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精神疾病患者噩梦般的五类药物副作用

 万宝全书 2018-10-04

@/欢迎关注「吴景文 微信公众平台」

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在药物可以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的前提下,长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药物维持治疗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治疗方法,但是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难免会并发药物副作用,尤其是以下五类副作用堪称精神疾病患者的噩梦。

五类精神疾病患者犹如噩梦的药物副作用

一、恶语综合征

恶语综合征是由抗精神疾病药物所致的一种少见、严重而危险的药物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高热、肌张力障碍、震颤、意识障碍等症状,长期服用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等药物会并发此类副作用。

二、粒细胞缺乏症

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白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占50%-70%,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到500/mm3以下,就被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特异质性药物反应,会影响人体免疫能力,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此类副作用以氯氮平最为显著,卡马西平也可导致。

三、剥脱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是由抗精神疾病引起的一种皮肤过敏反应,多见于氯丙嗪药物,患者起病急,分布广,起初全身皮肤有红肿、红斑、瘙痒、烧灼感等现象,尤其是日光暴露下更为严重,继而引发低高热、感染化脓等现象,患者此时表现有失眠、心烦意乱等,严重时会有意识障碍症状。

四、体脂分泌异常

所有抗精神疾病药物均可能引发体脂分泌异常,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升高等,通常在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现出来,患者的平均体重增长在15%-20%。

五、5-羟色胺综合征

5-羟色胺综合征又称血清素综合征,是药物与药物之间互相作用导致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细胞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递质蓄积过多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反应,常见于联合用药的患者中,具体表现为发热、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临床表现不一。

出现药物副作用的处理办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药物副作用,患者可及时前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告知医生,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切记不可擅自减少用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如果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在通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及方案调整后仍然无效的患者,推荐采用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外科微创手术可成为重症患者的寄托

用于治疗重症精神疾病的外科微创手术,又称为脑立体定向下微创神经调控术(简称脑立体定向技术),目前已发展至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

所谓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是指结合影像医学、手术计划系统对患者进行立体定向神经调控,在率先引进DTI技术之后,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的神经靶点误差得到进一步的缩小,仅为±0.01mm,同时,通过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之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明显提高,术后用药仅为术前的1/3,服药量减少之后,副作用自然也就会慢慢减少,其次患者的精神症状(如暴躁易怒、妄想、无故伤人毁物、攻击性强、情绪亢奋等症状)会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消失率在98%以上。最后通过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自知力恢复,不配合用药、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消失,且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微创安全,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有效率达95%

由于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采用的是微创技术,因此仅需要在患者头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极少,仅不足10ml,目前我院已完成3000余例手术。

@/欢迎关注「吴景文 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南院 功能神经科」主办

三级甲等医院 公立非营利医院。

如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