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粮食供过于求,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

 联合参谋学院 2018-10-03

近日,商务部宣布允许美国对华出口大米。这是十多年来美国大米首次允许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全球粮食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粮食进口将带来哪些影响?中国粮食该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提问

我国现在部分主粮已经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从国际进口粮食,农民种的粮食还有市场吗?农民的收入是否会降低?

回答

主要的粮食品种中,如玉米、大豆、稻米、小麦,每年我国都会从国际进口一定的比例。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本身也是国际贸易的互惠互利。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我国在2017-2018年将会进口大约480万吨的大米。这只占去年国内稻谷产量的4%左右,影响并不大。

进口美国大米对我国农产品影响有限

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翟留栓教授:

从大背景来看,我国进入新常态之后,农产品供应相对来说比较丰富,进入追求品质的时代。从大的环境来说,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调节,工业品美国要对我国开放,农产品我国对美国开放。从市场需求来说,进口美国大米对国内大米市场的冲击是十分有限的。稻米和玉米小麦不一样,它是一种品牌农产品,人们消费大米是认品牌的,美国农业是规模化经营,美国大米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而大米在亚洲是传统的农产品。

美国大米将多用于加工市场

农产品的竞争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价格竞争力,二是消费竞争力

比如,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具有竞争力,一般指价格竞争力,因为他们的大豆质优价廉;再比如,我国水果因为价格便宜,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而消费竞争力主要指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比如,超市里的高端大米一般有东北的五常大米、泰国香米和日本大米。这些大米虽然价格高,但是消费者依然愿意买单。

大米是否具有“消费竞争力”与品牌是密不可分。例如五常大米是放心、优质、高端的象征,日本大米最贵的可以卖到100多元一斤,远远高出了成本。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美国大米缺乏品牌竞争力,所以美国大米在中国将更多体现出价格竞争力。我国进口美国大米主要用于加工市场,数量也不大。所以美国大米对华出口不会对国内稻米市场造成太大冲击。

进口美国大米具有积极影响

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研究员:

进口美国大米对生产流通、加工大米的下游产业有好的影响。因为美国大米便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中国大米加工产业产品的升级改良。总之,竞争会促进效率的提高或者技术的进步。大米进口是在我国可承受、可调整、可控制的范围之内。现在中国进口美国大米,主要是为了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因为到现在为止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进口美国的主要农产品是玉米和大豆,这些农产品生产方面美国的效率非常高,解决了我国比如在大豆上产量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互补的。

在国际贸易博弈中,某种农产品的进出口决策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际贸易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比较优势”,在大宗农产品方面,美国土地开阔肥沃、机械化程度高,因此美国的玉米、大豆与我国的相比显然质优价低。

进口农产品总体仍利大于弊

进口大豆

大豆是目前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粮油作物,目前的进口关税为3%,进口量大约在8000万吨左右,而我国目前大豆的年产量只有1300万吨左右。国内产量和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过大,大豆作为原产于中国的作物自给率太低,豆农普遍认为种豆不赚钱,又少有补贴,于是就放弃了大豆种植,有超过80%的比例都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但是如果提高关税、抵制进口就会导致大豆进口成本提升,对于国内居民食品消费造成巨大冲击,大家吃到的豆制品、豆油、辣条等价格都会提高。更重要的是,豆粕是牲畜和家禽的主要饲料来源。如果我们放弃进口,就会失去重要的饲料来源,造成禽肉产品价格波动。

进口玉米

从去年开始,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开始调减,大量的库存还没有来得及消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口呢?

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WTO),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都要和国际对接。针对玉米,我们目前采取的是配额制,配额上限是720万吨,去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还不足500万吨,连配额都没有用满。也就是说,我国进口玉米的比例并不高。

真正值得大家警惕的是玉米替代品的进口。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玉米替代品酒糟进口682万吨、大麦进口1070万吨、高粱进口1069万吨、木薯进口937万吨。

正是这些饲料挤占了大量市场空间,而国产玉米主要用作饲料,才间接造成了玉米的高库存。

国际贸易是一柄双刃剑,我们了解各自的比较优势,才能在国际合作中趋利避害、立于不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