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hzxg00xsmnp632 2018-10-05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小编最喜欢的龙印老师的作品之一: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云稍露叶秋声古,万玉丛深翠蛟舞。

此君拟结岁寒盟,柱笏相看立烟雨。

过雨山窗斜映日,带烟霜节总宜秋。

冻雷逊出千崖翠,勒此高歌傲素候。

高克恭这首题画诗是张龙印最喜欢的题材,在他清新脱俗的竹画欣赏,丛丛翠羽在含烟素屏中与石为伴,与鸟互答,一改我们熟得都觉得俗了的墨竹,仿佛从纸窗外移进斗室案头,春意满屋。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一 、中国人的竹情节

竹在中国文人心中的位置是极高的,也是历代文人雅室装点厅堂的主要题材,概因其表彰风雅脱俗,虚怀若谷的雅意,以至于古今画竹的人,非常多。但以画竹盛名传于世,不过特立独行的十数位,皆因其创新标榜后来,为历代收藏家视为珍宝;而似是而非者,无外因竹舒情雅意,了无创见皆籍籍无名。当今也不乏画竹者,深知承古而不袭古,似古人者死的道理,因而画竹多应酬之作,书法入笔,披来走去,补松填石已算用心了。自古迄今画竹的大师自董寿平止,后来罕见画家专心画竹,如果画,已非胸中有竹,还要情中有竹,血中有竹,毕生伴竹,身上已经有了竹性。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张龙印画竹画了四十年,亲见他,能深深地感受到一身竹性。张龙印的一杆竹,可以说,是从五代李夫人创墨竹法之后,文同、高克恭、吴镇、柯九思、夏昶、郑板桥、董寿平等大竹子中的一片新篁。

看张龙印的竹很有带入感,视觉很快导向心灵的触动,古韵雅意,清新卓立。在古代画家中很像宋徽宗写的瘦金体,钢丝般爽利却又有颜真卿的庸容襟怀;在当代画家中很像刘继卣,巧妙地吸纳西洋画的写实特征。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将一丛生机盎然的心中之竹从东方黑白意趣的纸窗后,推到欣赏者的眼前,很符合当下鲜活生动的文人调性。中国画艺术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发展,特别是近百年间的中西融合,传统的那些竹影,已经是文人情思的底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审美也要与时俱进,而当下的文人情怀,恰恰就需要这清爽的亮色点拨。

二 、竹画的人文密码

东方文化有一个特质似乎只能用形容词来表达:曲径通幽,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趣,要我们寻找什么证据呢? 反过来直问:文人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反过来说,那一种气质,能代表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文人体现的是怎样一种精神以及与此对应的生活方式,它最终成就的是国民之人格的典范。如果没有办法简洁描述的话,倒是可以用自然界的万物借喻的方式表达,我想,那就是竹子,高风亮节的竹子、虚怀若谷的竹子、潇洒磊落的竹子。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看张龙印的竹,那与前人不同的叶子,张扬却不凌乱,那鲜翠欲滴的叶丛金杆,传统的笔法跳跃着时尚的神色,张扬而又谨遵法度,生动地从南国薄雾中显影出来,不觉的是黑墨如铁或近乎于平涂的白与灰的似如奇石的物态,强化了竹造形与整体间的对比关系,具有严谨的统摄效应,将审美推向黑白二元关系与色彩交汇的交响之中,于小景致见大格调,于细微处彰显大气象,黑灰白与彩墨构成特别理性、秩序的画面安排,而大胆的翠绿色彩又让观者感到现代文化的缤纷与强烈。

张龙印自述画竹源于家庭,祖父是一名画家,在当地因画竹小有名气。7岁开始跟我祖父学画竹子。画竹的历史从1977 年开始,祖父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竹子,到现在也有四十年时间了。他说:文革期间我画了几年油画,后来在部队画水粉画,还搞过一段时间版画,从部队回来以后转向了国画的学习。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张龙印爱竹、画竹、几乎见柳思竹,画墨竹那段时间十分不舍得的是竹子的翠色,在他的心目中,竹子的生命怎会脱离了它那生命中的血色呢?他不敢怀疑古人,但是他感觉到大部分古人画竹时的生存状态:文人科举功名、案牍劳碌,心疲身僵之时,苏展几杆黑竹,当是纾解心中郁闷的一时之快吧,所以你会感到中国画那种疗愈功能,会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所以张龙印的竹子是古代的,更是敢于注入自己对竹的理解和爱,他倔强地认为画竹虽然是心中之竹、更应是鲜活之竹,像一插花道、像一袅香熏、像一盏清茶,可以由眼目的清新愉悦沁入内心之中。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他自己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收-- 放-- 收-- 放几个阶段。从《芥子园》起,然后转入对郑板桥和石涛作品的临摹和学习,画了几年以后初步掌握画竹的结构和基本技法,蒲华画竹的用水对我画竹影响很大。水的运用,使墨色变化丰富了,董寿平以篆意写竹引起我很多的思考,吴昌硕大写意画竹的方法又引起我强烈的狂野本性,这时画风由收开始放,画了几年后,感觉狂放的空洞无物,这时候我又将眼光放到了宋元。宋代文同、元代李衎画竹的严谨使我的作品由狂放趋于冷静,再往后,从夏昶、王绂中领略了另外一种个性化的诣趣。从此画出的竹已经能表达我的情感、情绪的发泄,这段时间看到我画的人都感受到一种勃勃而发的生气从竹子中表现出来。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三 、墨竹新篁和雀鸣

评价当代墨竹画是非常不容易的,过于文学化的解读易导致散文般的语言描述,成为一篇图配画。绘画作为世界性的图像语言,中国传统画论无法十分合适的与国际性艺术概念来进行互通性阐释。当代人理解当代中国画需要一种当下的思想逻辑和语言范式,这就如同当代画家创作的是当下的作品,而不是古人的画一样。毋庸置疑,同样的一杆竹,不同时代的人表现出来是决对不一样的,笔墨当随时代,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应该也是一这样。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张龙印深谙竹画之竹叶的个性与统一关系,既要张扬性情,又要聚气成龙,所以无论形象多么纵横恣肆,都以黑白灰色块归纳,用中国画的墨分五彩的意念做整体性的“明度整合”,所以我们欣赏到的画面中所有的构成和色彩,就超越了具象的定位及束缚,一致的演变为抽象而动听的形式之韵律。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白色石头好似室内的一束束阳光,又似悠扬爽利的竹笛…… 黑色无论多少,都是压阵的角色——好象徽派建筑的黑与白,也象沉重的低音鼓…… 灰色平涂中包容渐变和藏龙卧虎的地带,也是丰富交响的和弦,调整着画面整体的调性……

仔细观察张龙印的画,还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构图、用印和规格,例如这一幅横式作品,就借用了长卷和手卷的构图,给人移步换景的欣赏空间,这对于当代楼宇居室的空间规划,是颇符合视觉心理美学的。关于印,他会巧妙地在提款押印,一是活跃了画面,二是增强了观赏的趣味性,吴昌硕先生在西泠印社创建时作的《西泠印社记》中写道“: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亦生色”。关于规格,他的很多作品都参考了现代楼宇居室书房的空间形式,而不是简单地中堂、斗方、条幅、长卷,而是灵活地给与调整,使得装裱后更加清丽灵动、屋室增色。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站在张龙印的竹前,遥想郑板桥的同年看郑板桥,应当也像我一样,看到一片新意,一片心中之竹,应他自己题画上说的那样,创新,也是如履薄冰的:“余始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也;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意,总要以气的为先,笔墨为主。古来竹家习俗,皆成陋语矣。”古人无此画,看画思古人,所有开拓者的画上青影,自是鉴在千载之后的。竹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两个真实的,一个是具象的物象,自然界的生命体,另一个就是精神的,用人性赋能的生命体,那杆竹子一定是精神追求的缩影,图象的答案。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中国人的爱竹、惜竹、痴竹情怀——品读张龙印竹画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