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先生答本刊记者问(十七)

 畏首畏尾畏首畏 2018-10-01

恩师张树新先生1月份答记者问


本刊记者:

许多人练拳包括一些名家都把膝关节练坏了,您能谈谈在站桩时如何防止膝关节不受伤害吗?

张树新先生:

在站桩时,通过头顶悬的意念,如顶心如线系,将身体给向上拉起,同时将周身的关节给拉开,膝关节也要拉开,要让膝关节悬浮起来,处于不受力的状态。另外,周身要有被大气包裹和托起的意感,这样可使周身进一步的放松,芗老曾用“上有绳线系,下有木支撑”的意念来告诉大家,要假借自然之力来练功,身外的意念越真实,自身的状态会越轻松。

身体中有几个部位不容易放松,如颈、肩、脊、胸、腹、腰、胯、膝、踝、脚等几大部位。其颈、肩、脊、腰、胯、膝、踝、脚等各个关节点都要松开,都要让它们悬浮起来,松开的空间越大水平越高,松开的用时越短水平越高,松开的越全面越具体水平越高。当膝关节能松开了,膝盖也就不受伤害了。

初步练习时,桩要站得高一些,两腿只须舒直即可,这样有利于膝关节放松,随着对松的理解力的提高,双腿可以慢慢的弯下来,也就是由高桩往低桩站,但始终要以膝关节处于松开的悬浮状态为度,一但这个状态没有了,就要还回到高桩来,否则就是执着,膝关节就会受到伤害。

当自己松的水平提高后,通过逐渐的降低桩的高度,以加大下盘的力度,因为始终不让膝关节受力,这样站多低的桩都不会对膝关节有伤害,但这一定要循循渐进才成,这种低桩,我们管它叫大式桩,也叫加力桩,大式桩是从间架的角度来说的,加力桩是从意念的角度来说的,都有道理。

但切不可以认为站大式桩的水平要强于站两腿舒直的高桩,它们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站大式桩腰胯很容易打开,但站高桩要想放松腰胯则很有难度,主要是人体的生理曲线决定的,即站大式桩很容易填腰,但站高桩则一填腰周身就容易发僵,其实是自身的筋没有打开,换句话说是筋短,所以要想松开骨缝,先要松开筋,只有让筋松开了,变长了,变的有弹性了,有承受力了,骨缝才能自然的且真实的被打开。因此站高桩对松筋的要求更高,也更容易通气血,更容易建立身外的联系。高桩和低桩及单腿站立的独立桩,要交替的练习,它们会相得益彰,即高桩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低桩中找到答案,低桩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独立桩及高桩中找到答案。

当筋骨问题解决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要再把重点放在筋骨上了,其它的诸如平衡的问题,劲力传导的问题,精神笼罩的问题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加紧训练,否则就又是属于是局部的和出尖儿及执着的练法了。

练意拳(大成拳)的思路有点儿像下围棋,围棋高手不会只盯在一个角上死掐,而是一直在宏观的调控着,有时一个角上的局面打不开,但在别的角上或边上走着走着这个角上的被动局面就自然化解了。意拳(大成拳)的训练也是相同,正如前面所说,骨关节松不开其实可能是筋的问题没解决,筋松不开其实可能是周身假借的问题没解决,周身假借的问题建立不起来其实可能是内心的深处没有松开、没有静下来、没有真情实感,内心静不下来其实可能是因为筋骨缺少起码的支撑力,或者是自己的睡眠不足,休息不好,身体的状态不佳,致使精神集中不起来。所以,我常说,练意拳(大成拳)一定要用自己的黄金时间,即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每个人的黄金时间不一样,有的人是早上,有的人是晚上,尤其是对于初学意拳(大成拳)的人来说更要用黄金时间,就像是学外语背单词,一定要用黄金时间一样,身体已经很疲乏了,还要背单词,其效率不会很高,只会是瞎耽误时间。练意拳(大成拳)若不用黄金时间,若总选择在身体不佳的时间来练功,其后果不堪设想,许多师兄都是这么练死的,这就如同是干锅烧水,只会把锅烧漏,这在前面已经谈过。所以这又说到了穷文富武的话题,练武的人得有闲时间,得有好状态,对于整体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练武实际上是一种奢侈。

总结一下,要想站桩不伤膝盖,就要让膝关节真正的松开,而膝关节松开的前题,离不开筋的松开及周身意念的假借,故只有当身外的东西建立起来了,筋骨才能真正的松开,这就是意拳(大成拳)的独到之处,即意拳(大成拳)的训练是从身外往里练的,比天下人的武功只练身内又多了一个身外的内容,别人只是练内功,而我们意拳(大成拳)是内外兼修,关于先修内还是先修外,可以借鉴芗老说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及“假借无穷意,得来无穷力”,所以既不能一味地在身内较劲儿,也不能空有意念而不切实际的漫天胡想。

本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把精神给拿出来,没有身外的意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身内,先要在身外建立情境,并用身外的情境反过来规范自身,如想象身外有草原,可以闻到泥土和青草的清馨之气,远处有蓝天白云,遥看天外云卷云舒,静听空中的天籁之声,嘴里含着美玉或宝珠,周身被大气所包裹,“浑身筋肉挂青霄(云端),毛发根根暖风摇”,亦或想象身处在大海之中,自身被水所包围,还可以想象怀中抱一气球或一纸球,感受球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想象怀抱一凌云宝树,要伴随着这树而成长等等。

意拳(大成拳)所研究的是一种借力文化,这是意拳(大成拳)所独有的文化,是区别于天下武技的文化。在这种状态下练功,任何受力的骨关节都不会有损伤,因为意拳(大成拳)没有局部受力的地方,通过借力,练出来的是均整的浑圆力。



本刊记者:

您能谈一谈意拳(大成拳)的拳理与具体练法的区别吗?

张树新先生:


我在前面谈了很多意拳(大成拳)的拳理,比如我谈到在站桩时要放松,而且松的内容与境界有很多,诸如“松就是紧”,“紧就是松”等等。但其实我谈的“松”与“紧”都只是理论层面上的问题,在意拳(大成拳)的教学中,理论与训练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不一样的,如前来学拳的人周身很僵,尽是腱子肉,这就需要对方先不要练松,更不要练紧,而要练懈,懈明明是错的,但这时对他来说就是对的。我的启蒙老师窦世明先生跟芗老学拳时,因为他浑身都是肌肉,芗老让他两年啥也没干,就是站在那儿周身懈怠的甩胳膊,足足甩了两年,他说要不是搭手输给了芗老,并仰慕芗老的威名,他早就不练这个了。直到他身上的腱子肉消失了,芗老才开始教他站浑圆桩。所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教的方法也就不会相同,其实我们的每一种练法用拳理来看许多都是不正确的,就如同吃药,是药三分毒,但此时明知道是错的也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就更不成。我们常常是在用一个错误来纠正另一个错误,就如同芗老让窦老用懈来纠正僵一样,这实在是无奈之举,这也是一种矛盾。所以不要太和拳理较真儿,道理说起来都是对的,但练的方法则往往不是这样的,用我常说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是从错误走向错误”。学拳的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笔直的道,我们可以先这样练着,无论是从懈入手、还是从松入手、还是从紧入手、还是从又松又紧入手、还是从不松不紧入手、还是从先松后紧入手、还是从先紧后松入手、还是从松中求紧入手、还是从紧中求松入手、还是从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入手、还是从松即是紧紧即是松入手,只要能对症就好,有的人天分极高,一入手就可能提前理解了“松即是紧紧即是松”的学问,那就没有必要再跟他谈基础的松与紧,但即便如此,也须要在实践中时时的反思,时时的修正,时时的否定,意拳(大成拳)的训练永远是一个否定的学问,永远在否定身上的不足,永远在发现问题,也永远在解决问题。能否发现问题,看人的悟性,有的人一练就发现了问题,而有的人则一根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能否解决问题,看师承和文化,没有好的师承,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心法与练法,而且许多练法是秘传的,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分析问题的头脑,而且还会执著,会把一个有文化、有思想、自然、客观、辩证的拳,练成一个教条的拳。练拳的人如果什么时候自觉得没有问题了,那拳也就不必再练了,这么样的师心自用,练了也是白练,甚至练大发了还会折寿,所以练拳不光要刻苦,还要有悟性、有文化。



本刊记者:

《师说》中有“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您对师徒关系有何见解?

张树新先生:

有这么一件事儿值得一提,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人质疑王芗斋先生的师承,即认为芗老不是跟郭云深先生学的功夫,并由此来否定王芗斋先生的武学成果,姚宗勋师伯便对弟子们说“芗老的老师是谁,你们不必关心,你们只须知道你们的老师是谁,我只须知道我师父是谁就成了”。其实芗老的老师真的不重要,他是靠自己的本事打下的一片天。恰恰是因为出现了芗老,人们才开始敬重郭云深老先生(据传郭云深先生曾败于车毅斋先生,即在当时的社会上还是有能赢郭云深先生的人),武林界往往是弟子在扬师父的名,就如同有了李小龙,叶问才开始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所以应该是师父来感谢有成就的徒弟才是。我就非常感谢我的学生,我在清华大学教书,我所教的学生既有博士生又有硕士研究生更有本科生,她(他)们屡屡在全国的大赛中获金银奖,并不是我的水平高,而是我的学生们做的好,并且常常是我从他们的身上获得灵感,当然,也有笨学生,若遇到了笨学生就另当别论了。绝顶聪慧的学生一点就通,且闻一知十,能举一反三的把老师的观点升华到新的高度,但笨学生就不成了,教一只会一,教二只会二,不会触类旁通,但笨学生若没有学好依旧也还是老师的责任,是老师教的方法不得当,因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优秀的教师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所以,清华大学一直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是有道理的,若中国各门派的武术教师们也能不断的加强自身建设,那中国武术的发展就会一代强于一代,再次出现像孙禄堂先生、王芗斋先生那样的一代宗师便也不再是什么难事儿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老辈儿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有道理的: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有时往往只是给徒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当然,师父要在这个平台上引导徒弟们走正道,但徒弟们能否走出来,不光是功夫本身的问题,还要看其自身的悟性和水性如何。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内容是在讲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就是江湖。本人在清华大学是教艺术设计的,艺术的魅力在于重情,武术也同样离不开情义,这两个很有相似点,艺术在高点上谈的是人味儿(或叫人品),武术离开了人味儿(人品)也成不了器。所以,若问如何识得江湖的水性,则可以概括成一个字——即“义”字,它是情义,侠义,信义,忠义,正义,仁义,大义。我曾经编写了“意拳(大成拳)十则”,既是对自己的警示也是对弟子的警示,具体为:“1、四须:呼唤良知、弘扬正气、追求真理、感恩万物。2、四要:规范自身、开发潜能、认识自然、合于天地。3、四信:守诚信、能自信、肯相信、具正信。4、四义:重道义、守忠义、施仁义、行侠义。5、四智:正心智、尚情智、博知智、具急智。 6、四心:竞心、敬心、静心、净心。7、四体:体能、体认、体现、体持。8、四真:真心、真意、真情、真爱。9、四善:善德、善心、善言、善行。10、四美:美情境、美心灵、美仪态、美生活”。如果大家都践行了“十则”中的内容,武功的修为也会有所长进。



本刊记者:

您能说一说意拳(大成拳)搏击的技术优势吗?

张树新先生:

受西方体系影响的搏击术也包括其它的传统武术与意拳(大成拳)相比,意拳(大成拳)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仅以间架为例,其它拳种在进攻时,一般都会把胳膊伸的很长,甚至很直,这种力极易被对手破坏,对方只须从外往里或从里往外一格挡(也叫一拨或叫一挂),这种力就不再具有威胁性了。而意拳(大成拳)则不同,意拳(大成拳)是不直的直拳,即意拳(大成拳)出拳时,手臂是弯曲的,肘是横平的,且时时具有间架意识,不光向前有力量,向后和左右及上下都有力量,简称为六面力,对方一拨挡,就会遇到我们间架的阻力,就会被卡住,这是意拳(大成拳)和天下诸拳种的区别。

受西洋文化影响的拳手,思维很单一,说打哪儿就打哪儿,而不会临时改变攻击的位置(主要是没有沾衣发力的技术,因为临时改变了攻击的位置,即使打到了对方也不会有多大的打击力度,所以也就不再从这方面去思考问题)。但意拳(大成拳)则不然,因为有沾衣发力的技术,所以打人就可不必执着,如刚想打他头,当感知对方已接收到自己的信息后,就可不再打他头了,但表面上还要继续打他的头,以调动他,当他刚要截击自己的瞬间,却可以在下面悄悄的起脚,踢裆,等他发现就已经晚了,就算他反应超快的做出调整,他也被动了,这时即可由攻头的假打再变为真打,强攻他的头,主动权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当然,如果自己的功力远强于对方,那就可以不必像上述那样的麻烦,可以明火执仗的打,如直接攻击对方的头部,由着对方去拨挡自己的间架,只要对方一碰到自己的间架就等于他必败无疑了,因为我们日常推手训练时关于控打训练的本能反应这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意拳(大成拳)打人的功夫,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我们既不能像西洋搏击那样的练,也不能像他们那样的用,他们太教条了。意拳(大成拳)这种思维方式与技术对付多人也是一样的,一打多时,道理与打一个人相同,如对方有三五个人,甚至更多,但三五个人中,总会有精神不集中的人,先攻击这种人,无论他高矮胖瘦,他若注意力不集中就会被击中,若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就要对大家进行调动,如突然接近其中一个人,这时的大家的注意力就会因被你调动而分散,这样就有了攻击注意力不集中人的可能性,一定要坚决的先出手,第一个人挨揍后,大家的精神就会涣散。但若大家依旧没被你所调动,就说明你遇到高手了,这时就不是要打的问题了,而是要如何跑的问题了。如果不能跑,如要保护父母、儿女或朋友,那就只能抄家伙豁命了。所以还是要养成随身带着兵器的习惯为好,哪拍只是一个短棍,但要注意,如果没有经过棍法的训练,即不能做到人棍合一时,棍子最好不要往对方的头上打,而应攻击对方的下盘,包括脚踝骨,打头会被对方挡住或夺到手里。前些年在云南发生的暴恐事件中,暴恐份子当时就是一下子挡住了保安击头的棍子而把保安给砍死了。与多人搏斗时,会有冷静的人去抱你的腿和腰,但意拳(大成拳)训练有素的人是不怕抱的,只要在对方尚未抱实时,你突然发出爆炸力,自可将他崩开。意拳(大成拳)因为有爆炸力,所以搏击时的许多技术难题,皆可通过一触即发和炸力无断续来解决,这些技术优势是别的拳种所不具有的。



本刊记者:

您能谈一谈江湖中的比武之事儿吗?

张树新先生:

在江湖中比武,从技术上讲,如果自己的力道出尖儿了,遇到摔跤手或地面技术好的对手,就很容易被摔趴下,如果自己的身法不好又没有间架意识,就很容易被对方击中头部(被对方的腿脚或拳肘击中头部)。若从进攻的一方来考虑的话,进攻就一定要突袭,而且要一招制敌,不能给对手以反击的机会。进攻的前提是要先麻痹对方,要让对方想不到你会真出手。从历史上来看,所有的战争和战役要取得胜利,都得要先下手,抗美援朝战争和八路军打鬼子的伏击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及我军的许多经典战例都是这样赢的,打就要打他个出其不意和措手不及,而且一出手就要是真的,要全力以赴,先下手为强应该是战争的铁律。

从理论上讲意拳(大成拳)是不惧怕摔跤和地面技术的,主要是因为意拳(大成拳)有推手和整体发力的技术,而摔跤的技术慢于推手的技术,当对方要转身过背摔或使用其它摔跤技术时,我们只需在对方正在做动作的瞬间,摸着儿对方的劲儿,往回一个挂劲儿,或一抹对方的脖子或向前一个发力就能将对方击倒。所以看遍天下的格斗技术,只有意拳(大成拳)是最简洁与最细腻的。

在比武时,许多人会使用转身踢或转身横摆拳的技术,这个转身技术似乎很难防,因为对方转身时我们不好判断他是出腿还是出拳,其实,凡是被对方转身技术踢中或拳击倒的,都是因为自身的双手没有间架意识所致,只要把间架拿起来,并且有撑抱力,遇到什么偷袭就都不怕了。所以,意拳(大成拳)最重视间架,间架意识是意拳(大成拳)区别于其它传统武术的最根本之处。西洋拳击也是有间架意识的,但他们只局限于上身的防护,而我们的间架要关照到周身。另外,只要对方转身,不管对方要干什么,当他正转身的瞬间,我们就应坚决主动的上步发力,绝不给对方转过身来出拳出脚的机会。意拳(大成拳)曾一度被武林人士称之为流氓拳,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先打第一枪,同时也不受规矩的局限。其实先下手也不一定是要先动手打人,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即是先下手的宗师,芗老与人动手时,周身的细胞都早已激荡起来,“一面鼔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料敌于先,后发而先至,也是一种先下手,而且是更高明的先下手技术。

另外,习练意拳(大成拳),我本人认为不要主动的去找外人去比武,还是自己练自己的为好,从技术上来讲,找别人反不如等别人来找你主动,别人找上门来打你,你可以什么技术都使,包括动兵器抄家伙,你是正当防卫,但你主动去找别人就不好这么玩了,这么玩儿就真成流氓拳了,并且从现在的法律上讲也是违法的。如果别人打上门来比手,那就得事先先谈好条件,比如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用,什么样的技术不可以用,如不可以用插眼、踢裆和头撞的技术与招法等等,还是可以技术完全放开,如果对方认为完全放开技术没有问题,那你怎么打就都不算是流氓拳了,当然,这也要在法律上认可的框架内。对于完全放开技术的江湖搏斗而言,永远不是同等情况下的较量,既不是比谁的胳膊粗,也不是比谁的速度快,而是比谁更机智,谁更无所不用其极,比谁更坚决、果断。在许多方面这是武人区别于文人的地方,这是武文化,武文化就是要坚决,包括要敢豁命。所以,自己在与别人动手之前,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已把买棺材的钱准备好了,否则就别去打。与人比手,用老辈人的话儿讲要“面善心毒”,心地善良的人,不要老想着打打杀杀的主动去挑事儿,因为下不了狠手,去了也是白搭。人们所说的“武”字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也是在从另一个角度在说明“武不善动”(“武不善动”可解释为动手就要不留情,另一个引申的含意是所以不要随意动手)的道理。另外,比武时如果对方败像已现,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再下狠手,这也是武德。

网上有一个视频,一个很像是练了中国武术的黑人小伙子,独自去空手道馆踢场(视频中看不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或其它国家),开始时还真打了空手道教练几下,占了点儿小便宜(视频中的那个空手道教练大致有40来岁),其间那个年轻的黑人有几次想停止比赛,但空手道教练并不停手,最后终于那个空手道教练找到了机会,把前来踢馆的黑人打倒了。最不忍的一幕出现了,在黑人倒地后,那个空手道教练照着他的脑袋发力跺了一脚,视频中的那个黑人瞬间就瘫软了,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就再也没见那个黑人动弹,尔后过来了一个人,双手拖着这个黑人的双脚,把他拖离了视频,身下流的是一溜的血水,很惨!不知道在他们国家的法律里这算不算是杀人,但是他能上去再补跺一脚,应该在他们国家的法律上是允许的。所以,挑战者的风险很大,至少不要独自一个人去踢别人的场子,最好带着裁判或朋友一起去,关键时刻或许裁判或朋友能救你的命。这个视频大概是三年前看的,时隔这么长时间,每一个细节仍历历在目,尤其是他身后拖着的长长的血水。还是老话儿对,“武不善动”。“武”实是个双刃剑,没有不成,滥用也不成,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不能随意使用的,这也是武德。



本刊记者:

您如何理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拳拳服膺”?

张树新先生:

本人的理解与“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先说正常的解释,“拳拳服膺”首先见于《论语》,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翻译为:孔子说:“颜回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1、“拳拳服膺”,“拳拳”指牢握不舍的样子。服,著,放置。“膺”指胸口。将“拳拳服膺”移植到武术中,可以解释为“牢牢地放在心上”,也可引申为无时无刻不放在心上。

2、“拳拳服膺”,其“无时无刻不放在心上”还可以对应芗老所说的:“立行坐卧不离拳意”。

3、“服膺”一词在民国时期曾被经常使用,如在《王芗斋谈拳学要义》(答记者问)中,(记者)问:“武术先辈,先生所服膺者有几人?(王芗斋先生)答:查拳术先辈近百年来,舍董海川、车毅斋、郭云深诸师尊外,余皆旁枝末节而已。但我国地广人众,道中人余未结识者尚多,不敢妄加评论。”。所以“服膺”一词在当时更含有心服、信奉、信仰、信念的含意。“拳拳”一词可以解释为是一种诚恳、深切、勤勉的状态,如“拳拳赤子之心”。

据传形意拳的前身是心意拳,心意拳也叫“心意把”,民间曾有:“太极奸、八卦滑,最狠最毒心意把”之说,该拳过去曾被武林界誉为“万拳之王”,它是少林寺秘不外传的镇寺绝学,讲究禅拳合一。“心意把”的“把”字可以解释为“把式”也就是“招式”,即技击常用的手法。另一种解释是“把”可以理解为把握和把持,故“心意把”倒过来说就是“把”心意。即能把持住心意的即可为拳。意拳(大成拳)的“拳拳服膺”,很似“心意把”的另一种解释,即“把”心意,意拳(大成拳)从功法体系上看,与心意拳有极深的渊源,芗老曾一度与弟子们说,咱们的这个拳也叫“少林心意六合八法拳”。“拳拳服膺”的“服膺”可以理解为服于心(膺可以理解成心胸,如义愤填膺),从“心意把”的角度来解释,可以认为“拳拳服膺”中的“服膺”就是由心胸来把持,或是由心意来练的拳(把式)。由此,可以解释为:“拳拳服膺”,即以诚恳、深切、勤勉的状态听从于心意的指挥。

4、芗老在《大成拳论》的开篇就点出了何为拳的问题:“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

以芗老的这篇文章对应“拳拳服膺是谓之拳”,也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的信念就是“拳拳服膺”。

芗老在《大成拳论》中曾指出:“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

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即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就以有形而论,……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非精神意义之拳也。

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之枢中要诀,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

本拳在二十年前曾有一度称为“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尚友、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

芗老上述的这些多角度的全方位的大段的论述,其实都是在说什么是“拳拳”,什么是“服膺”。即以肌肉示人的、用力的不是拳,练拳要神形意力的统一,主要要有神,还要有度,要含蓄致用,技击时要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有本能触觉之活力。芗老的举“意”字以概精神,更是将拳中的精神与德性提到了首位。

综上所述,“拳拳服膺”可解释为:

1、“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来源于《论语》)

2、“拳拳服膺”:立行坐卧不离拳意。(来源于对《论语》的延展和芗老的理论)

3、“拳拳服膺”:以诚恳、深切、勤勉的状态听从于心意的指挥。(来源于对字面的理解及“心意把”理论的移植)。

4、“拳拳服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的信念。(来源于《大成拳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