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品中最重要的五种美德,不管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礼遇和尊重

 高山流水tefnh5 2018-10-03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去寻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我们老师是靠着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这五种美德得来的。老师的做法也可以说是求,但是这种求法和别人相比还是大不相同的吧?”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篇之十

两个弟子的对话,很有机趣。妙就妙在子贡其实没有直接回答子禽的提问。他的回答,一下子给老师戴上了五顶桂冠,更像在说:老弟,老师的境界可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啊!子贡的马屁算是拍到家了。不过子贡对老师的赞美,也确实是出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因为他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把老师比作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子贡对老师也极具忠心,孔子逝世后,他哀丧至极,许多弟子守墓三年,唯独他一人在孔子墓前盖个小屋,守了六年后才离去。

从子禽的提问中,可以看出这位弟子对孔老师好像是有点看法的。而子贡的回答,却把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为人处世的品格,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首先,子贡充分肯定老师确实在“求”。孔子一生,始终在追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但热衷于打听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也积极参与讨论各国政事。“夫子之求之”,即承认老师是非常热衷于过问政治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地,必然要了解所到国家的政事。每事问,不耻下问,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同时也是他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问就是要问与求,如果学而不问,或者问而不学,都不是正确的学问之道。孔子渊博的学问,不仅来自于他的好学,更来自于他的善于问、善于求。“进太庙,每事问。”入国问政,入乡问俗。这就是可爱可亲的孔夫子。

其次,子贡强调老师的“求之”,与别人大不相同,主要是靠以德感人,也就是具有“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由于敬重他的人品,不怀疑他有干政之心或另有异心,因此才放心大胆地把本国的政事告诉他。子贡这位天才,确实是善言圣人,“温、良、恭、俭、让”五字,把孔老夫子的心气态度活脱脱展示出来,如在眼前。这样也总算让子禽弄明白了,人间还有不求自得之道。这不但与“巧言令色”者所作所为大相径庭,就是与一般常人的求法也是大不相同。

孔子“温、良、恭、俭、让”五种品性,都是德行内化的气质,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

“温”即温和,是眼界开阔,洞察人性,不囿于眼前的局面,内心自然不会被眼前的人事阻隔,也就自然没了脾气。试看周围的人,有的人是没本事有脾气,有的人是有本事有脾气,有的人是有本事没脾气。这个脾气,就是相对温和来说的。因为有脾气时,常常是自己的眼界心胸出了问题。

“良”即善良,是生命本性的保持,是对人性的发现。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要发现和保持自己心中善良的火种,并使之燃烧起来。当不触及到自身利益时,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会本能地为别人着想。但在自身利益面前,心态往往就会扭曲变形。善良是高尚的人格,也是人人都可达到的。关键是要弄明白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人生道路上是铺满鲜花还是到处荆棘,往往决定于自己。

“恭”即恭敬,是端庄严肃,满怀敬意,不卑不亢。恭近于礼,内心的修为到了一个程度,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就会变化,会自然地对身边的人、事,甚至世界的态度都恭而敬之。这种内在的“敬”的情感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恭”。只有内心有了深刻变化,“恭”的状态才会自然流露,这就达到了“礼”的中庸状态,就是“文质彬彬”的状态。

“俭”即节制,是约束自己,不能随便。在利益取舍上要有节制,我国自古就重视义利之辨,强调人面对利益时要以道义为指导和准则。对欲望要有合理调控,节制是生活态度,这个世界诱惑太大,以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诱惑,实在是太危险了。再有是要能“忍”,忍住自己的冲动,每天默默的咽下N句话。“忍”的心境,很多时候是看不到别人的,需要闭上嘴,去内观自己。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孔子堪称楷模。这个在后面的章节中再逐步体味。

“让”即谦让,是虚心,谦虚,平等,不自高自大,也是“礼”的重要内涵。谦让是灵魂的觉悟,也是心灵的信仰,它会使人淡泊,使人美好。谦让不是懦弱,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道理,才会体谅别人的苦痛,才会不计较得失,才会发自内心地去“让”。在狭窄的地方固然要退一步,让对方先行,而在宽阔大道上与人三分便利,也是有必要的。境界不同,工夫不同,结果也不同。孔夫子是因为内心修炼得炉火纯青了,这些德行就自然表露出来,如温润的玉一样持久而绵长。孔子用这样的德性,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和信赖,也赢得学生对他的敬佩和好评。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求”,每天都在发生,向别人“求”,也是免不了的事。现代人很多所谓的求,往往是舍本逐末。怎样像孔子那样,用不同于别人的求法来获得自己的答案呢?弄懂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应大致明白了吧?

几个词语解释一下。““夫子至于是邦也”,“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古时官职为大夫的人被敬称为夫子,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弟子们都称他为夫子。后逐渐用来泛指老师及学者。“至于”,到达。“是”,代词,这、这个。“邦”,诸侯的封国,泛指国家。汉代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抑与之与”,“抑”是连词,表示选择,“还是”的意思。“与之与”,前一个“与”是动词,给予;后一个“与”是语气词,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后来也写作“欤”。“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概这种求法和别人相比还是大不相同的吧?“其诸”是语气词,“大概”、“或者”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