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一切下肢疾病的要穴 —— 环跳穴

 为什么73 2018-10-06

导语:如何用好“环跳穴”?学习一下夏寿人先生的经验吧!





穴位侧卧取法:在大转子隆突点与臀裂上端的连线上,当其内2/3与外1/3处,即大转子的后上方;或当大转子,髂嵴与坐骨结节三角区的中央。


伏卧取法: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


仰卧取法:大转子上缘后移二横指。


俞穴特性:足少阳、足太阳之会。


主治: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中风半身不遂,水肿。



1
 

环跳穴的主治功能分析



一、从俞穴特性来看


环跳为足少阳与足太阳之会。


若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肌表,则少阳主枢、太阳主开的机能失调,经气不得畅通,以致出现如主治所记:腰胯痛,腿膝痹痛,冷风湿痹,风疹等证。


取环跳能转少阳之枢,以祛半表半里之邪,助太阳之开,以散表邪,具有通阳疏风、散寒祛湿作用。


二、从经脉循行及病候来看


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眦,循行头、身、下肢侧面,终于第四趾。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膀胱经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


从而可知,环跳穴功能舒筋脉、利关节,以治下肢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证。


三、从脏腑经络、阴阳表里来看


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的交会穴。


胆经与肝经相表里,肝之经脉,环阴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膀胱与肾两经相表里,肾之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三焦之原。原气发源于肾,通过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是为内脏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若肾阳(原气)亏虚,肝失所养则宗筋弛缓,以致阳痿或阴挺。


肺气不足则下源不固,膀胱失约而遗尿;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而发生水肿。


取环跳针感要求通达小腹及前阴,能激发足少阳、足太阳经气以振肾阳,可补肝气壮宗筋以治阳痿或阴挺,可益肺气调水道以治水肿,能摄膀胱固下源以治遗尿。




2

针刺得气与神经分布的关系



伏卧针法:从骶骨裂孔(即腰俞穴)旁开约四寸,用三寸针,以45°~50°角度,由坐骨大孔向骶骨前内方斜刺,达到骶神经丛,针感要求达小腹及前阴;


用雀啄提插手法,适当剌激后,再将针尖提至皮下直刺,对准坐骨神经,针感要求下通五个足趾,适当刺激后出针,根据需要亦可留针。


这种刺法,适用于浮肿、癃闭、阳痿等症。


针刺得气后,应按体质强弱、病情虚实、掌握补泻。


虚证: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宜小,提插用力宜轻,要求针感如一股暖流缓慢地传导。


实证:针刺得气后,捻转角度可大些,提插用力可重些,要求针感如电击样传导。



3

环跳的配伍作用及释义



环跳配后溪:腿痛。


环跳配悬钟:躄足。


环跳配复溜:瘾闭、“颅压高”(个人经验)。


一、环跳配后溪治腿痛


后溪为小肠手太阳经的俞穴,俞主体重节痛,又通于督脉,小肠经与督脉会于大椎;督脉自上而下行者,与膀胱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合并下行;膀胱经脉循行下肢,在环跳穴又与胆经交会;膀胱足太阳经脉与小肠手太阳经脉,在目内眦衔接,其经气是相互贯通的。


所以,取后溪可宣通小肠、膀胱、督脉之经气使之下达,以治下肢疾病,也是下病上取法。


环跳是胆经与膀胱经的交会穴。


胆足少阳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膀胱足太阳经病候,是主筋所生病者。


环跳对于下肢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证,都具有舒筋脉、利关节作用;在临床上,环跳是治疗一切下肢疾病的要穴。


二、环跳配悬钟治躄足


躄足是足软无力,不能行路。


悬钟为胆经的髓之会,又是足三阳之络,足三阳经皆通过此穴。阳主动,髓能充骨,而胆经病候,是主骨所生病者,取之可益髓气,

强筋骨,与环跳并用,以增强运动功能。



4

病  案



一、瘾闭


李×,男,14岁。


一个月前患赤痢,服西药治愈后,继而癃闭,小便点滴不通,经常插导尿管导尿,已二十余日,且尿中带血,治疗后尿中带血已消失,但尿色仍赤,两膝以下浮肿。


舌后部苔薄、舌质赤,脉弦滑,重按无力。


诊为赤痢愈后,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治拟清热养阴,通阳利水法。


宜急则治其标,先取肝经行间,以泻热邪,缓其宗筋之急;继取环跳足少阳、足太阳之会,可转少阳之枢,以助太阳之开,通阳宜窍以利水。


针一次后,隔日复诊时,插有二十天的导尿管已撤,自能排尿,但仍不畅通。


按前方去行间,加肾经复溜,以养阴清热,共针治八次,下肢浮肿显消,小便通利,基本痊愈。


二、“颅压高”


周××,男,36岁。


某医院诊为“良性颅压高”,“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因颅压增高,行右颞肌下减压术,术区头皮凸起高度约3厘米,直径约6厘米,外观如拳大。静注甘露醇四个月,颅压不降。


视力模糊,只能见人影,认不清面貌,大便溏年余,尿少,苔白腻,脉濡缓。询问病史,以往好游泳,常下冷水。


诊为寒湿侵伤卫阳,湿不化,湿浊蒙闭清窍,故颅压增高;湿阻上窍,清阳不展,故目失明。治宜助阳化湿,升消降浊。


取胆经环跳穴,可调肝之经气以通前阴,又能振肾阳以助膀胱气化,有助阳化湿利水之功;更配肾之经穴复溜,经主喘咳寒热,治喘咳,亦即能降逆,治寒热亦能升散,故其功能既可升清又可降浊。


隔日复诊:尿量增多,其他证候无变化。


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能视,今因湿浊上侵,颅压增高,脉络郁阻,血行必不畅,且在右侧腘窝发现静脉曲张。


因此,取委中(合穴兼血郄穴)以行血祛瘀,再配肝经之太冲(俞穴兼原穴)调肝气宣上窍,以升清阳,通下窍,以泄湿浊。


隔日三诊:右侧颞部因颅压高而凸出如拳大的头皮,见消一半,且大便溏转正常,脉象也稍见有力,但视力仍无变化。


为针风池(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以宣阳散湿;配胆经光明穴(络穴,别走肝经),以疏肝明目。


隔二日四诊:右侧颞部凸出处基本消平。以后针药兼施,视力稍见好转。


三、水肿


赵××,男, 50岁。


患水肿三年,膝下内侧按之凹陷,伴有腿痛,小便少,大便有时偏稀,舌苔白稍腻,脉沉缓。


环跳为胆与膀胱两经之交会穴。取环跳能振肾阳,以健脾益肺而通利水道(针感要求通达小腹部及前阴);又配肾经之经穴复溜,经主喘咳寒热,既能治喘咳,又可调肺气之肃降,以利水道,肾之经脉络膀胱,故又能振肾阳以助膀胱之气化。


隔日复诊时,自诉针后,当天即排尿约4000毫升,治疗月余,水肿及腿痛基本痊愈。



注:本文选摘自《名老中医经验全编》北京出版出版,1994年8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