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胡立根:写作,就是价值建构

 老刘tdrhg 2018-10-09

教育部、财政部国培专家库专家,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首批名师,广东省首批教师工作室、深圳市首批专家工作室双料主持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小组专家,广东省中语会理事。

长期在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教研,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化史、美学、语文教育,发表论文70余万字,1篇收入《新华文摘》,1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中4篇头版头条),12篇人大复印资料索引。出版论著《语文教育价值的叩问与追求》,主编出版大型丛书《经典阅读课》12册300万字,主编出版高考复习资料《新课程新高考语文阅读全攻略》《学海导航》等近400万字。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市级两项。获深圳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教育成果奖2项。在全国各地讲学近200场次,受众6万余人。

其汉民族传统思维“具象的抽象”的观点成为语言研究专家分析中国寓言发达的文化心理原因的重要参考。语文教育研究涉及课程、教材、教法及教师专业发展诸多方面,其主要理论贡献为,语文教材“双重价值论”、语文“智能势差”理论、主体单相虚位阅读理论、语文学习心理流程及语文教师专业价值重建等。近期重点研究国学教育,构建的“观念国学”课程体系,受到学界重视。

查看胡老师更多文章可关注立根有道微信公众号。

摘要

写作是作者向读者表达自己的“价值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作者的“价值发现”,也包括作者的“价值整理”,还包括作者向读者进行的“价值表现”,三者结合就是其价值建构的过程,写作的本质就是价值系统的建构。价值发现的关键是观察、感悟与研究,联想是观察、感悟与研究的虚拟形式;文章有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就是作者整理其价值发现并将其系统化的思维过程;价值表现的关键是读者意识,读者意识是写作技巧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写作;价值建构;价值发现与整理;读者意识;观察研究与联想

一、写作的过程是价值建构的过程

关于作文,我们有两个误解。

一是我们将写作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与施工员的施工等同起来了:在施工员那里,由别人提供设计、图纸、材料等,他仅按图施工而已;而写作也是先有了思想,有了观点,有了感悟,有了情感,作者似乎只是把这些怎么“摆放、安装”了。这其实是一种“主题先行”“主题图解”式的写作思想。真实的写作哪是这样!

真实的写作无外乎两种情形:

一是任务型写作

如上级任务,领导要求、各种征文与评比、考场作文,等等,这是一种被动型写作。

二是主动型写作

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研究中有了新成果,便想把它写出来,实际上是自己先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无论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写作,难点都不在技法,而在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或者事不生动,情不高雅,理不深刻。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盛,则言不宜。

写作并非早已备米的“巧妇之炊”。任何作者的“写作之炊”,都要自己备“米”,甚至不是去“买米”,去“找米”,而要自己“产米”。所以,我们在评价“写作之炊”时,远不止评其“烹调技艺”,更要评其“食材”,甚至主要评其“食材”。可见,“写作之炊”,不仅要有“米”,还要有“好米”,而且必须是“自己的米”。

这也是高考考场作文的评价思路。

2016年高考考纲的作文评价要求:基础等级包括,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无论是基础等级还是发展等级,大部分的评价项目都放在“米”上面。而平时人们阅读一篇文章,则更是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作者提供的新信息、新思想、新认识上。古人所谓“学识才气”,其“学、识、气”,均非指向技巧。

对于写作的另一误解就是将写真情实感当作写作的本质。

由于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文体大多近似散文,中学语文教学界对作文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林非先生倡导散文的“真情实感论”,自有其针砭“虚情假意”的创作时弊的价值。[i]但是语文教学界却往往将其“真情实感论”往写作的本质上靠,似乎只要写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甚至认为“真情实感……也是作文成败得失的关键。”[ii]其实,真情实感,只是对写作的起码要求,并非写作的关键和本质。就像呼吸、吃喝并非人的本质一样。

那么,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在说写作之前,我们先说“”。

“写”之目的有二:

一是记录、留存、备忘,或为己查,或为人阅。

二是传达、交流,即表达。

但是,无论记录、表达,都是因为有东西要写。这“东西”是什么?就其表现来说,或现象,或体验,或变化,或理解,或新情感,或新信息,或新思想,或新意味,等等,作为“写”的你,总是有了一种发现。从研究所得,是发现;从观察所得,是发现;从经历所得,是发现;从感悟所得,是发现:或发现自己心灵,或发现外在世界。如非有所发现,实在没有多少写的必要。这些发现,或者是长期观察和研究所得,可以称之为理性发现;或者是某次的经历而产生的感悟,或者是形成的某种情感,可以称之为感性发现。

以上是说“写”。但并非所有的“写”都是“写作”。上述记录之“写”,为“己查”的记录,很难说是一种写作,只能称之为“写”,并非“写作”,而为人“阅”的记录,如起居注之类,才进入到写作层面。至于为“传达”“交流”的“表达”类的“写”,则已是完全意义的写作了。就是说,只有为让人阅读的写,才进入到真正的写作层面!虽有不少作家宣称写作只是为自己,是自我欣赏,但即使是所谓自我欣赏,一旦你自己成为欣赏者,这欣赏者(不妨称其为“自读者”)与写作者,也已在不同立场。文学写作的“自说自话”,与疯人自说自话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作家的自说自话是必须考虑读者的。真正的狂人日记不是写作,而果戈里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却可以成为名作。

这样,写作实际上涉及到作者和对象(读者),问题的思考也必须从两者的连接点开始。这两者的连接点就是:

作为作者,你为什么要向别人表达,你应该向别人表达什么?该怎样表达?

作为读者,为什么要听作者的表达?怎样才会愿意听作者的表达,他能不能听懂作者的表达?

写作的本质就产生在作者与读者的连接点上。因而,只有你的发现对于读者来说是有价值的,才能成为写作的内容。因而写作的发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发现,是能满足阅读主体需要的发现。

或者如

王国维所谓“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感性的、理性的发现。

读者据此或者可以走进你的心灵世界,或者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或思维成果。哪怕是产品说明书,也是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该产品的相关东西向不熟悉而又需要了解该产品的人作说明,所以,所说的内容也仍然是属于价值发现,其言述,也是一种价值言述。

因此,写作的发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发现。正是这种价值发现,让你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和言说的自信,也正是这种价值发现,让你与读者形成了联系。文化学者赵毅衡认为,“认知差,是意义活动的基本动力”,正是写作主体的价值发现,形成了写作主体与读者之间的“认知差”,从而让表达主体“面对个别的或社群性的他人,确信他人可以分享他的认知,这就是所有意义表达的基本动力”。[iii]

清代廖燕在其《山居杂谈》中说:“世人有题目始寻文章,余则先有文章偶借题目耳。”这先有的“文章”,就是作者的发现。王夫之在其《古诗评选》中说:“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为什么读尽天下书,却不能道一句?是因为没有发现,尤其是没有有价值的发现。价值发现,这才是真实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灵魂,舍此,写作纯属空中楼阁,纯属无米之炊,难免假大空。

发言稿、新闻、报告、论文、散文、诗歌、小说,无不在向读者展示新思想、新情感、新感受、新信息、新韵味。即使是描写,其精彩也在于你是否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要写出对象的特点,首先在于你对特点的“发现”。

可见,写作就是两件事:

一是作者的“价值发现”;

二是作者向读者进行“价值表现”。

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价值建构的过程。所以,写作的本质就是“价值建构”,而“价值发现”与“价值表现”,则是“价值建构”的一体两面。

也许,学生作文,对于成人而言不一定构成价值发现,但是,对于同龄人,至少对于他自己而言,则是一种价值发现,一种相对的价值发现。学生作文,是对真实写作的模拟,价值发现也应该是学生的作文追求或必须建立的写作意识。

且看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获奖作文:

妈妈到杭州出差就要回来了,我非常高兴。

妈妈回来了,能给我做很多好吃的饭菜,还辅导我做家庭作业。妈妈的怀抱很温暖,我还能躺在妈妈怀里听她讲故事。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会更丰富。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非常想念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iv]

这篇9岁小孩的作文,从五万多件中小学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其成功,不在于其写作技巧,也不在于其一般的所谓真情实感,而在于其真实自然地表达了符合小孩心灵特点的三个发现:“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会更丰富”,“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不仅文章的思想、感悟、情感是发现,即使是写作技巧的使用,也往往源于发现。

《师说》一文的写作教学指导,不少老师会津津乐道其结构之精巧:首先是理论论证,接下来三组对比,最后是经典例证。

其实,本文真正的写作指导价值并不在文章的结构,而在韩愈的几大价值发现:理论论证部分,他发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之道。对比论证部分,他发现了唐代从师的三大奇怪现象:古圣今众之巨大反差,于身于子的反差,巫医与士大夫的反差。经典例证部分他发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没有作者的这几个方面的发现,哪来这样精巧的结构呢?尤其是没有那三个巨大反差的发现,他拿什么对比?有了那三个巨大反差的发现,他不对比,他能怎么写?有时,尽管我们反复教学生使用对比的手法,可是学生就是不会,是学生笨吗?其实不是。因为对比的关键,不在对比本身,而在作者发现了奇怪的、相反的现象,所以,没有学过对比手法的文盲,只要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也会用对比来说理。可见,即使是技巧的使用,也是基于价值发现的。

国外的作文教学经验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法国作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花时间考虑和收集思想内容的能力;而美国作文的文学指导,“不引导学生认识各类范文的文体结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提供、安排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设法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作内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写作内容,把混乱或原始的经验组成某种形式,而不是传授写作的策略。”而日本上个世纪兴起的生活作文,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世界,“了解生活,发现题材”。[v]国外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实际上已经将“价值建构”作为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了。

二、观察、感悟与研究才是写作的十月怀胎

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基于学生先有了思想、有了情感的作文教学,所以多津津乐道于小技巧的指导,于是,一般的作文教学多是这样的流程:教师命题——老师指导——学生课堂写作——教师批阅——讲评或指导修改。这实际上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作文训练方式。

但是,当我们将写作的本质定位为一种“价值建构(发现与表现)”时,这会发现,写作决不是闭门造车,至少,“闭门造车”只是写作的最后阶段,写作的大部分工作,是在观察,在经历,在感悟,在研究。既然要诉说的是价值发现,那么,价值发现从何而来?既然写作之米必须是自己的米,那这“米”从何而来?

这“米”必须自己生产。作为价值建构的写作,包含价值发现与价值表现两个过程,就像孕妇的怀胎与生产:价值表现,是其“生产”的阶段,价值发现才是其十月怀胎。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感悟与研究的过程,也是最为艰难的过程。

如果是被动型写作,接到写作任务后,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仔细观察,深入调研,从观察、调查和研究中收集材料,发现问题,形成感悟、产生情感,得出结论。

如果是主动型写作,那你一定是经过了长期观察思考,或广泛调查,深入研究,产生了某种感悟,发现了某些问题,形成了某种观点。

这两者的共同点则是从调查、观察和研究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悟、产生情感,得出结论,即形成价值发现。

各行各业的写作高手,只是因为写作的技巧高明吗?何以学者们都有文章?何以有些语文老师天天在指导学生怎么作文,却也会为职称论文犯愁?因为技巧并不是写作的关键,写作的关键是基于观察、感悟与研究的“价值发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调查可能还只是了解,因为调查了,你有了发言权。但怎样才能有精彩发言?仅有观察调查还不够,还必须深入研究,形成发现。所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没有精彩的发言!

仔细研究新千年以来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会有新发现。将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的作文要求略作压缩,最终可以形成几个关键词:

1-2年级,言文转换;

3-6年级,观察感受;

初中,感受、体验、认识;

高中,感受、体验、思考,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

由此看来,课标的制定者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学段作文教学的认识:小学作文重在观察,初中写作重在“感悟”,高中写作重在“研究”。这应是中小学三个学段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区别。

赞可夫强调深刻、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对于作文的意义,其作文理论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和想象能力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内容,尤其将观察能力视为作文的核心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语言脱离思维,“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也特别重视作文教学中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认为观察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vi]当然,仅仅观察,则还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产生感性发现和个别理性发现,还只能是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的写作要求,进入到中学高年级,则必须有较强的研究意识了。

所以当代美国作文教学,则将研究与观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作文的重要素质。在美国,学生写作需利用很长的时间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收集材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等,最后才能下笔成文。即使写一个人物,学生也惯于去观察,得出第一手的材料才去写作。在欧美一些国家,高中阶段写作教学便有了研究性论文写作这一项新的要求。日本《初中国语教学大纲》对于写作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从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成自己的见解”。[vii]

学生作文,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旧我”向“新我”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只有认知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viii]

所以,形成感悟、形成思想、形成情感的过程,形成价值发现,是作文非常重要的环节,抛开这个环节的写作,往往只能是无病呻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断提倡真情实感,而学生作文却总难免假大空?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作文教学体系(如果说有体系的话),是立足于学生先有了思想、有了情感的。立足点的虚假,必然导致整个作文教学大厦的轰然坍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