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阴篇小结

 青竹绿常在 2018-10-05

太阴篇小结

太阴病的性质为脾虚寒证,太阴病的发生多因脾阳素虚,寒湿直犯;或三阳病误治、失治转属而成。

太阴病证以脾阳虚衰,寒湿不运,升降之机不利为主要病机。其证候特点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舌苔白润,脉弱为主。治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轻者宜理中汤,重者宜四逆汤。禁用下法,下之则脾阳更虚,寒湿凝滞,而成胸下结硬。

太阴病本为里虚寒证,若邪气有外达之机,或太阴病体虚又复感风寒之邪而兼表证,证见脉浮,四肢关节酸楚不适等,治宜桂枝汤温经通阳,调和营卫而解肌透邪。

太阳病误下,邪气内陷,太阴受损,脾家经脉气血不和,轻者见“腹满时痛”,治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益脾,活络止痛;重者见“大实痛”,治用桂枝加大黄汤通阳益脾,化瘀通络。若病本虚寒而兼有下利者,则芍药和大黄用量宜减轻,防伤中气。这是太阴腹痛证治的特点。

太阴病脾阳虚而寒湿内盛,若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郁阻于内,影响肝胆疏泄之机,胆汁外溢发黄,这是太阴寒湿发黄,属阴黄范畴。治当温中散寒,利湿退黄,可选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术附、茵陈四逆汤之类,视其寒湿之轻重而灵活选方。太阴寒湿之证,脾阳来复则寒去湿化,驱邪外出,这是太阴阳复自愈之机,其脾阳来复的标志是“手足自温,暴烦下利,日十余行,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此外,若脾阳来复,病由太阴转出阳明,由湿化燥,可见“大便硬”。

太阴病本以脾气虚寒为主,所以治疗太阴病,时刻要注意固护“胃气”,故凡苦寒阴柔攻伐之品皆当慎用,这又是仲景在太阴病篇中,以示后人的基本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