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太阴病】4

 昊晟堂 2021-08-17

太阴病 提纲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比胸下结硬。

以腹部胀满而吐、吃不下东西,自利,时不时的腹痛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太阴病,也是里阴证。

这跟阳明病是一个对立,也是一个相反的。
阳明病是热结于里,一派实热证;
那么这个是虚寒在里,一派这个虚寒证。要牢记的是;“虚寒在里,以下为禁。”

主证对应:脘腹胀,呕吐,腹泻,不渴,偶腹痛,腰困痛,身发黄。
脉法对应:尺寸俱沉细者。
临证所见:太阴病独脉表现主要为关脉弱,或寸关浮而缓。

太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二、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
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➀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➁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治以桂枝加大黄汤。

辨太阴病脉证篇卷六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哕当去故也。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观念)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阴病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太阴病方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