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极分化≠贫富分化(原创)

 黄昌易 2018-10-07
       传统观念认为“贫”“富”是一个相对存在,不管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总是有“贫”才有“富”、有“富”才有“贫”,有人富了就一定有人贫,富是因为占有了贫者的资源和财富,贫是因为资源和财富被占有了,所以贫富就成了一对矛盾体,而且人们更多地将目光瞄准了其对立关系,而忽略了矛盾的相伴、相生、消长和相互转化。所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落后发展观。

       这显然是与客观事实和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新增财富的效率不断提升,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绝大多数人不仅早就告别了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赤贫状态,而且各方面需求满足都在不断提升,这种向好的态势还会随着社会的继续进步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完善,那么到达某个节点,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会得到充分满足……当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充分满足(按需分配),即使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剩下的绝大部分还能称为“贫”吗?所以说,贫富的相对性在现实与发展中越来越站不住脚了,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贫富。

       那么,怎么样定义贫富才是与客观事实和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呢?本人认为,贫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应该已经从相对状态转变为“边际现象”,即边际之下为“贫”,边际之上为“富”,边际在哪里呢?就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度,具体说就是衣食住行医教工的满足程度。个体为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需要承受的压力最小值,即是贫富的边际。

       所以共同富裕就是不断创造条件,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到达边际之上,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把社会资源和财富平均分给每个人。我们既需要社会公平,也需要继续发展!

       当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充分满足,就不会再有人被迫参与劳动,人类的生产关系自然就会转变成平等、自愿,剥削与压迫就不存在了,而且因为“按需分配”的实现,理论上人人都可以获得相等的资源或财富,再从事生产活动就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物质回报,而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心理满足,而心理满足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基础之上,所以有能力、意愿、行动并能生成正确有效结果的个人因为可以创造更多而占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是有利于社会继续进步与发展的!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什么意思呢?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完全可以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出现了相对过剩,虽然因为物质的丰富也存在量和质的区别,生产力还需要继续发展,但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达成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更平滑对接,既更好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保证供需关系纠缠更紧密,既使能人志士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又使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真正建成既发展又公平,既活跃又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