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对药芍药甘草汤的应用

 恬庐居士sktw7b 2019-12-27

“经方对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两味药的方剂以及经方中起到协同作用、互消其副作用而专取所长、产生特殊效果的两味药。芍药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第 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芍药、甘草用量均为四两,药量比例是 1∶1。其方证特点为脚挛急,小便数,腹挛痛,四肢关节挛急疼痛。根据胡希恕“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体系进行思辨,在不同的疾病中,均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因病邪反应的病位不一样,应用芍药、甘草对药时,两味药的药量比例则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细细剖析,颇有意味。

一、表证类方

病邪集中地反映在体表时,称之为表证。在表证类方中,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多是 1∶1。经方中共有 16 首处方应用芍药、甘草对药药量相等,其中有 8 首方剂治疗表证,6 首方剂治疗半表半里证,另有 2 首方剂特殊,治疗阳明太阴合病证。太阳病(表阳证)方剂 6 首: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头身疼痛;小青龙汤治疗“身体疼重”。少阴病(表阴证)方剂 2 首:乌头汤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以上方剂所主病证中均含有芍药甘草汤方证。引号中的内容多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原文,用来说明芍药甘草汤缓挛急、止痛的作用。

二、半表半里证类方

病邪集中地反应在诸脏器所在的胸腹两大腔间时,称之为半表半里证。在半表半里证类方中,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亦多为 1∶1。经方中共有 6 首方剂治疗半表半里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药量相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方剂 4 首:四逆散治疗“腹中痛”;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自下利”之腹痛;奔豚汤治疗 “腹痛”。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方剂 2 首:温经汤治疗“少腹急”;麻黄升麻汤治疗“泄利不止”之腹痛。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中芍药、甘草亦等量,但不在表证和半表半里证之列,六经归属阳明太阴合病证。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太阴虚寒更严重者。

三、表证兼里证类方

病邪集中地反应在表而兼有里证,但此时以表证为主。这类方中,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多是 3∶2。此时芍药用量略大于甘草,欲明其理,须先认识芍药、甘草的药证,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本经》谓 :“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药证:1 治疗里热血虚之阳明证,为凉性补血药;2 大量使用有缓下除满的作用;3 缓拘急,缓挛急,止痛。《本经》谓:“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甘草药证:1缓急迫;2可补中益气,治疗里虚寒之太阴证;3味甘可养液。芍药主治偏于里而泻实,此时略微增加芍药用量使之入里。

经方中共有 12 首处方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为 3∶2,其中有 7 首方剂治疗有明显特征的表证为主而兼有里证,5 首方剂治疗不明显的表证兼里证,另有 1 首处方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为 15∶13,但亦属此列。

太阳病兼阳明病里阳证方剂 2 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少腹弦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肢节疼痛”。太阳病兼太阴病里阴证方剂 4 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心下满,微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身疼痛、头项强痛;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厥寒”,血虚寒凝之肢节痛,如冻疮一病,多见于手足,其原因为外寒凝血,可见患处烦疼。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证之“心腹中卒痛”、“肢节烦疼”。其病位半表半里相对于表仍属于在里,故亦将本方归为表证兼里证类方。

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栝蒌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表阳证之身疼痛、头项强痛。乌头桂枝汤治疗表阴证之“寒疝腹中痛”。桂枝汤具有安中养液、甘温除热的作用,其余 5 方均为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因此可将这 6 首方剂,看作表证兼里证的处方。其中桂枝二麻黄一汤中芍药、甘草药量比为 15∶13,亦属 3∶2 之列。

四、里证类方

病邪集中地反应在机体的极里面时,称之为里证。里证中机体正气相对不虚,亦可谓多阳明病里阳证类方,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多是 3∶1。里证中机体正气微虚,亦可谓多太阴病里阴证类方,其中出现芍药甘草汤方证时,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多是 2∶1。

1. 里阳证类方:芍药主“邪气腹痛”,偏于治里。芍药用量大于甘草量较多,则偏于入里泻实而缓急止痛。经方中共有 4 首处方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为 3∶1。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轻微的实痛实满,即“腹满时痛”证;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实痛实满较重的“大实痛”证。《伤寒论》中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提示其腹痛特点为挛急性疼痛,非痛势绵绵。《金匮要略》附方中《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疗“腹中刺痛不止”“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以上 4 方均为表里并治之剂,其腹中疼痛,拘挛均为里阳证。甘遂半夏汤治疗“心下续坚满”,腹部发挛急或疼痛,腹诊有抵抗感者,方中芍药五枚,炙甘草如指大一枚,其药量比例为 5∶1,归为里阳证类方 3∶1 之列。

2. 里阴证类方:经方中共有 4 首处方应用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比例是2∶1。相对于 3∶1 的比例,减芍药用量,则攻伐之力减弱,以顾正虚;增加甘草用量补中益气,治疗里虚寒之太阴证。此时芍药用量仍较大于甘草,主治病位依然在里,病性属阴为里阴证。芎归胶艾汤治“ 妊娠腹中痛 ”;黄芪建中汤治疗“ 虚劳里急 ”;桂枝新加汤治“ 身疼痛”;载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小建中汤治疗“ 里急,腹中痛 ”,比较《伤寒论》中小建中汤,甘草药量增为三两,芍药、甘草药量比变为 2∶1。加量甘草以补中益气,缓虚劳诸证之急,补中、建中之力增强,治疗里虚寒之太阴证。大黄蛰虫丸治疗内有干血之证,方中芍药、甘草药量比为 4∶3,可缓中补虚,兼养血止痛,亦看作是 2∶1 比例的应用。

五、其他类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使用芍药、甘草对药的方剂中,甘草量大于芍药的只有两首处方:薯蓣丸和王不留行散。薯蓣丸用于虚劳气血亏虚易外感者,治疗“风气百疾”,方中芍药、甘草药量比为 3∶14,重用甘草补中健胃,以甘养液,助长精气以发汗,祛邪于表。王不留行散治疗“金疮”,方中芍药、甘草药量比为 1∶9,重用甘草解毒,缓金疮所伤之处疼痛。

小结: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除外方后注的加减用药外,芍药共见于 53 首方中。其与甘草相配组成芍药、甘草对药达 41 次之多,是治疗四肢、胃腹等全身各处挛急疼痛的经典对药配伍。运用芍药、甘草对药,关键在于把握不同疾病的病位变化,根据疾病的不同病位反应,灵活调整芍药、甘草对药的药量,方能紧密切合芍药甘草汤方证,呈现经方严谨、近乎完美的配伍,更好取效于临床。

【本文摘自《内蒙古中医药》2018;37(8):103—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