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公司总裁 2018-10-06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春秋时期的文化

1、重民思想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局势的激烈变化,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兴起,从而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奴隶社会的传统思想“敬天”、“尊神”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过去相信吉凶祸福决定于“天”和“神”,现在认为天道与人事无关,吉凶祸福是人造成的。

周内史叔兴提出:“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鲁闵子马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民为神主”的先进观点,随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同时,他们又把“民”看作是国家强大的依托,“国将兴,听于民”,“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守其国,行其政无失其民者也”。反之,政权失掉“民”就要转移。晋大夫史墨认为鲁国君失德失民,而季氏有德有民,鲁民忘其君,而归于季氏,是自然合理的。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因此,当时许多人都把“民”之向背看作政治斗争成败之本,从而提出了“抚民”、“亲民”、“安民”、“利民”、惠民“等主张。

总之,以“民为神主”的重民思想的产生,是对天命观的致命打击,表现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和奴隶社会的没落。

2、《周易》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分《周易本经》(简称《易经》)和《周易大传》(简称《易传》)两大部分。“传”是解释“经”的。

传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时,曾演《易》。一般认为《周易》是西周的作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对立,代表阴(--)和阳(—)的两种符号叫做爻(阴爻和阳爻)。爻是构成“卦”的基本成分。三个爻画为一组,据说象征天、地、人三者关系,称为卦。

有八种基本排列称为“八卦”,

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八卦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它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其中天、地(乾与坤)是生成万物的总根源。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八卦”是“单卦”,以后又发展为重叠排列而成的六十四卦,叫作“重卦”,每卦有6爻,共384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用以推测人的吉凶祸福,而其中能体现出事物的阴阳对立、交感互斥和发展变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周易》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3、文化名人

老子

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内史,管理过王室的藏书,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据记载孔子还曾“问礼于老聃”。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他的著作,但不少学者认为今传《道德经》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作品。《道德经》一书共五千言,系统阐述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福建泉州的“老君岩”

“道”与“德”: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恍惚”,玄妙”的,无形无迹的,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的。但“道”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道在没有天地以前就存在了,是产生天地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在老子思老子像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即唯有循道而行动,才是最高的德行。可见,道与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道为体,德为用。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老子帛书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菜出土。

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如祸与福.刚与柔、强与弱、多与少、上与下、先与后、美与丑、难与易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他还看到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要统治者“无为”、“好静”,一切顺其自然,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社会自然安定,人民生活自然会好。老子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由此可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消极的,但也表明老子对战乱的不满,渴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子

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和“礼”: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他面对“礼崩乐坏”的严酷现实,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所谓“礼”就是周礼,即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认为“礼治”必须从“正名”开始。“正名”就要严格遵守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绝不允许任何人有犯上作乱的行为。孔子还认为实现“礼治”必须提倡“仁”。“仁”的内容很广泛。孔子强调的是内心修养的功夫,是一种道德标准。这种标准和“礼”是一致的,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样就把“礼”和“仁”结合起来了。“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正名”以“复礼”,“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孔子的“仁”,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要人们互爱、互助、不要彼此伤害。同时,他又强烈反对残酷的人殉制度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要求改善政治,主张“举贤才”、“节用”、“使民以时”等,所有这些表明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过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

中庸思想:如果说“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使“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论。所谓“过犹不及”,新谓“和而不同”(和即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同即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所谓“君子而时中”(即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等等),都是中庸这一方法论运用上的不同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仁与礼的高度统一。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大同思想: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载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大同思想,不管它在当时是多么天真和不切实际,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美好愿望与要求,朦胧地旨明了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六经:孔子又是一位整理古籍的专家:他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文献典籍,后被儒家奉为经典,称为《六经》。这对古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儒家学派:孔子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派——儒家学派,这个学派对中国两干多年的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打破公学: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 ,开创了私学,在杏坛设教。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孙武

简介:孙武,又称孙子或孙武子。齐国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致与孔子同时。因齐国内乱,出奔吴国,“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被任命为将军,在吴国同楚、越的争霸中立下了战功。

孙武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总结前人以及自己的作战经验,著有《孙子兵法》一书,6千余字。书中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兵者,国之大事”;”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的原则,如在战争中要掌握双方情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作战时要争取主动性,出奇制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众击寡,歼敌制胜等等。

《孙子兵法》总结了一系列战争的规律,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不仅在我国军事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引申故事:紫气东来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

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此外,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出关所指的关并非函谷关,而是散关。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