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京制

 梦想童年594 2018-10-03

           五京制  


 五京制,指多个国家首都管理制度,五京制的渊源说法不一,最早有明确的记载为成书于945年的《旧唐书》,即757年所设置的唐朝形式上五京。渤海五京制首见于1044年修的《新唐书》,然而其具体设置年代缺载。五京制对后世首都建置制度上影响深远,前后历经唐(含渤海)、辽、金,自8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长达400多年。但据《战国策·燕策一》"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以及《齐策一》"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等记载。战国时齐国也应该有过五都制。

  

五京制

五京制,一般指辽金两代分设多个首都管理国家的制度。除了辽金之外,唐代渤海国、新罗也曾有类似的或名义上的五京。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

 史料记载

《辽史》中五京并称共35次,其中两次是渤海五京,余者均为辽代五京;而且其中五京常于二帐十二宫并称。检索全部二十五史,出现五京这一语汇的有《旧唐书》卷三十八唐五京,《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五京,《金史》卷一的渤海五京、卷二四中的金五京"袭辽制,建五京")。

 沿革

中国自西周以来就实行复都制,周武王灭商后为了控制东方而设立雒邑。五京的设置,最早源于唐朝中期,唐朝于618年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河南府为东都,时为陪都制。690年,以太原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北京。75712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为五京,至此,唐五京正式确立,762年以后,罢凤翔府京名。在东北的渤海国也设立了五京制,但渤海没有给后世留存下自己的文献典籍,渤海纪事始见于中国正史旧唐书》及《新唐书》,此后,有关渤海国的史实陆续散见于历代的各种文献,其中包括日本与朝鲜的史籍。在《辽史》中记述了渤海国的灭亡。[1]

辽初以龙眉宫为上京临潢府,始建于918年。至928年以东平郡为南京,至938年得燕云十六州,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改东平郡为东京辽阳府1009年,在原奚族地区的七金山土河之滨,仿造故唐"神都"洛阳的建制建立都城,号中京大定府1044年以云州为西京大同府,至此辽同时并设五京,直至1125年覆亡。

金初接受了辽朝的五京建制,沿袭其号,1138年以其兴起之地为上京会宁府,改原来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加上宋朝都城汴京开封府,这时有七京。不久,削去辽上京临潢府的京号,1153年迁都燕京,又削去上京会宁府的京号;改辽南京析津府为中都大兴府,即为中京;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改宋汴京开封府为南京开封府,重新确立了金五京建制,直至1173年又重新恢复会宁府为上京,直到金覆灭,一直有六京之制。

辽五京

 简介

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即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谓之辽五京。

辽的五京是陆续建成的,辽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辽圣宗城中京,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遂成为五京。

 变迁详情

辽五京 ,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总称。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

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道不设行政机构。五京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后族重臣担任。五京分设留守司和都总管府,统领所属军州事。上京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太祖命蓟州汉人康默记董理修建,一百天建成。城墙高两丈,幅员广二十七里。城北是皇城,墙高三丈。皇宫南门为承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南是汉城。有市肆交易。中京城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镇。辽圣宗命燕蓟汉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两年建成,迁移汉人民户入城居住。中京城建立后,皇帝即常驻于此。建有驿馆,接待宋、夏、新罗使臣。

东京在今辽宁辽阳。城高两丈,幅员三十里。宫城在城东北隅,城高三丈。南部外城为汉城,有南市、北市贸易。城内居民多为渤海人和汉人。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又称燕京。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宫城在西南隅。西城颠有凉殿。西京在今山西大同。原为军事重镇,城方圆二十里。辽兴宗升号西京大同府,未建宫城。辽道宗时在城内建华严寺,铸有历代皇帝像。[2]

金五京

 简介

金代实行五京制,起初是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海陵王迁都后是中都、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也就是说,金国曾建有六都,为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变迁详情

金初,以上京会宁府为政治中心。金太宗时,在上京会宁府建造乾元殿,但十分简陋。金熙宗时,改乾元殿皇极殿,还仿照汉制,建敷德殿为朝殿,以供百官陛见;建庆元宫为原庙,以安放太祖以下遗像;又修建太庙、社稷。至此,上京始有皇都气象,金世宗时与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并为金五京

天德五年三月辛亥日(公元1153417),海陵王到达燕京。乙卯日(公元1153421),下诏正式迁都自上京到燕京。改元贞元。改燕京中都大兴府

渤海五京

 简述

渤海国五京是龙泉府、显德府、龙原府、南海府、鸭渌府的合称。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简介

渤海国(公元698~926),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其他相关

 新罗小五京

新罗在统一战争之前已开始置有小京。早在智证王十五年(514)就在阿尸村置小京(后废,今安康)真兴王十八年(557)置国原小京(今忠州),真德王八年(639)又置北小京(658年废,今江陵)。统一后,文武王十八年(678)置北原小京(今原州)、二十年(680)金官小京(今金海)神文王五年(685)又置西原小京(今清州)和南原小京(今南原)。至此,五小京制度业已确立。景德王改国原小京为中原小京、金官小京为金海小京 。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先秦时即被用来称呼首都。在这一点上,新罗是从中国学去的。

 唐代五京制

唐代也存在形式上的五京制,《旧唐书》卷三八《地理一》略云:

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其年十月,克复两京。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宝应元年,并凤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

 战国齐五京制

据《战国策·燕策一》"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以及《齐策一》"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等记载。战国时齐国也应该有过五都制。据李晓杰考证,战国齐的五都分别应该为:临淄、高唐、平陆、即墨、阿。”(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419~423)

但是关于齐与新罗的"五京"的性质,应该说为地域中心的意义要远大于国家中心。特别是新罗,其"小京"实为新占领地域的中心。如国原小京,即为553年真兴王攻下百济北部汉江流域一带之后所设,其作用应为监管南汉江流域;北原小京是高句丽遗民所建立的新罗附属国--报德国的首都,其在报德国被新罗取缔后改为北原小京;西原小京和南原小京则是677年唐朝将熊津都督府(原扶余都护府)从原百济故地移往辽东建安城之后在其故地上建立起来的,其中南原小京为扶余都护府下辖的德安州都督府的驻地;金官小京,为原伽耶联盟(或称伽罗联盟)的核心金官伽罗。伽耶联盟被新罗灭亡后其地人民一直与日本有说不清的联系。(如在中原的册封中,伽罗、任那一直由倭王所管督)所以金官小京的设立估计应该为监督当地与日本的联系。由此观之,新罗的"小京"制度应该与后来元朝的"行省"制度相类似。

参考资料:

· 1论对汉文化东传的基本认识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18-05-09 . [2018-5-31]

· 2辽阳名片 . 人民网 . 2018-05-10 . [2018-5-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