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办于济南五里牌坊的这所大学,后来迁至湖南,最终在广州消散

 雲泉 2018-10-05

作者:姜国利

五里牌坊是济南市颇有名气的一处老街,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一是说五里牌坊原来叫五女牌坊,出处是因为五里牌坊街北口有座孝女牌坊,不远处还有座“五女坟”,因此得名五女牌坊,因距老城五里路。后来传讹了,把五女牌坊喊成了五里牌坊。二是说清朝年间济南城里有户人家养育了两女儿,为赡养父母终身未嫁,朝廷为了表彰二女,特在城外西郊安葬并建一牌坊;因牌坊距原省巡抚衙门大约五里,所以叫五里牌坊。这五里牌坊到底是怎么个来源,暂且不说,今天说的是这里曽经诞生一所私立大学,从这里说说。它名为:南华文学院。大约在五里牌坊办学一年多的时间,学校搬迁大明湖铁公祠,更名为震华文学院,以后始终用震华文学院校名。

创办于济南五里牌坊的这所大学,后来迁至湖南,最终在广州消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里牌坊周围窑坑遍地,有烧窑的、运石头的、跑运输的。五里牌坊周边渐兴起一产业,那时候叫洋灰,生产企业主要是济南致敬洋灰股份公司。济南沦陷后,“致敬洋灰公司”被日军实行“军管”,交给了日资盘城株式会社经营。抗战胜利后,公司先由国民党“山东党政接收委员会”接管,后移交“敌伪产业处理局”,但一直未能恢复生产。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南华文学院在此建立,是年暑期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学院拥有学校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二层教学楼和部分平房,附中在院址北侧,接连约两百公尺远,地势较低的一个斜平面上,体育场又在旁边,面积特別大,两校通用体育场。而这座近郊的洋灰窑,由于停业被利用办学,院内仍有广场、窑洞、建筑物、还有散放在各角落与路旁堆积的大块石头;每块比几张桌子架在一起还大,表面很光而平,没有积土和青苔。在窑厂范围內外,除了本校的人烟以外,別无打搅,有树木而少有青草;少游人、亦少访客;行人、车辆、农夫都不靠近,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院系私立,故设制董事会,董事长是孙中山先生嫡嗣子、行政院院长孙科,董事中有张东木等多位实业家,王玉圃自任院长。学院民国三十五年春季招生,设艺术、文史、体育三系,艺术系主任黑伯龙、文史系主任由教务长孙祥骏(健之)兼任、体育系主任蒋泽春,副教务长由呼盉斋担任。聘任的各系教授多为当时知名学者和教育界名流,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友声、严薇青、欒调甫、孙健之、黑伯龙、李季平、王锡昌、呼盉斋、弭菊田、吴鸣岗、王先进、王凤年、崔祝生、蒋泽春、张东木、王治安、陈子平、程维屛、马翕愼、任晓麓、何作人、赵弥华、刘小青、程公博、段黎民诸先生,聘请的客座教授有:张茂才、李洧亭(女、春兰)胡禧和、王静波、刘仲平诸先生,其中学院董事民族企业家张东木先生,在经济上给山东南华文学院以大力支持。

新生报名条件为高中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历者,新生入学考试科目为:国文、数学、英语、史地、美术常识、体格检查及口试等;专业考试为:素描、写生、国画(是当场绘制一幅作品)。学生入学后,课程设置为:国画(山水、花鸟、人物)、西画(素描、水彩、油画),尙有版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音乐等课程,教师用课堂讲解与室外写生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基础知识课程有:国文、古典文学、英语、史地、体育、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等。

创办于济南五里牌坊的这所大学,后来迁至湖南,最终在广州消散

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学院校址迁至大明湖北岸铁公祠沧浪亭院內。小沧浪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造的。其名之典取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小沧浪以上悬“小沧浪亭”匾额的三间水榭为中心,四面出厦,四周饰以雕花槅扇。水榭南濒湖滨,东西两面前侧接湖滨回廊,东西两面后侧及北面则围绕在一凹字形池塘,内植睡莲红荷。榭东有石桥跨池上,将池塘分为东西两片。塘边弱柳妩媚,塘中睡莲乍醒。

学院师生由现在的大明湖西南门外原乾建门进出,沿西城根向北绕至大明湖北岸。此时,学院又增设了政经、新闻两系。共招收一~三届学生。黑伯龙亲授山水画技法、关友声讲授书画、题跋、古诗词、弥菊田讲授山水画与篆刻,王凤年讲授工笔仕女,呼盉斋讲授艺术史、美学,段黎民讲授大写意花卉翎毛。 体育系活动则是在铁公祠外的空地,每周也到不远的皇亭运动场训练上课。

学院还招收了部分住宿生,当时体育系主任蒋泽春先生及家属子女,就住在两间平房內,过着清苦的生活。学院艺术系每学年举行师生作品展览一次,共举行了三次(普利门外青年会两次,经二路小纬六路宁波同乡会馆一次),并出《师生画刊》一期,由王耀武题写刊名。艺术系教授们举行个人作品展览多次,均获社会各界称誉。举行师生美术作品展览时,老师们总是把学生们不成熟的作品挂在显要的位置上,却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次要的位置。

创办于济南五里牌坊的这所大学,后来迁至湖南,最终在广州消散

民国三十五年开始,国共开战。至三十七年间,国民党当局所属部队大多败退,大部分城镇被解放军占领。 学校师生对于战争的应对实际是矛盾的,面临着一个自己人生中重大选择。他们迷茫、犹豫,经过段短暂漫长地选择,不少师生还是留下来,期待新的希望;还有一部分师生选择跟随国民党政府在流亡临时学校学习。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间,民国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经研究在沪杭、浙赣、粤汉等铁路沿线成立“山东流亡学校”联合中学,设有联中十六所、临师二所。联中、联中分校、临师、大学等共三十余所。民国山东省教育厅指示山东师生分赴湖南、河南、江浙各地区办学,当然私立震华学院也裹挟在大迁移之中,可谓路途艰难。

创办于济南五里牌坊的这所大学,后来迁至湖南,最终在广州消散

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王院长带领部分教授和学生南下。开办经费由教育部统筹支付,学校迁湘后、湖南省教育厅安排在衡山建校。拨给衡山城里一座大庙和衡山山麓间的疗养院,购置了一批桌椅板凳等生活、教学设施,安营扎寨对外开张。设有文学、哲学、史地、外文、体育等系。除随校南下的教授外,还聘请湘师的教授和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牧师兼教,声势颇大。

北方来的学生是公费生,湖南当地考取的百名学生则是自费,除交食宿费外还要缴纳学费、讲义费等。一是纳费不太高,二是由于战火蔓延中华大地,湘生赴外地升学已不可能,有个大学继续求学亦是学生的最高愿望,因此学院迅速满额。直到战线临近,学校迁往广州后,部分师生乘船赴台,震华文学院历史告一段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