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阳明篇小结

 济蒼之梅兰竹菊 2018-10-02

阳明病病位涉及阳明经脉与胃肠之腑,以其标阳而本燥,中见太阴湿土,故邪入阳明,易从标阳化热,从本化燥成实,或从中见之气而湿化,成湿热发黄证。然多以燥化为主,因燥成实而造成热实证,此为本篇重点内容,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

阳明病的成因,有邪从太阳而来者,称“太阳阳明”;有邪从少阳而来者,称“少阳阳明”;但多与阳明素来津亏阳旺,宿食内留有关,也与失治误治津液损伤有关。至于太阴阳复,邪从燥化而见不大便,则为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之征。也为阳明病来路之一。

阳明本经受邪,初起可见恶寒,但极易从阳化热,从燥化实,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便转为不恶寒而反恶热。阳明里热实证表现于外的特征,则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鼓动气血,其脉必应之而大。

阳明热证,热在上部,郁热留扰胸膈上脘,证见心中懊快、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外有热、手足温,舌有薄黄苔,治用栀子政汤,清宣郁热;热在中部,胃热弥漫,证见脉浮滑、表里俱热、汗出、口渴、脉大,治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兼以生津;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见身大热,表里俱热,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或兼时时恶风,或兼背微恶寒,治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清热,益气生津。热在下部,水热互结,且有阴伤,证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发热,治用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这就是治疗阳明热证的起手三法。

阳明实证,有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的腑实证;有胃强脾弱,津液偏渗,小便多,大便硬的脾约证;有津伤便结,粪滞肛门,欲解不能的结粪证。

阳明腑实证,若燥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证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腹胀满,治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若腑气不畅为主,燥热之邪为辅,证见腹大满不通、发热、发潮热、多汗、谵语、烦躁、脉滑而疾,治用小承气汤通便导滞,行气除满。若燥热内炽、腑气蛮滞俱重,证见日哺所发潮热,汗多或手足溅然汗出,或手足染教汗出、不恶寒、谵语、心中懊依而烦、烦不解、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腹满痛、绕脐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有燥屎、不能食、脉实有力等,治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脾约证,因胃强脾弱,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约束所致,证见小便数多、大便干燥、跌阳脉浮而涩,治用麻子仁丸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润导法证为津伤粪结近肛,治用蜜煎方导便或猪胆汁灌肠。

凡阳明病,病势向上而见呕多者;邪结偏高而见心下硬满者;邪郁经表,腑未成实者;邪郁经表而见面合色赤者;胃家虚寒而见不能食者;皆当禁下。

阳明病虽以热证、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与寒证,诸如欲作固疲证、作谷痘证、饮水逆证、食谷欲呕证、中寒饮逆证,以及无汗身痒证,皆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祛寒。其中吴来萸汤所治之食谷欲呕证尤为常见,且该方暖肝胃、降浊阴,为治中寒气逆证之良方。

阳明湿热发黄证和阳明血分证,归属阳明变证。若素体太阴不足,湿邪内盛,阳明之执不从操化,而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郁阻,则可形成阳明湿热发黄证。证见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渴饮水浆、但头汗出、心中懊依、腹胀满,治用菌陈满汤清热利湿退黄:若湿热郁阻三焦,证见身黄、发热等,治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湿热以退黄,并兼以护阴固正;若湿热发黄又兼有表证,则用麻黄连辐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热除湿以退黄。本篇另有寒黄、被火发黄和合病的发黄证,则为与阳明湿热发黄相鉴别而设。其中合病发黄证,治用小柴胡汤,实为行之有效的妙着。

阳明血热证,有经热或气分热炽,迫血妄行而致衄者;有阳明热入血室,迫血妄行而见下血、谵语、但头汗出者;有热与阳明宿瘀相结,证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的阳明蓄血证,治用抵当汤者。前述阳明热证与实证,皆病在气分;后论阳明留血、下血、蓄血证,皆病在血分。气血分证之意自在不言中。

阳明病多燥热实证,凡燥热之邪导致阴伤液脱精竭阳亡者,则预后不良。阳明之气旺于申酉戌,故其证加重者在此时,其证欲解者亦在此时。

综上所述,阳明病表、里、寒、热、虚、实、燥、湿、气、血诸证尽已述及,其中对比鉴别,辨证精细之处,尤当深入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