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冰:运河保护的新起点(中国文化遗产杂志)

 冬可燃冰 2018-10-05
运河保护的新起点

受访人:冬冰(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

整理:时潇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对于扬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喜悦,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遗产,这也是对我们艰苦的申报工作的回报。喜悦过后,我们慢慢回到现实,开始冷静思考申报的目的,我们更多感到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和一份担当。

现在人们谈到更多的是大运河申遗带来的好处: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价值增值了,旅游开发上去了,房地产也增值了……我认为,仅看这些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申遗不光是拿到“世界遗产”这块牌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遗产的认知和传承,申遗更像是一个抓手,把遗产与人民生活的关联起来,把人们对遗产的认知抓了起来。我们过去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更多的是从史书中了解,这些文明的物质载体被破坏得很厉害,它们带给民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关联,而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给了这些“概念”实实在在的承载。

申遗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几年来,扬州对境内的河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对近百处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对一批影响运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项目,坚决叫停。为了做好大运河遗产点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扬州市政府

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在过去的8年身先示范,赢得尊敬。放眼未来,如何继续发挥好牵头城市的作用,引领全线做好运河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

保护大运河不是一劳永逸的,例如水质改善和垃圾清理等,都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如何保护存活千年的遗产尊严,如何在改善两岸人民生活(发展经济)和保护运河之间找到平衡点,要靠部门协调,更要靠监测管理机制。

2011年10月开始,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扬州率先建设了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对影响运河遗产价值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测。2013年,又在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通用平台,并复制到大运河沿线的其他30个遗产区,并以统一的接口、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向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上报监测数据,实现了大运河遗产全线的监测预警。

扬州作为运河城市联盟秘书处所在地、联合申遗办公室所在地,将会发挥智慧,努力加强公众、专家对大运河的认知,继续发挥牵头、先行、示范、服务作用,以期不愧对先人留下的伟大创造,不愧对子孙后代!申遗成功,让扬州站上了运河保护的新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