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正文

 爱国者7wvve7hr 2018-10-07
外公是典型的中国式大家庭族长。他总是坐在太师椅上,手指上夹着一根烟,慢悠悠翻着报纸。茶几上永远放着水果,铁盒子里面永远有点心,屋里一定要有君子兰万年青兰草盆景之类的植物。背景音乐那是要有的,从老式唱机到录音机到到组合音响到电视到电脑。后来成了网瘾老年一直戴着老花镜对着电脑玩游戏看剧那是另外一回事。

外公又是典型四川男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诚实勤勉,虽然偶尔会急躁会大声吼人但是心软善良得一塌糊涂,还做得一手好菜。那种“永远觉得儿孙处在饥饿状态”的朴素的爱,从小林小姐就非常有口福。

除了粉蒸肉烧鸭子炸茄盒炸藕盒酥肉年菜……等无数菜品之外,大概因为在北方当过兵,外公喜欢做面食,饺子、刀削面都是拿手,包子馒头葱油饼也是做的超好吃。受外公影响,我们全家都很喜欢面食。

吃饺子那是一定自己家擀皮儿。外公会穿着老头背心加短裤,在小桌子上揉面。面粉要是大舅舅从西安买来的北方面粉,加水揉成圆圆肥肥一大坨,醒半小时再揉一遍,搓成长条,揪成小段,然后一坨坨擀成圆形。中间要厚,才能兜住很多馅儿,两边要薄,合在一起才不会煮不熟。外公手很快,指挥着擀面杖一转一片,一转一片,瞬间就堆成小山,还大小完全一致。我和妹妹会讨一小块面团,坐在旁边捏兔子捏小猪,只有这种时候不会被说是浪费粮食。馅儿的标配是韭菜猪肉,加一点点油。锅里水要宽,让饺子上下翻滚充分受热,再捞起来一大盘大家分着吃。咬开皮儿会有一小口汁水,真是鲜到不行。然后什么都不蘸的原味派,蘸蒜泥辣椒派和生蒜派总会打做一团,都觉得自己的吃法最好吃。

刀削面也是家里人人都爱。大锅里面的汤头是本地大头菜以及本地一种细长的大葱吊的,很鲜。煮了大量圆白菜,放一点盐就会特别甜,肥瘦相间的猪肉片码了盐抓了淀粉丢进开了的锅里,又嫩又香。削面团也是很需要技术,面得揉得不软不硬,有弹性且带光泽。外公会围着那条外婆给打了补丁的旧围裙站在煮开的大锅前,左手一大团面右手一把磨快了的大菜刀,唰唰唰,细长条带卷儿的面片就这么飞进大锅里面,很快就能煮熟还保持筋道。大蒜粗粗用刀背砸碎剁一下,和到新鲜油酥海椒里面蘸肉片,大冬天连汤带菜这么来一碗,真是能唏哩呼噜吃到额头冒汗。

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差不多是外公七十岁之后,揉面擀皮儿削面的事儿就开始落在爸爸和舅舅身上。一开始外公还会不远不近地站着看,觉得哪儿不对就会威严地指导。于是渐渐的舅舅揉面擀皮已经一把好手,爸爸削刀削面的技术也超越了外公。身在外地的我,每次回家,外公都心心念念“这次回来要吃什么?”“还有什么没吃到?”“想吃什么开单子,一样样做。”从小恃宠而吃什么的都不怕的,于是我的体重,在每次回家之后,都会直线上升。

九十岁之后,外公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开始反复出入医院。九十三岁的时候,查出来了癌症。在进行了一次小旅行之后,家人们决定再一起做一次外公的葱油饼。揉面是穿着老头背心的三舅舅,用的是开水,另外用低温油酥面粉制油面。馅儿就是肥瘦兼半的猪肉,调了盐和葱花,最重要的是一撮新磨的花椒面儿。爸爸也在帮忙做饼,面团擀成长条,先放一层油面,然后放上肉馅葱花,卷起来再擀平。大舅舅负责炸饼,支起了最大的锅,用了菜籽油,把饼一个个低温慢炸,厨房里面弥漫着炸物特有的香味。用了多年边上掉了瓷的白色大瓷盘里,重重叠叠堆满了炸成金黄色切成三角形的肉馅葱油饼,散发着诱人的色泽。先拿了一块给外公,让他评判。“嗯,这个起酥还不够,下次酥油面还得上点心。”“嗯,下次应该烤一烤。”于是大家一边喝酒吃饼吃菜,一边讨论着下次怎么做。但是再之后,外公就一直在医院里了。

国庆前得知外公状态危机于是赶紧买了机票,连夜回了家。而在医院看到外公,已经完全不是我记忆中那个威严又慈爱的老人了,消瘦得可怕……第一次看着一个人的生命之光逐渐消失,又痛苦,又庆幸自己能够陪在他身边。看着眼前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的外公,脑子里面一直是外公在跟我说“还想吃什么?”时候的脸,眼泪静静地往外涌。

开证明,退院,刻墓碑,选骨灰盒,追悼会,守灵,火化,下葬……这些天一直解决着这一系列繁琐劳累又程式化的流程。把外公送走之后,大家都很累,回家的车上都没什么力气说话了。一片安静中妈妈忽然说,“明天想吃什么?让爸爸给你做。”于是眼泪又掉了下来。

只要那些食物的味道在,外公就一直跟我们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