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以为已,仅此而已——西安“全人之美”教育论坛学习体会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8-10-07


928日晚上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学习之旅,因为晚点,凌晨3点多才到住宿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第二天赶在学习时间之前进入学习之地。


1



西咸高新学校创建于2016年,是“全人之美”教育旗下的一个联盟学校。学校规模不大,目前只有25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教职工也只有101人,但是学校很精致,文化气息很浓。走进学校,固然有文化公司设计的文化长廊,有诸子百家的介绍、有三字经文化墙、名人名诗装裱等,这是营造文化气氛的一个方面,但更让参观者惊诧的是,到处都是学生的作品:走廊上、花圃边,甚至栏杆上,天花板上都是学生画的各种画、制做的工艺品、剪纸等等。




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在说话,用他们的作品在无声地诉说着成长的故事。其实,不管作品是不是上档次,对于一个新建才两年的学校,再上档次的作品也说明不了什么,教育是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出真知的生活,不是作品秀的舞台。但是,教育可以是一种姿态,是迎合的,还是蹲下的;是浮躁的,还是宁静的;徜徉在学生作品的海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憾——学生站起来,教育者蹲下来;学生飞起来,教育者沉下来!


晚风飘香,远处又是桃李满园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作品越多的空间越大,展台越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越强。而对教育者来说,眼中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学生的“成长价值”,这也是“主体意识”的一个呈现。


2


晨诵
开启黎明



8点到8点半,是参会学习者自由选择教室聆听晨诵课。“晨诵午读暮省”最早源于朱永新教授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全人之美的主要联盟“南明教育”开创者、开发者都曾是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尽管南明教育因为种种原因脱离了新教育实验,但是在早期学术上血脉是分不开的。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都有一整节的早读课,整个学校都是弥漫在琅琅的书声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每一个词语的解释,如果那个时候有现在所提倡的《千家诗》《大学》《中庸》什么的,肯定早就也背得琅琅上口的,可惜,我们是错过的一代。


晨诵,应该源起于“早读”,但又不同于早读,首先,读的内容不一样,不是读课文,而是诵读老师准备好了的“诗”,低年级儿歌、儿童诗,中年级古诗词,高年级现代诗、散文诗、古文赋等等;其次,读的方式不一样,不是只是自己随便读,而是在老师的组织下,老师带读、师生对读、男女分工读、课代表领读,甚至唱和读、问答读等等,还有第三个不同是朴素而隆重的仪式感:用声音开启一天的黎明;全体起立,调整呼吸……仪式感唤起的是参与者心中的庄重和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早晨,就是在无声地宣言:认真地对待每一天。


最后,晨诵还是将学生的生活、生命与诗歌一起编织的桥梁。就以这次听的晨诵《什么弯弯》为例,当诵读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问:什么弯弯弯上天?除了诗中月儿弯弯弯上天,还有什么弯弯弯上天?画面一转,弯弯的月亮变成了彩虹,生活中彩虹也可以是儿歌的一部分。儿歌、生活、读写,互相编织,日积月累,学生的心灵能不丰盈起来吗?


3



晨诵课结束后,是论坛的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是五节课的开放,整本书共读和国学,是我和同行的知知老师的首选,经过分工,我去听国学,她听整本书共读。


我原以为国学课堂,学习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史典籍,毕竟经史类典籍的普及教育才是我们欠这个时代的。但是很遗憾不是!这堂课是给九年级的学生上的以《寻秋》为主题的组诗阅读课,课程结构比较简单,从第一首诗《天净沙 秋思》学习什么是“意象“,从第二首诗《秋词》学习什么是意境,然后用两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的关于秋天的诗进行汇报,最后尝试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就课堂现场来说,这是一堂公开课痕迹非常重的课,学生所准备的自学的诗、创作秋天的诗,都是早已准备好了的,师生间的问答都是丝丝入扣,没有任何生成的波澜。但是,这堂课给我们的启发或是给学生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呢?


首先,课前的“飞花令”展示,学生所积累的关于秋天的诗词非常多,多到让学生从内心生发出了自信的光芒,不要去置疑“死记硬背”的优劣,没办法,诗词是人类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足以值得“死记硬背”。


其次,课堂结束时学生拿出来的创作诗,虽然不是当堂完成的,但一定是课前老师做准备时布置学生去创作的,是学生在积累诗词后并按照一定的方法自己完成的,从学生在展示作品时内心洋溢出来的成就感,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虽然是一节有作秀成份的“公开课”,但是学生为了这个“秀”,也是学习和体验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进步。不过,如果是在七年级或八年级上,这种进步更像是“进步”。


第二节经过分工,我还是听的是语文课,竟然还是一节诗词课,不过这节课很老实,没有挂上“国学”的名头,虽然,诗词也是国学的一部分。


这是一节“送别”主题的组诗阅读课,一共学了四首送别诗,每一首诗在充分的读之后,引导贯穿“诗人用什么样样的方式送朋友?”来进行小结并过渡,整个课堂有一种循环往复、迂回上升的气势和美感。


虽然四首诗的阅读都是贯穿同一个问题,指向古人送别时所寄寓的深情,四首诗的学习过程也始终贯穿“读”为主,各种方式的读,师生对读、情境读、反复读、对歌式读等等,但每一首又各有不同侧重点:


第一首《赠汪伦》,以故事开头,“忽闻”之惊;

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望了又望,带去了的和留下来的,一遍又一遍地渲染情境;

第三首《别董大》以景渲情;

第四首《送元二使安西》抓住画面想象:我仿佛看到……,我看到……,我还看到……


最后,欣赏一曲李叔同的《送别》,提炼“送别”的意象,并放大到整个中国文化中“送别”的意象。


整堂课,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被带入了送别的情境,穿越在一个又一个送别的场景,同时,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场景中都有活生生的人——诗中的人,读诗的人。这堂课,干国祥老师给了比较高的评价,课堂的节奏,诗词的气息,师生的生命体验等等,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呈现。


4


下午,是全人之美首席教师的生命叙事。为什么叫“生命叙事”,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解释,最粗浅的解释应该可以说是:教育不是你的职业,而是和你的生命成长、生命意义和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行为。所以,不能说是报告,也不能说是讲座,报告和讲座都是外在的,一开始的目的就是讲给别人听的,而生命叙事是内在的,首先是讲给自己听的,其次才是讲给别人听的。


因为是“全人之美”,指向的是“全”,所以各个学科都有,音乐老师、科学老师、数学老师,并且所有学科都同时指向的是人的个体生命的发展,对我来说都有收获,当然,我收获更大的肯定是语文老师的。


王琼老师《用故事来拯救》,一个新入职的新老师通过故事,过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成长的故事。


王琼老师是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的早期成员,跟着团队在罕台沙漠边上的学校带班,正如她所说,她身边的都是教育界的大咖,相形之下,她只有丑小鸭的丑小,从自我感觉的丑到成长的渴望,再到能力暂时支撑不起梦想的空虚,王老师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寻求之路。和学生共读《一百条裙子》,她不仅带学生找到了通往寻找自我的路,也帮助自己找到了“自我成长”有路。


找到了自我成长的方向,王老师继续带学生走在共读的路上,当取得成绩后,荣誉带来的自我意识的膨胀,又使她开始思考关于人生方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共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西游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些故事中,又得到了清醒而深刻的答案。



丑小鸭的故事结束了,英雄的故事开始了。生命就是应该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向上生长着,班级共读,穿越故事的、成长生命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本人,这才是教育应该要有的状态。




严盈侠,网名桃夭,原本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因为跟随丈夫(传说中的铁皮鼓)而辗转到了沙漠上的学校,带了一个二年级的班,开始了小学班主任、语文老师的角色。她带的那个班的故事写成了两本书《种下一间小种子教室》《小种子教室的童话剧之旅》。


桃夭老师讲述的是她的学生小黑的故事,这是一个生命力很旺盛,能量很大,又很情绪化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几乎可以在我们的每一间教室里找到,聪明、一学就懂,坐不住,不守纪律,很容易和同学打架,很能讲道理,你讲的道理他都懂,甚至比你还能讲,但就是只是讲讲而已……


在经历了最初的焦头烂额之后,桃夭老师说,与其全力防范他的暴力倾向,不如把他引向光明之处。她发现了他的金嗓子,发现了他学音乐的天赋(当然,他们学校有一个一周一次的小桥音乐会,这也是他能被发现的平台),音乐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带动了小黑其他学科的积极向上,小黑开始朝向生命有光的方向发展,尽管其中有反复,但美好的事物总是可以让人重新焕发出力量的。


如果这个教育故事到此结束了,这将又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就像“公主和王子组成了家庭,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往往在考验着童话的结局。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环境的持续恶化,读初中后,小黑各科成绩重新回到谷底,不久,就辍学了。


桃夭老师几次哽咽,说不下去了,她是流着泪说下了这一段话:

如果有的生命最终还是会折翼,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

教育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播种,歌唱,发出光芒。有些种子会腐烂,有些歌唱会嘶哑,有些光芒会暗淡,但是,播种、歌唱、发出光芒,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事情,这跟结果无关。我们,或许有可能成为许多孩子生命中的一道光芒,甚至闪电。

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甚至是活着的意义。




其实,小黑的故事远远还没有结束,桃夭老师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播下的无数美好的种子,会不会发芽,何时会发芽,目前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祝福,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5


第二天上午,是全人教育奖的得主,跨界大咖的演讲。确实是跨界的大咖,科学方面的项目式学习,创客方面的机器人设计,互联网下的班级共读、理想的儿童课程等等,也听到了很多的新名词,眼界大开,脑洞也大开。


在这全球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开放性的思想准备,确实会手忙脚乱,尽管如此,依然觉得内心是无比的惶恐,我来自这小城市的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这庞大的全球化体系,如何自处?


尽管每个教育大咖所演讲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终于还是在马玲老师的演讲中找到了答案。算是看到了他们相一致的地方吧。尽管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但是,只要是教育,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全“人”。互联网也好,超学科学习也好,儿童课程也好,项目式学习也好,都是指向“人”的发展,他们所寻找的,都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面向未来时,“人”永恒留下来的是什么样?


马玲老师说:“理想”永远只能是一个朝向的方向,而不可能实现。因为每一个教育者所面对的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人,未来一定是不确定的,那理想的课程是什么?关键在儿童身边站着一个怎样的成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给予孩子怎样的确定。


马玲老师接下来列举了很多,即使是在未来的不确定下,依然可以给孩子确定的东西: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纪律、反思……


难道不是吗?


6


学习结束了,其实零零碎碎的收获还有很多。例如,徐莉老师的演讲《自由中的不自由——香港教育行记》,教育这个话题是全球性的,甚至教育这个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无论是美国也好,日本也好,香港也好,所谓的教育天堂一定是没有的。正因为没有,所以,更应该增强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吧,至少我们有心中的理想教育,并且朝向着,永不丧失希望。


再如全人之美数学首席教师宋亚男老师展示出的一个书单:


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左边是她观摩的数学课堂,右边是她们教研共读的共读研讨录音。


       《教育的目的》《牟宗三中西哲学通讲》《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人是如何学习的》《认识何以可能》……从哲学到教育学,从心理学到学习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学习起来就会越轻松。


        依此类推,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说:教师给自己建构的教育理论背景越广阔,教起来就越轻松。怪不得,还是苏老先生说,要想把教师从繁重的教育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是让老师多阅读。


       而从教育行为的本身来说,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是本能?是经验?还是在强大的广阔的教育理论体系下支撑着的有着自主意识的教育行为?值得我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


        再如,还有一个科学老师的一段话,原来,即使是一段木头,在强大的教育理论系统中,在一个生命的成长岁月中,也可以有着不可替代的密码。

科学课上,两个孩子争一块木头吵起来了,科学老师运用“冰山理论”对双方心理进行分析。由此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这个科学老师最后说:

当我对自己的内心展开好奇和探索,我感到那些潜藏在身体里面的负面的能量开始被看到、理解和转化——自卑转化成了勤奋和谨慎,孤单则带来自立和担当,随之而来的便是真正的平和、宁静和力量。


我本欲解决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却走上了疗愈自己的路。学以为己,这是我最近几年内在成长旅程。


从不追星的我,也追了一回星。所幸马玲老师、干老师、魏老师、江子老师不仅不嫌弃,还很耐心地配合我,从2009年加入网师学习,跟着干老师魏老师的文字沉浸了三年,后面因工作太忙而不得已中断了。正像一个朋友(网名青荇)所说:干老师和魏老师是寰宇赐予这个世界的一束真理之光。当初三年的学习,至今在指引我朝向我心中的光明所在。从隔着屏幕的学习,到竟然可以合影,“鸡血”打得满满的!



学以为己!仅此而已!感谢那些督促我、帮助我、指导我——学习的人,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