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岁英国琴童妈妈的思考:让孩子学琴之前,最好先想明白这件事

 哇卡小松 2018-10-08
六妈说:

虽然六六幼儿园就有几个从三岁多就开始学钢琴的小朋友,家长时不时往群里发个视频总会得到不少叫好,但我这种从容的老母亲,却不曾被影响过。现在六六也是个新入门的琴童了(,能够走出这一步,六六在我看来身体准备好了是一方面 ,在英国被叶子Catherine的女儿Isabelle学琴的状态影响也是一方面。


这英国游学的时候,看过快6岁的女儿Isabelle上的一节钢琴课,小女孩学琴全程一个多小时一直非常专注,与老师的互动愉快轻松,和国内很多琴童家庭那种火药味十足的练琴场景大不相同。Isabelle发自内心爱音乐的那种状态,也是我希望六六能去享受和体验的。


发完选琴攻略,我才发现咱公号读者对钢琴,对各种艺术启蒙的需求那么高,于是把这篇曾经影响过我的文章要来转载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亲爱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虽然Catherine分享的是英国钢琴启蒙和学习究竟是怎样做的,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却不仅限于钢琴学习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许在学具体技能之外更重要的事情。这个原则,我觉得可能适用于一切与学习有关的领域。

文:叶子Catherine


6岁英国琴童妈妈的思考:

孩子学钢琴是为了什么?


作为一个琴龄才两年、水平也并不算优异的英国钢琴学童的母亲,我深知自己没有资格写技术帖。写这篇的目的,只想从自己和孩子亲身经历的角度,谈谈我对一个问题的理解,那就是:孩子学琴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聊到我的女儿学琴的经历之前,我想先来说说我小时候学琴的故事。


01


1990年,5岁的我第一次跟着妈妈走进电子琴教室。在那个中国南方的小城市,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直接学钢琴的人很少,大多都是从电子琴开始的。


印象中,妈妈背着电子琴的步履,吃力而坚定。像当时许多家长一样,她认为学琴是一项必备技能,因为大家都在学,所以我也得学,她要“排除万难”地支持我。


有些讽刺的是,仍然像当时绝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在学琴之前,我妈从来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一切就那么懵懵懂懂地开始了。


我记得老师还算是当地的名师,一个人在讲台前侃侃而谈,台下坐着几十个妈妈和孩子,家长奋笔疾书记录着曲谱,其他的孩子跟我一样一脸懵地坐在那里,心早已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妈妈自己先学下来以后,回家再填鸭一样地教给我。我不记得我对音乐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只是被动地接受着老师和妈妈教给的知识,并麻木地接受着他们“打是亲骂是爱”的教琴和陪着练琴的态度方法。


印象中老师异常严格,练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被打断、训斥、纠正、重复。


我甚至没有心思欣赏那些旋律,只想着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所以有一天老师告诉妈妈:“你女儿不适合弹钢琴,她的指关节太软了,手型怎么练也不对。”我在妈妈失望的眼光照耀下,心里居然有小小的窃喜,因为我终于解脱了。


直到多年以后,当我逐渐发现了自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兴趣,这才开始有点惋惜自己当年没有继续学琴。


当然,我的惋惜并不是因为跟我同期的小伙伴们早就考完了10级(实际上他们中很多考完之后再也没有碰过钢琴),而是因为当初我就是因为老师的一句“不适合弹钢琴”就被要求结束了短短的琴童生涯,在我最需要种下音乐种子的时候,仓促止步了。


想在回想起来,我只是总在感慨,人生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02


2016年,我的女儿、4岁的Isabelle也开始学琴了。而这次,是在伦敦。


由于自己小时候有学琴的阴影,我对何时开始让她学琴,甚至要不要学琴这事儿,一直非常谨慎。


Isabelle是一个爱音乐的孩子,她喜欢跟着听到的任何旋律唱歌和跳舞,乐感和节奏感都不错,演奏会坐3个小时不打瞌睡(年迈的老妈我早就睡着了),站在路边听街头艺人弹唱都可以听一下午。


在我的犹豫中,有一天她突然主动跟我说:“妈妈我也想学钢琴。”


可能是因为学校的音乐、芭蕾和戏剧课上,老师伴奏都是钢琴,让她心里对这件乐器有了印象。


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提醒她说:“学钢琴妈妈支持你,可是会很辛苦哦!你能坚持下来吗?”


她眨巴眨巴眼睛说:“我能。”


在动了这念头后,Isabelle同学的妈妈给我推荐了一个美国的钢琴老师,说是学校很多孩子都在跟她学琴,她教得特别棒。


我上网认真搜了她的简历来研究,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成绩。她出身于音乐世家,妈妈是交响乐队的指挥,她自己会弹钢琴,吹小号,以前是在百老汇唱歌剧的。


按照我从国内带出来的“择师思维”,钢琴老师难道不应该找业内有名的音乐学院教授级别的人吗?这人干的事情这么杂,又不是教授,能教好钢琴吗?


同学妈妈说:“你让Isabelle去试一节课再看,作为一个启蒙老师,能让她对钢琴感兴趣,愿意弹,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我一想也是,试试总是没坏处。


可这一试不得了,Isabelle爱死这个老师了!长得貌美又和善,说话轻声细语,家里还有一只巨大但是巨呆萌的黑色大狗。

 Isabelle又美又nice的美国老师


03


上课第一件事,老师没有让她立马开始弹琴,而是说:“咱们一起来画画好不好?”


此时我坐在外面的客厅里,不时听到琴房里传来两人咯咯的笑声。


一看表,10分钟过去了,我一算,好嘛,30镑半个小时课,10镑画画用没了。


我忍不住进去看了一眼,发现老师沿着Isabelle手的轮廓画了两只手在纸上,让她自己在上面尽情地装饰,然后在每一个指尖上方写上1、2、3、4、5。


看到这儿,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老师这是在教她指法呢。


除此之外,两个人还用各种各样颜色的彩笔画了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和各种音符,老师一边轻松地画着,一边跟她讲每个符号的意思,在这样的氛围里,Isabelle记得很快。

画得花花绿绿的曲谱


这时,我一边看一边想:如果当初我的钢琴启蒙老师没有让我呆坐在下面看黑板,而是跟我这样互动,也许我也不至于到现在都记不住任何乐理知识吧?


在学弹琴的时候,老师也并没有一上来就纠正Isabelle的手型和节奏等,而是通过示范来让她感受练习曲的韵律和情绪,然后再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弹出来。


不管Isabelle弹成什么样,老师始终微笑着鼓励她,时不常还开个小玩笑。


弹对了,fantastic、excellent、amazing这些词儿不重样地说;弹错了,会说“已经很接近啦!咱们再试一试!”或者“你很有想象力!可以自己作曲啦,但是书上这首曲子是这样的……”


由于老师同时也是声乐专业,她还会带着Isabelle合着钢琴唱歌,整个屋子里都飘荡着老师动听的歌声和小朋友跑调的声音。


说实话,从我的角度看,这孩子弹得太一般了,而且还老错,换了我可能已经忍不住蹿火了,但是老师一直非常有耐心。


Isabelle被夸得开心得要命,课程结束,刚出老师家门就说:“妈妈我下周还要来。”

第一次上课后就迫不及待练琴的Isabelle


04


从2016年到现在,Isabelle学琴已经快两年时间了,而这当中也有些小变化。


比如给她做钢琴启蒙的美国老师在教了一年之后搬回纽约了,中间有几个过渡的,后来换了现在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来自澳大利亚的著名音乐家老师,给她加重了乐理训练,也会纠正手型和姿势了。


虽然每一位老师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没有差别,全部都是从兴趣出发、以鼓励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会时不常在教堂举行学生演奏会,邀请家长来观赏。


表演的孩子们穿上隆重的礼服,正式做自我介绍,很有仪式感。


即使弹得特别一般,还是有展示的机会,并且收获所有观众的掌声,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提升。


Isabelle最开始学琴的时候,时间只有半小时,后来很快拉长到了45分钟、1个小时。


老师说她的专注力真的算是很不错了,其他同龄孩子坐不了这么长时间。


其实我非常了解她,对于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玩儿(跟所有孩子一样)、比如画画做手工、比如看书,她可能半天都不疲劳。


如果她能坐那么长时间学琴,必定是因为她喜欢。


05


当然,如果说愿意学琴还是因为觉得新鲜,跟老师在一起好玩儿,那么平时的练琴,就是真正最考验人心的时候了。


我曾经无数次告诉自己:千万要耐心,千万别发火,不要重蹈我妈对我的覆辙。


但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你做着做着,就做成了你不想要的样子。


只是我跟我妈的区别在于,她下意识那样做了,事后还觉得是对的;而我下意识做了,但我知道那样不对,事后会自省会后悔。


于是我这个陪练,就一直在耐心到忍不住爆发到平静下来安慰孩子到再次爆发中循环。


Isabelle是个急脾气,也很要强。她乐感很好,一开始一首曲子她随便弹弹就会了,于是开始沾沾自喜。但是随着曲子进阶,能随便弹出来的时候越来越少,再加上我训斥两句,让她反复练习,她就感觉很挫败。


有时候她会一边弹一边流眼泪说:“我永远都弹不好!我太没用了!我是个笨蛋!”


虽然我从来都没有那么说过她,但是她却那样说自己,可见是真心沮丧。


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突然清醒过来,自己又逼得太紧了。


而这样的时刻,对我们最有用的解决办法就是问这一个问题:“你还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学琴吗?你学琴是因为你喜欢,你弹琴的时候觉得快乐和自信,如果现在你因为一下子弹不好而灰心丧气了,就失去学琴的意义了,那妈妈建议咱们不弹琴了好不好?”


她会擦干眼泪说:“不,我要弹钢琴。”


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Isabelle即使是在平时练琴坐不住、不耐烦、很挫败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我不想弹钢琴了。”


实际上,大部分练琴的时间是快乐的,她甚至还会自娱自乐地在家开演奏会,自己报幕。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可以让她继续学下去的理由。


06


诚然,这样的学琴方式,可能没法让她技巧突飞猛进、尽快参加考级、参加比赛、升学加分,成为我们出去炫耀的谈资……


但是对比当年的我自己,以及许许多多坚持下来但是始终不喜欢钢琴、像机器人一样按着琴键的孩子们,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


我曾经跟Isabelle现在的钢琴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她说,她每年假期会到中国给孩子上大师课。课堂里有很多的孩子,技术好到无可挑剔,但是音乐里听不到太多的感情和灵魂。比较起来,她更喜欢欧美这种以兴趣为主的音乐教育下的孩子,虽然技术稍逊,但听得到对音乐的热爱。


也正是因为这种兴趣导向的氛围,我感觉在英国当琴童的家长也比在中国压力小很多,虽然也有一些“虎妈”,但大多数是跟我一样,以培养孩子音乐素养和兴趣出发的妈妈。我周边的妈妈说起来孩子学乐器,都是简单一句:“她(他)喜欢就好”。


虽然并不重视技巧,大家普遍“玩票”,但是这里的艺术氛围跟国内比反而更加浓厚。


我到外国家庭做客时,经常看到家里摆着钢琴和吉他。第一反应我会问:“孩子在学哪门乐器呢?”对方会笑着说:“哦,不是。这是我们自己平时瞎弹着玩儿的。”


其实哪是瞎弹,一到办party和亲朋来访,主人兴之所至即兴弹上的那一曲,往往其优美程度不亚于正经的演奏会。


而在大多国内的家庭里,家里摆着乐器的基本都是孩子在学。等孩子考完级、上了大学,基本上钢琴就成为摆设了,再也不会有人去碰。这样的情况让人感慨:学钢琴那么多年到最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我很羡慕Isabelle,能在音乐的启蒙路上遇到好的老师,生活在一个宽松不功利的氛围,让她小小的音乐种子慢慢萌芽。


假如当年6岁的我,拥有今天Isabelle拥有的一切,也许就不会有那些遗憾了吧。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Isabelle跟现在的澳大利亚华裔老师上钢琴课的小视频吧。


她们上课的一个固定环节是让她随意发挥弹任何她喜欢的东西,老师在旁边伴奏。有时候我都惊讶于她的创作力,虽然技巧极简,但曲子听起来那么优美、令人动容。


即使若干年后,她仍然只能弹简单的曲子唱着跑调的歌,但是她热爱音乐,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我认为也值得了。


*作者介绍:Catherine,曾任中央电视台国际传播主管,几年前全家移居英国伦敦,获帝国理工商学院MBA学位。有一个可爱的6岁女儿和半岁的呆萌儿子,所以也对中西教育和育儿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帝国理工MBA的校友Joyce共同创立的教育机构,原本只是做一对一留学规划以及帮国内一些大学的EMBA项目和剑桥、牛津等顶级大学进行对接的,因为帮林小暖和我友情组织了私校的插班,我们俩都很满意,所以她们这半年新开了中短期插班业务。如果对英国游学感兴趣,可以直接联系她们咨询,个人微信号:heye_zi,JoyceZhen-UK。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