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早期的内化问题与母亲消极教养的关系: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多喝点胡扯 2018-10-05
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再加之认知、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变化,青少年早期成为内化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内化问题虽然具有隐蔽性,但是会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众多消极影响。父母教养是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的情境因素,尤其是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相互作用模型,父母的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存在相互持续的动态影响关系。然而,现有研究关于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此外,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养行为与青少年不同适应问题的双向作用模式可能也存在差异。一方面,父母的教养行为是多方面的,不同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大多仅对教养行为与单一内化问题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未控制不同内化问题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三种消极教养行为(监控、放任与严厉)与青少年早期两种内化问题指标(孤独感、抑郁),考察二者间是否存在双向关系,以及不同教养行为和不同内化问题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某些变量的调节。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内化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另一方面父母对于男女青少年的教养行为,尤其是消极教养行为也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父母对男生的消极教养行为要高于女生。父母对于不同性别青少年的内化问题的反应也存在差异,男生的内化问题更容易引起父母的关注。因此,性别可能会调节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与母亲消极教养的关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规范群体中,父母的消极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在符合文化规范的群体中,父母消极教养行为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的消极教养可能会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内化问题与消极教养行为的关系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中可能也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进一步考察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在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与母亲消极教养的双向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一项正在进行的追踪研究,共581名(10岁/四年级)的学生,并对其进行间隔1年的追踪测查。采用母亲报告的消极教养行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自我报告的青少年孤独与抑郁。通过交叉滞后分析进行青少年早期的内化问题与母亲消极教养行为的双向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使用分层回归探讨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在青少年早期孤独感对不同母亲消极教养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两种形式中,孤独感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在T1时间点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而抑郁水平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并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母亲报告的三种消极教养行为(监控、放任与严厉)均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青少年早期的孤独感与母亲消极教养行为的关系表现为儿童效应。具体表现为,青少年早期的孤独感能够预测之后母亲的消极教养行为,并且青少年孤独感对不同母亲消极教养行为的影响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但母亲消极教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交叉滞后效应不显著。(3)青少年早期的抑郁与母亲的消极教养行为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交叉滞后性联系,既不存在儿童效应,也不存在父母效应。(4)青少年早期孤独感对母亲消极教养行为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社会经济地位能够调节孤独感对母亲监控行为的作用,社会经济地位在孤独感对母亲的放任与严厉管教的教养行为的影响上不存在调节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