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EAU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指南更新汇总

 里凤山民 2018-10-05

2018EAU指南关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部分更新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4.4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发表了一份新的泌尿上皮癌组织学分类,该分类不同于1973WHO的分类方法(4.24.3,图4.1)。最近把2004WHO分级进行了更新,但以下指南部分仍然基于1973年和2004WHO分级,因为大多数文章的发表都依据这两个分类。

  4.2: 1973年和2004WHO分级

1973 WHO分级

G1:  分化良好

G2:  中等分化

G3:  低分化

 

2004WHO分级(乳头状瘤)

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

低级别(LG)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HG)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4.3:2004WHO对膀胱扁平病灶进行恶性程度分级

尿路上皮增生但恶性潜能不确定(病灶扁平,不典型增生或呈乳头状)

反应性增生(病灶扁平伴不典型增生)

意义不明的不典型增生。

尿路上皮细胞异性增生。

高级别尿路上皮原位癌(CIS)。

    最近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显示2004/2016年的分类在预测肿瘤复发和进展方面并没有优于1973年的分类。(证据水平: 2a)

    两种系统的预后类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例如,与G3相比,一些G2患者的预后更好,因此高级别(HG)尿路上皮癌患者(WHO 2004/2016)的数量增加。由于2004WHO系统尚未完全纳入预后模型,因此需要在这两个分类系统中建立长期的患者随访数据。

 

4.1:根据WHO 1973年和2004年分类分级,肿瘤分层。

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范围谱对比[UC]

 *如图在2004 WHO分级中已将原1973 WHO分级G1分为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和低级别(LG)两类,并将G2分为低级别(LG)和高级别(HG)。所有1973 WHO分级G3级癌都分配到高级别(HG)

 

5.11.1 光动力学诊断(荧光膀胱镜)

光动力学诊断(PDD)是在膀胱内灌注5-氨基酮戊酸(ALA)6-氨基酮戊酸(HAL)后产生的荧光后再进行诊断。已经证实,荧光引导下的活检和切除比常规方法检测恶性肿瘤更敏感,尤其是对于原位癌的检测(证据水平: 1a)。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中,对比普通白光内镜,汇总分析显示PDD在患者整体层面(92% vs. 71%)和活检层面(93% vs. 65%)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是在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中,对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在TURB前并没有更高的检出率。

光动力诊断的特异性低于普通白光内镜(63% vs 81%),假阳性可发生在膀胱炎症或近期TURBBCG灌注的前三个月(证据水平: 1a)

更前瞻性随机试验评估了ALAHAL荧光镜下进行TURB患者术后复发率的获益情况。2017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14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ALAHAL荧光引导的TURB患者的复发率降低(证据水平: 1a)

荧光引导的TURB在膀胱癌进展率、生存率和临床管理方面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明。

 

5.12 二次电切

对于TaT1期患者,已被证实第一次TURB后有残留肿瘤的风险(证据水平: 1b)T1期患者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率为33-55%TaG3患者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率为41.4%。而且首次电切病理结果常低估了肿瘤的实际病理分期。初始诊断T1期的肿瘤行二次电切发现肌层浸润的可能性在1.3-25%之间,如果在首次电切中没有切到肌层,则这个概率增加到45%。在一些经过选择的根治性膀胱全切病例中,这一风险更增加到50% (证据水平: 2a)TaT1期高级别肿瘤和T2期肿瘤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正确的分期尤为重要。已经证明,二次TURB可以增加无复发生存率(证据水平: 2a),改善BCG治疗后的预后(证据水平: 3),并为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证据水平: 3)

另一个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451例经过BCG治疗的T1 G3/高级别肿瘤患者(其中93 5例行二次电切),结果显示只有在经过首次电切后,二次电切标本已经没有肌肉组织的病例,二次电切才能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R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证据水平:3)

据对已发表的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显示,即使在T1期电切标本中含有肌肉组织的亚组分析中,肿瘤残余和分期升级到肌层浸润性疾病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在一项3556T1肿瘤患者中,61%的患者存在肿瘤残余,15%的患者肿瘤分期被低估,而在1565T1期电切标本含有肌肉的组织亚组中,这一风险分别为58%11%。但是,不同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回顾性研究显示,,对比在首次电切43-90天后行二次电切,在首次电切后14-42天行二次电切具有更长的RFSPFS(证据水平:3)。基于这些研究,推荐首次电切术后2-6周行二次电切。

二次电切的结果(残留肿瘤和分期偏低)反映了首次电切的质量。为了提高首次TURB的质量,应该记录并分析二次电切的结果。

 

7.2.1.3.2.仪器辅助下膀胱灌注化疗

微波热疗

研究发现使用微波热疗能增强丝裂霉素C治疗高危肿瘤患者的疗效。在一项RCT中,对中、高危膀胱癌患者分别进行一年的卡介苗灌注治疗,以及一年时间微波热疗辅助的丝裂霉素C灌注治疗,结果发现微波热疗辅助的丝裂霉素C组,在24个月内RFS减少(证据水平: 1b)

热灌注化疗

不同的技术可以提高丝裂霉素C的灌注温度,但是其疗效如何尚无数据说明。

电动给药 (EMDA)

对高危肿瘤患者用EMDA进行丝裂霉素C灌注化疗,再序贯BCG治疗,这种治疗模式的疗效已经通过一项小样本RCT研究得到了证实。然而,最终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确认。

  

新推荐汇总

5.9-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评估的证据和指南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