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尼:沉睡在高邮湖底的古镇

 海陵子 2018-10-01

在今日高邮城西北方向约二十多里的高邮湖水面之下,沉睡着一座樊梁古镇。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高邮西北方有条叫樊梁溪的河流从天长县方向流来,在下游积水成樊梁湖,一座小镇依湖而生而长,故名樊梁镇。只是明朝中期隆庆年间一场黄河夺淮入海事件,使生存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古镇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虽然樊梁镇沉入湖底有五百多年了,但邮城人还是经常谈论它,向外地来访的友人介绍它,甚至企盼着有一天樊梁镇会神奇地浮出水面,重见天日。高邮人普遍存有这种怀古情思是有其缘由的,因为曾经存在过的繁华的街道、云集的客商、喧嚣的闹市、入夜的灯影,实在是高邮历史中一段永远不会淹没的深刻的记忆。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高邮辖区内有樊梁镇、三阿镇、樊汊镇、临泽镇四大镇,樊梁镇为四大镇之首,又由于该镇地处古运河畔,水陆运输码头便捷兴旺,高邮县治所也曾设在樊梁镇,这些都加重了樊梁镇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樊梁古镇是如何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呢?这还得从高邮湖的形成说起。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前半阕写的是隋唐时期古运河水道的全程。这条水道从洛阳向东经汴水(通济渠)、泗水,入淮河到山阳(今淮安),转向东南进入古邗沟西道。高邮地处江淮古邗沟中段,是古运河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陆码头。

展开剩余66%

不过,隋唐时期通航的邗沟并不是今日傍高邮城而过的大运河。当年通航的邗沟是利用扬州北岗南麓冲积平原上众多的小湖泊,如武广、陆阳、樊梁、博支、射阳、白马等湖水向北延伸达淮安入淮河,经泗水和汴水抵达洛阳。当年朝廷的漕运船只就是走的这条水路(直到明朝中期弘治四年,扬州里运河的东堤全线形成,大体实现河湖分开,才是今天的大运河的基础)。

纵观古运河的变化历史,它流淌得并不从容,经常是满目疮痍灾难重重,其祸根是黄河常年失修,黄河水不断决堤入侵。例如元朝中期一次黄河南泛,途中大量泥沙淤积,以至北从山东济宁,南到徐州一段泗水,被分割成数段,形成微山湖等南四湖;后来若干年间黄泛事件愈演愈烈,黄河水经常掠泗入淮,继而夺淮入海。明隆庆年间再次发生黄河大量侵淮,而淮水入海不畅,大量流水积聚于江淮间,“千流万派毕会于邮”,终于将高邮城西“累累相连如贯珠”的众多小湖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有76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成为江苏省内的第三大淡水湖泊,高邮城西那片土地上的村庄集市、樊梁古镇以及众多的江淮文化古迹全都沉入湖底去了。

如今的大运河上建有许多船闸,如施桥船闸,邵伯船闸,淮安船闸,运东船闸等等,而最古老的运河即古邗沟上也有一个“船闸”就在樊梁镇,即樊梁湖和武广湖的交界处。不过当时不叫船闸而叫“埭”。史料上说,当年所有船只皆在邵伯、武广、樊梁等湖中行驶。因邗沟水位高于淮水,为防止邗水下泄,东晋末年在邗沟先后筑秦梁埭、三枚埭、镜梁埭。其中秦梁埭即樊梁埭。高邮因秦筑高台名为秦邮,当年“埭”建在樊梁镇旁,故叫秦梁埭。这种船闸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南宋时高邮有位进士陈造,他写的诗句“射阳浦口霜耿耿,繁(樊)梁埭头雾冥冥”说的便是这里。这种埭和现代船闸功能相似,都是分段保持水位,但形状仅为一道拦水坝,坝的两侧各有斜坡敷泥浆,过往船只只要用人力或畜力拉动绞关牵引船只过埭就可继续前行。水利专家考证,这是我国内河航运史上最早出现的技术设施。

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成就了一个浩瀚的高邮湖,淹没了樊梁古镇和众多的江淮文化遗迹。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治水的河工曾在清水潭西边湖中发现过砖石井、街道和宋代钱币。民间也有言传,说是大旱之年湖底水浅时,湖上渔民能看到古镇街巷的轮廓。还有一则消息讲得更为具体,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石油物探大队曾在高邮湖西北湖中钻井探油,有一天钻机高速运转向湖底钻时,连续断了三个钻头,原来钻杆正巧打在水底一个很大很厚的半圆形础石上,后经分析这种形状的石块,可能是古时官宦人家或名门望族门前高大旗杆的础石,或者是古代高大建筑中廊柱的础石。这些谜团的解开,大约就是樊梁古镇的秘密重见天日之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