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05章:“天地不仁”章讲解

 文冠厚朴 2018-10-08


《道德经》第05章:“天地不仁”章讲解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yuè)乎?

虚而不屈(jué)

动而愈出

 

多言数(shù)

不如守中

 

注:

数:此处应作数术、氣数解,而非数东西的“数”;有一说,当“速”解,均应读shù。后文“善数不用筹策”,亦读shù。

 

【讲解】

 

学完前面的章节我们就能对这一章有更多的联想。首先还是对齐和分段。这一章按照习惯分成三段。三段看似没有联系,难道真的是韦编三绝之后,再重新排列组合?

 

第一段对得很齐。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没有偏爱的,任凭万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仁,两人相亲相爱;不仁,指没有偏爱。

刍:喂牛羊的干草;刍狗,指祭祀用的草做的狗,用完之后,没有人管。

 

天地对万物为啥无法偏爱?万物组成了生物链条,偏爱任何一个,就会造成这个生物链条的破坏。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没有偏爱的,任凭百姓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可以理解为,圣人效法天地之自然,不会去偏爱某一个百姓,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干预,即第56章: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是不是象风箱和排箫一样?

 

第二段好像是话风一转,与上段毫不相干,讲到了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的氣化现象。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这种一来一往的现象,老子做了个比喻,叫作橐籥。

 

王弼《老子注》曰:“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橐,从甲骨文、金文看就是个袋子。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装满东西后,两头扎紧。到后来,将这个字用于指风箱,如《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

 

在本章,橐,指风箱,取其一来一往的象;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多孔,类似几根箫绑在一起的排箫。

 

其犹全文出现两次,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其犹,表示此是个比喻,且不完全恰当,与“绵绵若存、天网恢恢”等肯定的说法不同。老子犹疑,用橐籥来比喻天地之间氣化往来的现象,是不是合适呢?

 

籥:竹字头,表示为竹制乐器;三个口,表示排箫的多个吹口;下面冊,表示几支箫捆绑在一起,为排箫。结合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理解,天之道的目标是均。故,籥为排箫的象,多根箫,且箫上很多小孔,才能让氣化均匀散布于天地之间。

 

一种意见认为,籥是炉子的吹管;有些道理,也有出处;但是,与籥本来的象不通,义理上吹管与“均”也不符。

 

所以,本章老子将橐与籥两个象并用,来形容天地氣化往来,并均匀散布。世间并无橐籥此物,且既然老子用了“其犹”,后人理解了老子的言外之意,完全可以有所发挥。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但是不会穷竭,动起来源源不断往外出。

 

屈读[jué],有道理:掘、崛、倔,都读[jué]

 

虚而不屈,表示虽然空虚但是不会穷竭;动而愈出,表示天地之间要有往来,才会有东西出来,不能死寂。唯有天氣下降到地,地氣升腾到天,这样天地才有种交换。地法天,地要取法于天,如何取法?地氣要升腾到天,完成这样的一个负熵流的获得;天氣下降到地,也就给地注入负熵流。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机。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天氣这样不就是一直在消耗吗?所以就理解了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原来大道生育天地,不是生了之后就不管了,她还在绵绵若存,似有似无很难察觉地给天地系统注入高级的负熵流。用之不勤。

 

这一段是讲天地系统的氣化原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干预多了加速失败,不如守住中道就好。

 

这是第三段,似乎跟上面两段没有关联。熟读背诵,时时揣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对本章有个整体的理解。

 

圣人有两重境界,一对百姓;一对天地。

 

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此境界对百姓,前提是天地格局工作正常、稳定,天清地宁。

 

0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境界对天地。对天地时,不对百姓。何以故?此时,需要维护天地氣化的正常格局,即“天地之间其犹橐籥”的机制,保证天氣能下降,地氣能上升;这样才能做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而有了好的天地氣化环境,自然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就能理解,此时圣人的言,显然是对天地。言,指干预、影响天地氣化,辅助、促进天地氣化的正常进行与稳定;也暗示,圣人既然发“言”,说明天地处于不稳定、不正常状态。

 

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就是具体干预多了反而不好。

 

注意多。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44章:多藏必厚亡。不是不能言,而是不能多言。凡事都有个极,不可逾越;多言也会走向反面,故多言则数穷。数,指预测、推演等数术等。如善数不用筹策。筹为竹制的辅助数学运算工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策,政策、神策等。综合理解,说明数牵涉到的级别很高,与国家大事有关。从本章上下文可见,本章重点讲天地;故数,就牵涉到了天地。

 

言:在《道德经》体系中,皆指圣人与侯王之重要发言,不是一般家庭内扯闲话。

 

守中何解?解经的一个原则就是不孤立于本章解读,又符合全文的义理。

 

所以守中就一定要跟本章有关。结合上文,中,即橐籥;守中,即守住、维护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两者相和以降甘露,这样的一个均匀氣化的通道和机制,就行了;干涉太大、太多、太广,必然导致失败。

 

当然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读出:老子曾经多言,结果数穷;于是他就有了“守中”这样一个中的思想。

 

多言,意味着言多了,干预过了;多言,也有言多必失之意。故可以广义解为:一切都需要守中,包括言。在过与不及之间,中是离两极之间最佳的位置。

 

从一件事情没做好,反思其中的心智缺失,弥补,举一反三,升华为普遍的哲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精彩立言,完全可以脱离本章(圣人对天地言的境界)而指导一切。

 

圣人立言往往在道天地人几个层面同时具备奥义,但是他只在一个境界立言,只言一次。而我们则需要灵活深思:还能用在哪里?

 

如:言,可以对家人言;对乡亲们言;对同事言;当然还原到本章立意,到了圣人级别,还可以对天地言。

 

《周易·彖辞上传》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荀子·荣辱》:与善言,暖于布帛;伤以言,深于矛戟。

 

以上两段,旁通、丰富了本章内涵。

 

通过以上解读,就把全文看似没有关联的三段,联系在一起,全面把握住老子的思想。

 

【本章思考】

 

1、什么是橐、籥、中?

2、对天地发言的时候,圣人言什么?




本讲解摘自黄晓明老师著《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花乡文艺出版社,2018年夏即将出版。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