,寒痹,湿痹,本方所治主要还是得于寒湿所致。

鸡鸣散

(《证治准绳》)

【组成】槟榔七枚(15g 陈皮去白 木瓜各一两(各9g 吴茱萸 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 生姜和皮,各半两(各5g

【用法】上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服了用干物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服之亦可。服药至天明,大便当下黑类水,即是原肾家感寒湿毒之气下也。至早饭痛住肿消,只宜迟吃饭,候药力作效。此药不是宣药,并无所忌(现代用法:水煎,两次相和,凌晨空腹冷服)。

【功用】行气降浊,宣化寒温。

【主治】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恶寒发热,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恶。亦治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方解】脚气病现在很少,只有长江以南的地方,湿气重,经常受湿气,过去岭南出岚瘴气之地,多湿热,容易得这种病。另外,《灵枢·百病始生》上讲过,清湿表虚,则病起于下,久久以后就沉积,沉积以后有脚气。气不通,或是生寒,满身见寒,见寒刚血脉凝涩,寒温所伤,积久而沉在脚,寒以后,血脉凝滞不通引起脚气,这是最早《灵枢》里的解释。明确了一点,是由于湿气而成。转筋的问题,挛急,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还有寒热,或者是挛急,上冲。就是一种转筋,是由于湿气的原因,脚气冲心是危症。呕吐。恶心,都是湿浊所酿成的毒上犯于心所致。

鸡鸣散组成很有意思,主要是以槟榔和陈皮作为主药,槟榔是下气破积。但它另外一个作用是除山岚瘴气、湿浊之气,所以过去岭南之人常常吃槟榔,就是辟瘴气。在这个基础上用吴萸和生姜,吴萸与生姜主要是温胃,祛湿舒筋,阳明主宗筋,吴萸是厥阴经药,生姜是阳明经药,入阳明用生姜,入厥阴用吴萸,下气散寒,祛湿,生姜还能行水,而且还可以预防脚气冲心所引起的呕恶。在此基础上又加上紫苏叶和木瓜。用芳香的药、活血的药,紫苏叶行气能入血分而和血,针对刚才的血脉凝涩,散寒通血脉,木瓜既可以舒挛急,生津液,特别是桂湿而不伤阴,祛湿而舒筋,治疗小腿转筋,木瓜是一个特别的药,附带补充一点用法,老年人常见小腿抽筋,因为老年人阴血不足,不能养筋,用芥瓜来舒筋,加上滋阴补血药,有时候加补气药,在这种情况下加9g木瓜。另外,方子里面还用了桔梗开肺气,通水道,以更好的祛湿,与黄龙汤里面用桔梗的意思一样,黄龙汤是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攻补兼施,加一点桔梗,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膀胱水道的关系,一上一下,大便就容易下来。

鸡鸣散首先用槟榔,辛苦而温,下气行水而消结。作为方中君药。助以酸温而舒经络,化湿毒、强筋骨的木瓜,为臣药。吴茱萸原是温胃散寒,与木瓜相配能治脚气入腹疼痛,也是臣药。再如苏叶、桔梗、陈皮、生姜,都是宣肺气,健脾气,祛寒除温之品,用作佐使,上、中、下三部的气血都得到疏通,寒湿自然从下而出,对于治疗在地下寒湿重的地方工作的人有效,例如煤矿井下工,长期处于寒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肿痛。痛得还很厉害,以鸡鸣散作为主要的方子,根据症状加减,效果不错,特别是红肿而见副斑块,整个脚肿了,上面有红斑,痛得非常厉害,手不能碰,脚也不着地,在这种情况之下效果不错。根据兼证,还可以加一些药。另外,药服用后,用药渣子烫脚,可加强效果。并没有规定必须在鸡鸣的时候吃,也都不是服用后能够便出来黑的东西,更不是一次就能完全治愈的,既信而又不迷信,才不致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