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德掌故】太阳山传奇(上)

 藍天追雲 2018-10-08

《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常德太阳山主峰高仅有568米,但却因其很有仙气,而名享一方,成为千古传奇。

山是一座神,神是一座山---“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


自古以来就传说在太阳山有座巨神,人们不断在这里朝觐,顶礼膜拜,祈求赐福,保一方平安,形成了一种久盛不衰的太阳崇拜文化。可是,这尊巨神是什么模样,座落何方位?长久以来却是个谜,直至前些年在开发太阳山的过程中,它的神秘面纱才得以揭开。其缘就在太阳山主峰东麓峭壁上有一座距今将近两亿年,由地质造山运动形成的酷似原始人的天然巨型神像。2010年11月荣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中国之最),命名为“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

太阳山拜太阳神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屈原的《九歌》就有描叙。400多年前杨嗣昌《游梁山记》中也称之为“面山”。只是因时代的変迁,祭祀活动中止,以致人们身在此山中,未识“庐山真面目”。此“神”仅头部面积即达1.8万平方米,其形状酷似原始人,在其巨大的面部,有一双硕大的眼睛,有高耸的鼻梁,有神似的嘴唇,有略凸于峭壁的下颌,颈部以下的身躯隐在石壁之中,双臂平伸如雄鹰展翅。远远望去,让人叹为观止。三国时期徐整著《五运历年纪》的记载,印证了此神像颇似中华人类始祖盘古氏,书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因而,常德人以太阳神为我国人类始祖盘古氏的化身,可追溯到上古传说时期。

常德人崇拜太阳经历了原始愚昧到理性文明的演变。崇拜太阳是全人类几乎所有民族共同的文化现象。而以人性方式神化太阳,我国古代先民更具想象力,文化内涵更为深厚。在这方面,常德人的表现很有代表性。


早在六千多年前,常德人的祖先就有了太阳祭拜活动,而祭祀仪式则是很原始。以城头山出土遗迹看,有祭祀坛、祭祀坑和用于祭祀的陶器,而且有以活人为祭品留下的残骸。如果考古专家的考辨是准确的,那么,这种以活人为祭品的崇神祭祀方式,确实过于残忍,而且愚昧。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蒙昧缓慢地进化到文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趋向理性,从而逐步废弃这种愚昧残忍的崇拜理念和祭祀方式。一是在崇拜思维上用人性神化太阳,以某种“图腾”作为太阳的偶像。如以太阳山峭壁上酷似原始先人的天然头像或人工塑造供奉在阳山庙中的神像为盘古即楚俗太阳神的“图腾”。二是废以活人为祭祀品,改以牲畜代之。例如常德先民在祭祀太阳神的女儿“阳山之女,云梦之神”时,便以鱼鲜在夏首秋分献祭。三是在祭祀方式上变得文明起来。芷兰人民以巫歌觋舞的形式表达对太阳的崇拜。2300多年前,屈原行吟沅澧,见到芷兰人民把太阳当神祭祀他和人们一同祭祀太阳,放声高歌,把太阳人性化,谓之“东君”,并记入其旷世宏篇《九歌》篇,成为《楚辞》三个最高成就之一,即《离骚》之深,《九歌》之美,《天问》之奇,古今罕有其匹(见岳麓书社1997年版《楚辞注译》)。从而,把楚人太阳崇拜文化推高到了一个新的层级,影响深远,传承不息。

屈原《九歌》十一篇之一,就是一篇祭祀太阳神的祭歌,也是礼赞太阳神的颂歌。全篇由男巫扮演独唱,文词优美,诗意浓郁。词赋以非凡的想象表现了太阳神“东君”的正直、勇武、刚强、豪迈、多情,基本构思从神话中来,而又无一不暗合自然现象。全篇描述场面繁华热烈,风格雄奇瑰丽,是先民们心目中最为至尊的天神之一。因而,汉高祖四年,刘邦创立西汉后,诏令兴办社祭,祭祀各路天神地祇,其中封“东君”为太阳神(见《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从此,以国家名义定“东君”为太阳神天下共祭之的习俗便流传下来。《辞源》《辞海》“东君”辞目已有明确释义,至今仍被人们认可沿用。(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