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云雾山中986 2018-10-09

陆梵尘/文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五代十国形势图

历史人物往往不太好评价,原因主要是评价的标准不可能统一。是依其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还是以其道德水平的高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取舍。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后人正、反两个方面极端评价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五代时期的冯道,他被人们称作“政治上的不倒翁”。

所谓“五代时期”,是指中国唐朝之后、宋朝之前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政权统治的这段历史时期。又因为这五个朝代的名称在以前的历史上也存在过,所以后世为了便于区分,便把它们分别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我们在上面只称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人,没有称他是哪个王朝时期的人,原因就出现在这里。五代时期是个战乱不已,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皇帝的更换更像是走马灯似的。这一时期一共才五十四年,其中寿命最短的王朝后汉政权才存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可见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好说冯道其人具体是属于哪个朝代的,原因主要:一是他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了,生于唐僖宗时期,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年间,一共活到73岁,几乎贯穿六个朝代。二是他在几个王朝都很吃得开,在那个战乱频仍、政权动荡的年代,他自称是“长乐老”,也就是活得很滋润的意思,不能确认他只是一个朝代有作为。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永远的不倒翁

说他是政治上的不倒翁,自然带有贬义,主要是基于他以下的表现。

冯道出生于唐末的一个亦农亦儒的家庭,接近通常所讲的“耕读之家”。先后投奔刘守光、监军使张承业等人担任幕僚之类的工作,以文笔好而知名。后被张承业推荐给后来成为后唐庄宗的李存勖,在军府中负责一切文字方面的工作,受到庄宗的肯定,后唐打败后梁之后,他任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三年后,后唐明宗即位,因以往听闻过冯道的大名,也加以重用,任他为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这里要说明的是,后唐明宗和庄宗并不是正常的父死子继的那种皇位继承关系。原来二人都是唐代末年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儿子,不过庄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而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在建立后唐王朝的过程中二人有配合,但更有矛盾和猜忌。要不是庄宗死于内部兵变,李嗣源是不可能称帝的。可以说,明宗皇帝对冯道的肯定远远不同于一般皇帝对先皇帝老臣的评价。在明宗一朝,他由于与世无争又有学问,官位也是一路上升,先后改任门下侍郎、户部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尚书左仆射,封始平郡公。明宗死后闵帝李从厚即位,冯道仍然担任宰相。不久由于统治者内部的斗争,闵帝出逃了,冯道又率领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他仍做他的宰相。

936年,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石敬瑭原为后唐明宗的女婿,这在当时一段时间被人们认为有篡位之嫌。但冯道马上就投靠了新的王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朝中事无巨细,多归冯道处置,他所受到的荣宠远胜以往。到后晋第二个皇帝石重贵时,他还是担任在宰相,又加官为太尉,封为燕国公,又担任节度使。946年,后晋这个“儿皇帝”政权被契丹灭了以后,冯道又短期归顺过契丹。他在当时还被占领着的都城朝见了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责他任要职期间没能为后晋干出什么像样的政绩,冯道无言以对。又问他为什么来此朝拜?他的回答是:“没了城池也没有兵了,怎么敢不来。”这倒说的是实话。接着耶律德光又问他:“你觉得你是什么样的老头子?”冯道回答说:“是个无才无德,又蠢又笨的老头子。”又问他:“如何才能救得天下百姓?”冯道的回答是:“这个时候就是佛祖出来都救不得,只有皇帝你能救得。”一番对话,既表示了归顺,又能作贱自己,更表现出了高超的拍马屁的功夫,因此耶律德光很满意,高兴之余还任命他为太傅。契丹军队北撤的时候,他一直随从送到常山。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永远和同僚的和气一片

在随后中原地区几个月的政权空白期,冯道做了些收罗难民的工作。随后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冯道被招纳为太师、奉朝请。后汉政权存在了四年不到的时间,就被后周政权替代了。后周太祖郭威因其年高望重。拜冯道为太师、中书令等,给他以极高的尊宠。在后周第二个皇帝世宗时期因病去世的,算是寿终正寝。

后人称他为不倒翁者,主要是从其一生的履迹来看的。他一生经历五个朝代却在4个朝代任职,先后侍奉过10多个皇帝,为6位皇帝当过宰相,担任宰相长达20多年。往往旧的主子刚走,又以无比热情的姿态迎接新的主子了,转换之快,丝毫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古代的历史学家评判他的一生时都说他缺乏“忠贞”的政治节操,比作一女嫁二夫就已经是够狼狈的了,何况冯道却再三再四地换主子。认为冯道死后人们给他的终生定评——谥号“文懿”是正确的,亏得不能用“文贞”、“文忠”之类的谥号。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长期被认为是政治双面人

但是,历史上对冯道充满褒义的评价,也同样不是没有证据的。比如:

历史记载冯道小时侯性格淳朴憨厚,喜欢学习,无论条件再艰苦都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文章写得好,这是后来从政时也一再证明了的。生活上吃得苦,有一点好东西都孝敬亲友。当官后不受官员之间的送礼,在灾荒年景能把自己的俸禄之余赈济乡里,而自己睡觉仅只要一抱干草就行。在为其父亲守孝期间,他能够像农夫一样,自己耕地砍柴,并没觉得自己的身份有多么高贵,被时人称为“真丈夫也。”战争中部下经过挑选送给他的俘虏的女眷,他总是另择别室安置她们,直到为她们找到家人送走。就是像在都城拜见耶律德光那次,也有人从好的方面去评价的。说是他采取人格自污的方法获得耶律德光的欢心,从而避免了一场契丹对占领区汉族民众的屠杀。在随从契丹北归到达常山的路上,他一路上看到很多被契丹士兵俘获的中国士女,他都用随身所带的财物把她们赎过来,送她们寄住在一些大点的尼姑庵中,在以后时间里如果能找到他们家人的,才送她们回去。

冯道在政治上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建树,但也不是乏善可陈。在当初跟随后唐庄宗期间,调和过庄宗和郭崇韬的矛盾误解,这对于后唐王朝的建立是立了大功的,也使得当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冯道是个有远大眼光的人。在和后唐明宗从容谈及政事的时候,他能够劝谏明宗为政要日慎一日,兢兢业业。在丰收年成,他能向皇帝说道“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提醒多关注农民的辛苦,并引用当时诗人聂夷中那首著名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在文化上,他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发起刊刻经注合一的儒家九部经典(称为“九经”)——这是后世“十三经”的前身,历时二十二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终于刻完,为中国官刻图书之始,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贡献。

在后汉的乾祐三年(约950年),这时的冯道已经69岁了,早已步入晚年,他写了一篇《长乐老自叙》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在自叙中,他罗列了自己的家族及家庭成员的情况,自己的生平及历仕,认为自己在以往4个朝代里该当的官都当了,虽然备尝艰辛,但也算光宗耀祖了。他自我评价是:孝于家忠于国,嘴里说出的话没有出格之言,家里没有不义之财。时刻要求自己做到的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的“三不欺”原则。从社会角色来说,他觉得自己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人夫、为人父,都是无愧的。他就是这样带着一种无愧且自豪的心情来评价自己一生的,精神是快乐的,因此自号“长乐老”。

冯道年轻未出道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从这首诗中,人们也可以找出对冯道两面性评价的依据来。该诗的上阕中可以看出未出道前的冯道,对社会的未来还是充满着信心的,他知道他面临的是个乱世,但他相信自己会有“前程”,天下会有“明主”,“吉人”也自会有天相的。下阕除了仍然保持信心坚定以外,更多的涉及到了方法和途径问题。为了达到目的,是否讲究手段,或者说手段的底线在哪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读通鉴」政治上的不倒翁、平衡大师冯道

长乐老冯道

冯唐去世后,在他那个时代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甚至他死于73岁年纪上,都有人会联想到和孔圣人同岁。到宋代以后,对他的评价就开始两极分化,之后的每个朝代都是如此。可以预见,这种两个极端的评价还会进行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