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木香草堂 2018-10-07
 

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最宽容的。这种传统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于孔子的这一重要思想。以至于后来的传教士初到中国时都为中国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以及所有观众:     下午好!   古往今来,中庸之道以儒家理论精华之一的身份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了近5千年的它,作为一项文化遗产,我们该丢弃它吗?答案是不能。对待传统精神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姑且不论它的糟粕为何,其精华部分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我方观点是“中庸之道应该提倡”。那么何谓中庸之道呢?我们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为:一、关系把握的良好协调;二、在平衡中寻求发展;三、打有把握的仗。其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物。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我们学会把握一个度的问题,记住“过犹不及”,以促成事物从量变到质变转化,促成事物的飞跃发展。 

  所以,中庸之道应该提倡,提倡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反对创新,创新是促成事物发展的另一方法之一,两者没有冲突,有时甚至相容。暂且不列举它对我们社会有利的所有方面,下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提倡它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古至今,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它符合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如何谋求和平?却是一部分人伤透脑筋的一件事。中庸之道的提倡无疑给了迷茫中的人们一种好方法,维持和平,共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其次,从心态层面来看,由于繁忙的都市生活,大多数人养成了争权夺利,见利忘义的恶习,整天绞尽脑汁,自己给自己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造成无数亚健康人群,人际关系恶化,处处设防。多可悲啊!中庸之道能客观、有效、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协调矛盾。它能让人处于中立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从而作出正确、适当的决定。中庸之道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势力三思而后行不急进,冷静地处理问题,而非感情用事。 

  总之,中庸是一种客观,是一种合理和谐,更是一种境界。提倡中庸之道,是时代的要求,是和平与发展的实现手段之一,有利于个人、国家、世界甚至宇宙。社会中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的是解决和缓和矛盾,而非激化矛盾。

 

谢谢!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辩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的精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在今天始终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1  今天的辩题是一个价值命题,非常遗憾对方辩友却将它当成了事实辩题,因此就用事实判断代替了价值判断! 

2  对方今天一直都没有界定清楚“提倡”的概念,提倡是指出事物的好处,鼓励人使用或实行。而对方告诉我们的概念却是……. 

3  很遗憾的是,对方今天一直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发展的事物,以致于没有将中庸之道的精髓认识清楚。 

4  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在用其他思想和方法来与中庸思想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庸之道的不足,而后说明不应,可是请对方注意了,我们从未拒绝过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优秀思想,也就是说中庸思想没有排他性的。我们一直都相信一枝独秀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啊!  

 

下面我将重申我方观点: 

所谓中庸就是强调一种适度的思想,由此而衍生出来整体和谐,均衡发展,态度持中等等优秀的原则。面对今天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庸思想的润滑性,和其解决问题的包容性。众所周知“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就要看其对当代社会、世界、人类的发展有没有价值,事实与理论同时论证了“中庸之道”它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 

面对如此有价值的思想与方法,对方辩友居然要我们不提倡,我实在是不能理解啊。 

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其内在的强大凝聚力,它凸显了“和”的精髓。而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谐”,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快速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磨擦。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是啊,世界都已认识到中国的这一“中和”思想,即强调天人和谐,关系协调的精华思想。我们又怎么能不提倡它呢?让我们继续放眼世界吧,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此时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又是用中庸之道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说:“用中国“和”的思想济西方之“穷”吧”,这是让世界和平的惟一方法啊。 

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还是我们人类这一伟大的生灵,只要我们还想要继续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和谐,就需要均衡,我们不可避免将中庸思想灵活运用,因此我们为何舍弃它,为何不提倡它呢?难道对方辩友依然想要告诉我们中庸之道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类是没有价值不值得提倡的吗?摒弃了中庸之道我们美好的未来将何在?请不要再回避中庸之道的价值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提倡中庸之道!谢谢!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到底什么是中庸:孔子在论语中对人有四种划分,分别是中庸、狂、狷、乡愿,最下层者谓之乡愿,也就是平庸,其特点是折衷主义、保守消极,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活稀泥的老好人。孔子曰:“乡愿者,德之贼也”,而大多数人,却误以为平庸就是中庸。实乃传统文化精髓之不幸也!乡愿之上分别是狂、狷,狂指志向高远但行为过于莽撞,狷指学识有限且行为过于拘谨。中庸,指狂和狷之间刚刚好的状态,在积极进取中有策略的把握合适的度,不走极端,有所为有所不为,刚柔相济、阴阳相衡,这才是中庸的切实含义。 

中庸思想,最早产生于尧舜禹三帝时期,由孔子在论语中首次作为一个哲学、伦理学范畴内的概念提出,程颐对中庸的经典解释为:“不偏者为之中,不易者为之庸”,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好、均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不是四书中的《中庸》所讲的文言文学说,也不局限与孔子对于它的诠释,其本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协调一切关系的优化决策方法论。以过犹不及为核心,结合允执其中、和而不同、通权达变等原则,中庸之道指导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通过刨析事物的本质,避免极端,在矛盾对立的两端中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同时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对立性,尊重彼此的差异,做到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行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之道的目的,是“和”,适度地处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万事万物之间等一些关系达到均衡的最佳状态。 

我们要提倡中庸之道原因有三: 

一, 正如方才我方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二, 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三, 一方面,人们由于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用着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却由于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以及外来文化的进入,在观念上错误的理解了中庸的真实含义。我们曲解它,误把乡愿当中庸;我们忽视它,认为只有国外的月亮才是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庸,捍卫中庸,让千百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的中庸之道不会被人们遗忘,让它为当下时代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让华夏文明的精髓得以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显然,我们就发现对方陷入了一个悖论。对方今天是中使静止地看中庸之道,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不好,可却忘了中庸之道也在发展,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在历史上不好,但却犯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毛病,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观点。 

中庸是理念、方向,是对度的准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达到和谐的追求,无论是在孔子《论语》,子思《中庸》还是宋明理学的注解,都承认这个道理,我们做饭要不生不胡,我们吃饭要不饿不撑,才能吃得开开心心,饭没有做熟而停止不做,就是不及,饭已经熟了而仍求彻底,则饭将糊不可食。我们青年人对于长辈,自然要尊敬,但若是事事都遵照长辈的话,让我们产生依赖,对我们的成长显然不利,又例如我们说商人卖东西,要价太多,则不会很多人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只有把握好商家和买家的关系,才能让商家财源滚滚,买家舒心。 

中庸之道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质变,而是使矛盾斗争和质变稳步进行。 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让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量,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不是断裂的,是与时俱进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色和意义。 

抗日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摈弃前嫌的合作,而我们中大也选择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我们的校训,给中庸之道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它对社会的适用性。中庸之道的相对于某事及某情形的具体分析又使我们不至于静止地看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以往地历史不自觉地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地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地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在利用自然资源地同时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我们反思以往的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时,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理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也许超前消费可以使人们极大的消费欲望得到满足; 也许超前消费会让经济短期的的得到发展; 

也许超前消费让我们仿佛找到新天地的花明柳暗,但是,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管子》里说:“无度而用,则危本。” 

超前消费消耗的是社会生产的积累,带来的是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实现,我们又怎么让未来充满希望?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人口多,资源少,地大而物不博,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3000万,超前消费又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担当?依*超前消费来拉动的生产,既是总量的不足,更是结构的失衡,只能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这样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又怎么让我们可以理得心安? 

看看吧,我国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就在隙缝中奋力拚搏,千万贫苦人口在血汗中寻求出路;超前消费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盲目消费、奢侈消费,享乐之风随之而来。 

   

我方的立场为“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中庸之道是否该提倡,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我方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要明了中庸之道产生、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更要注重中庸之道在今时今日的实际意义。 

何谓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今日的语境下,我方认为,“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我方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从理论上说,提倡中庸之道意味着更全面地考察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对矛盾双方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这无疑更有益于推动事物的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的作用已经为历史经验所证明。选择昭君出塞,而不是大军西征,是中庸之道;抗战时期实行“三三制”而不是直接没收地主土地,是中庸之道;我们今天实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发展,更是中庸之道。

最后,提倡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失衡现象,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倡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方认为,对方会从以下几方面立论:   

1 认为中庸之道是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2 给予提倡狭隘的定义,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排斥其它的道理和方法论   

我方的战略战术:   

1 战略:立足于现代社会,突出中庸之道在解决现代社会失衡的问题上,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途径和理念  2 战术:  

1 强调中庸之道的本质,区分对中庸之道的误解误读。  

2 强调中庸之道有一个历史流变的过程,不能静止和偏狭地看待之  

3 从历史发展的经验,得出中庸之道是解决现代社会失衡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和理念。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辩题:“中庸之道应该提倡”和“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讨论的核心在于“应该提倡”或者“不应该提倡”,而并非“中庸之道”是否正确。客观来说,“中庸之道”就像所有的思想理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放之四海皆准,一定是有其积极性,在某些阶段或者特定环境下又有负面影响,所以“提倡”或者是“不提倡”都是有其背景的,不能一概而论,正因为如此,也给辩手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发挥自如,找到对己方有利的论据。  

本场比赛,从实力上来说可谓势均力敌,但 正方对于命题的核心把握更好一些,从开始的立意陈述中就明确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强调了“中庸之道”的积极意义,又例举了多个事例以及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几位辩手的配合也比较默契,较好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反观反方,因为太急于说服对方,因而选择了一个与正方截然相反的角度去表述自己的观点,“欲速则不达”,一开始就把“中庸之道”定义为“和稀泥”,“不求上进”的处事态度;把“不提倡”理解为“坚决反对”,曲解了辩题本身的含义,为后面的举证说明造成了方向上的错误,使得几位辩手费劲口舌,也无法完全自圆其说。尽管在之后的提问和自由辩论阶段反方也提出过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局限性,但是因为前面错误的定位和理解,所以后面所举的美伊战争、考研等例子,都不是非常恰当,不仅没有起到支持己方观点的作用,反而给对方留下了反驳自己的漏洞。纵观整个辩论的过程,反方的气势不可谓不锐利,表达也具有相当的水准,而且也谈到了“中庸之道”在某些背景或者环境下的消极影响,但是因为一开始理解上的偏差,使自己面临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论证“中庸之道=庸俗的处世观点、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命题,从而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一个难以走出的漩涡,这是非常可惜的。  

 

反方: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  

首先我们从字面上了解一下何谓中庸之道。  “中”-- 自然是中间、不偏不倚;  

“庸”-- 是指平常、或者不高明的意思。如:庸人,就是平常人。“庸医”、“庸才”是指不高明的医生和人才。  

“之道”-- 是指这样的思维方式、处世哲学。  

所以,“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向人们倡导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 

如果我们都按中庸之道行事,人们之间都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谁也不得罪谁、明哲保身、但求无过,那世界上还有什么原则而言;  

如果人们不管作什么事都力求中庸,那么社会还有什么生气和创造力。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只能停止不前了。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提倡中庸之道,并不意味着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在一个世界,我们倡导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该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心胸要坦荡、能容纳百川,大事要讲原则、小事要讲风格、讲包容。这和中庸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开宗明义,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词典》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或许听了这些解释,孔子老人家也会摇摇头。由此引出我方判断中庸之道是否应该提倡的标准——是否更有利于中庸之道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一、从中庸之道的传承上看。中庸之道究竟该做何解释,自古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或者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仿佛它是一个我们永远都参不透,参不完的东西。林语堂早年反对中庸,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却开始提倡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道是一种“近情精神”即: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也有人对中庸之道更为全面的解释,说中庸之道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还有人认为,中庸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鲁迅说,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庸是中国的劣根性之一。当大家对中庸之道议论纷纷,有理有据各抒己见的时候,对方辩友又是听谁的呢?现代社会,中庸之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该如何判定?这样又怎么能将中庸之道很好的传承下去? 

二、提倡相同的价值观并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提倡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直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比较强调的也是和谐。在已经提倡和谐的前提下,我们没有必要再通过提倡中庸之道来重复一种价值观。而且即使给中庸之道来个正本清源,对方辩友为了提倡中庸之道是不是还要批批鲁迅的观点,改改现在的《汉语大词典》呢?那岂不是耗费人力物力来提倡一种本来就存在的价值观呢?  

 

所以,无论是从中庸之道的传承还是从更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上看,中庸之道都不应该提倡。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意义,而是想说,我们应该先对其精神理解透彻并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后,再做决定。中庸之道依然需要我们要去参透,或许它的存在就像佛理一样,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去领悟。综上所述,我方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