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近2500年的历史,它依然存在于这里,只是,曾经的繁华落幕,只留下了无穷的沧桑…… 战国时期的采菱城遗址位于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金鸡两村,又称黄楚城。采菱城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30米,东西宽米600米,2013年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的城池已被水田所替代,但依稀能看到当年的影子。水田外的那片高地属于城墙。 这处高地就是原城墙。据清康熙《桃源县志·古迹》载:“采菱城,县东十五里,楚平王筑。”采菱城东临沅江,北近白洋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洞庭湖滨的“云梦七泽。” 为什么叫做采菱城?原来,这里荷菱遍布,舟楫往来。楚平王为了取悦王后嬴氏,特地在此高筑楼台轩榭,歌舞升平,这里成了他的一处行宫。 现在这里还有荷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 这里是护城河的旧址,可以想象出当年莺歌燕舞、香舟画舫的景象。当地流传下来的一首《采菱曲》,正是描写的那时的景象:“楚王城上水云蒸,白马湖边旧采菱。两岸清歌摇画桨,凉天落日下渔罾。”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楚平王(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时期,楚国国力江河日下,不但失去了晋楚争霸的强大实力,还屡屡被小国侵犯。后人司马迁评价他骄淫奢靡“几再亡国”(差一点亡国)。 这里先后发掘战国至西汉古墓100余座,出土过各类珍贵文物。桃源素有“之滇黔孔道”(通云南、贵州的大道之意)之称。沅水黄金水道过境99公里,逆水可到达贵州,顺水进入洞庭。 秦朝时,桃源属黔中郡;西汉时,为武陵郡临沅县的一部分。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置桃源县,一直沿用至今。 桃源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侗族、壮族、瑶族等31个少数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