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明代的倭寇之患【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

 陌半仙儿 2018-10-03

从洪武至正德,倭寇对明朝沿海的骚扰时断时续。永乐十七年(1419),明朝将领刘江在辽东望海埚歼灭来犯倭寇数千人,一时倭患稍稍敛迹。正统以下,随着明朝海防逐渐废弛,倭寇又有活跃趋势,不过总的来说其骚扰范围仍限于个别地区,势力未至大盛。到嘉靖年间,倭寇活动进入了空前猖獗的时期。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嘉靖二年(1523)的“争贡之役”。是年日本诸侯大内氏、细川氏均遣使至宁波通贡,细川氏使团后至,但其中的华人宋素卿买通市舶司太监,得先行贸易。大内氏使者宗设怒而与细川使团发起仇杀,追逐直至绍兴,复折回宁波大掠,夺船而走,沿途杀死明朝军官及居民多人。此事充分暴露了明朝沿海军备的虚弱。明廷由此认为“倭患起于市舶”,罢市舶司,厉行海禁,绝日本贡使。中日朝贡贸易规模有限,不能满足日本各诸侯的物资需求,这本来就是倭患持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现朝贡完全中止,遂使倭患更为严重。另外当时南方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很多人靠商业为生,沿海地主、富民往往从海外贸易中获利。厉行海禁同样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中国的海上走私集团因而发展起来。他们亦商亦盗,多以日本为根据地,在日本支持下袭用倭人的服饰旗号从事劫掠,大大加剧了倭患的声势。见于史载的嘉靖倭寇重要首领,也是以华人为主,如徽州人许栋、王直、徐海,福建人李光头,广东人张琏等。嘉靖倭寇“虽曰倭,然中国之人居三之二”,这是其有别于嘉靖以前倭寇的重要特点。

嘉靖中叶,倭患已蔓延东南数省,烧杀抢掠,造成巨大损失。明廷先后派出朱纨、张经、胡宗宪等高级官员前往主持平倭。朱纨在闽、浙强化海禁措施,力图切断内陆与倭寇的联系,捕杀许栋、李光头和“通倭”的富豪商贾多人。朝中闽浙官员攻击其“擅杀良民”,朱纨被革职按问,自杀身亡。张经奉命总督东南诸省军务,在浙江嘉兴取得王江泾大捷,但却因为得罪严嵩亲信赵文华,被后者弹劾“縻饷殃民,畏贼失机”,下狱处死。胡宗宪代为总督,用离间、诱降等计谋杀死徐海、王直,倭寇势焰稍挫。名将领戚继光奉调至东南平倭,在浙江招募农民、矿夫等“乡野老实之人”组成一支新军,严加训练,时称“戚家军”。同时,又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在阵法、兵器等方面进行创设和改进。结果“戚家军”屡战皆捷,名闻天下。另一位名将俞大猷也招募组建了俞家军”。到嘉靖末年,长期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戚、俞等人荡平。

嘉靖以后,日本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割据的诸侯逐步统一,昔日分散和相对独立的武士、海盗集团被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的对外扩张,扩张的重点则放在朝鲜。因此明朝东南沿海没有再产生新的倭寇,中国海盗也不再假借倭名。朝鲜政权是在明初取代宋、元时期的高丽而建立的,一直向明朝称臣纳贡,是明朝关系最为密切的藩邦。日本统一后,军阀丰臣秀吉被天皇任命为关白(相当于宰相),掌握实权。他积极策划对朝鲜发动战争,企图通过征服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军队在朝鲜南部登陆,不足两月,朝鲜大部分国土即告沦陷。明廷闻讯震动,决定出兵救援,将日军逐回朝鲜半岛南端。此后中朝联军与日军长期处于相持状态,中间还进行了和谈,但未获成果。万历二十五年,日本重新发起进攻,联军尽力抵御,又形成拉锯战局面。适逢次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无心恋战,乘船撤回,中朝联军追击于海上,击沉、焚毁大批敌舰,明神宗以“平倭”诏告天下。这次战争虽以日本失败告终,朝鲜得以转危为安,但明朝的国力也大为损耗,衰颓趋势进一步加剧。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平倭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因此在隆庆时期开始解除海禁,有条件地允许私人从事海外贸易。隆庆、万历年间,福建、广东等地的私人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活动于东南沿海的私人贸易集团,大多还带有亦商亦盗的性质,其中有不少仍是嘉靖“倭寇”残余,与日本也继续存在联系,但他们已不再使用“倭”的旗号。明末,泉州人郑芝龙成为东南海商中最强大的势力。芝龙早年经澳门到日本,被定居在那里的华商头目李旦收为义子,后来继承了李旦的产业,又兼并了另一大海商颜思齐的财产。天启七年(1627),他主动接受明朝的招抚,借助官府庇护,先后消灭了多名其他私人海商首领,官升总兵。到明朝灭亡前夕,郑芝龙基本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已成独霸一方之势


更多真题解析,点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