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场“不倒翁”冯道:十朝天子一朝臣,笑傲官场四十年

 茂林之家 2023-11-08 发布于湖南

大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五代十国。这期间,有一个传奇人物,他成功辅佐十一个皇帝成就大业,但因此也被儒家骂了千年。此人就是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取自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出身耕读,品性淳厚,少有才名,勤奋好学,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身,依然安贫乐道。

关于冯道的名字,有这么一个笑话:冯道让下面的人给他读《道德经》。《道德经》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门客见六个字中便有三个“道”字,正好犯了冯道的名讳,便读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传奇人物,十朝宰相,官场不倒翁

冯道,出生于公元882年唐末,正值黄巢起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已是穷途末路。他一生身陷漩涡,却能处之泰然,最终得以寿终正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冯道经历从后唐到后周,历仕四朝,跨越五代,十度易主,仍安全无恙,各个朝代都位居宰相。冯道被称为是官场不倒翁,从来没有失足过。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键的地方在于,冯道能做到这些,不是靠阴谋诡计,也不是靠阿谀奉承,而是靠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

仕途之路一波三折,有惊无险

冯道于唐哀帝天佑年间(904-907)入仕,先跟随燕王刘守光做幽州僚属。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僚属意见。冯道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被关入狱中,幸遇营救,得以出狱。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张承业很看重他,重大事情常与冯道商议。不久,张承业举荐冯道做了河东节度府掌书记,负责起草檄文、奏章。后又受知于李存勖。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在洛阳称帝,是为后唐庄宗。任命冯道为尚书省郎官,充翰林学士,平定梁朝以后,又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张承业张监军则不食而死。冯道在家里为张监军设祭坛,遥对太原方向,跪拜三天。李存勖称帝没多久,就沉湎酒色,尤其喜好优伶。冯道也曾在朝堂上劝谏,奈何良言苦口,李存勖听不进去。这时父亲因病去世,冯道正好趁机回老家沧州守孝。期间正逢灾荒,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而自己住的则是茅草屋。这时契丹强盛,素闻冯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边将有备,冯道才得以幸免。

天成元年(926年),冯道守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到洛阳赴任。四月,李存勖在兵变中被优伶害死,李嗣源继位(926年),是为后唐明宗。明宗素知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天成二年(927年),冯道被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他对有才识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荐任用,而对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则加以抑制。当时,百官为明宗加徽号,都由冯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浑然一体,举朝臣僚无不钦服。后来,冯道改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后唐明宗过世之后,(933年)儿子李从厚继位。清泰元年(934年),李嗣源的义子,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阳,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冯道在这次的事件中,扮演了一个违反中国忠君思想的角色。当他知道李从珂造反,皇帝逃往石敬瑭的军中。他第一的反应不是去找皇帝护驾,而是带着文武百官迎接新的皇帝。于是李从珂登基是为后唐末帝(934年)。三日后愍帝李从厚被杀害。但李从珂并没有重用冯道,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让他到同州(今陕西大荔)去当节度使,清泰二年(935年),冯道被召拜为司空。

由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握兵权,所以很快成为了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眼中钉,肉中刺。为求自保,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他明确表示:“可以称臣,称子,等打退唐军之后,将会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耶律德光一看有这好事,当即发兵支援石敬瑭,灭唐称帝,建立后晋,并册立其做了后晋皇帝,是为后晋高祖。石敬瑭还被世人戏称为“儿皇帝”。

天福元年(936年),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天福二年(937年),晋高祖遣冯道出使契丹,表达两国之友好。冯道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群臣谏道:“自古没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礼节。”耶律德光这才作罢。 后来,耶律德光赏赐冯道牙笏、牛头,这在契丹是一种特别的礼遇。冯道为此赋诗纪念:“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将冯道留在契丹。冯道道:“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冯道在契丹两年,他将获得的赏赐都用来购买薪炭,还扬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准备。”好像是要永远留在契丹。他在获准归国时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绝后又磨蹭了一个月,方才启行南下。冯道走后,每到驿站都要停留,用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国境。随从问道:“别人能从契丹生还,都恨不能肋生双翼,您为什么还要住宿停留呢?”冯道道:“纵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赶,也终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天福四年(939年),冯道自契丹归国。晋高祖废除枢密使,将枢密院职权划归中书省,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至此,冯道集政、军权于一身。冯道请求退隐,晋高祖便让侄子石重贵前去探视,对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冯道无奈,只得继续任职。当时晋高祖对冯道的恩宠礼遇,满朝无人能及。

天福七年(942年),晋高祖病重,他希望冯道能辅佐幼子石重睿即位。但高祖病逝后,冯道违背先皇遗愿,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 出帝继位后,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开运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晋出帝面前离间道:“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出帝遂授冯道为匡国军节度使,让他出镇同州。后来,冯道又移镇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946年)契丹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攻入晋都汴梁。(947年)俘虏了出帝石重贵,后晋随之灭亡。契丹建国号大辽,年号大同。冯道见势前去朝见耶律德光,凭着他圆滑的处事态度,又当上了辽的太傅。

辽在中原的统治是昙花一现,只有仅仅四个月。辽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因中原地区的武装反抗,使辽朝动荡不安,不得不即撤兵北上。昔日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947年),是为后汉高祖。辽太宗耶律德光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马,返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人都被留在镇州。八月,汉军收复镇州。冯道与同僚四处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九月,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为了拉拢前朝遗老,乾佑元年(948年),刘知远封冯道为太师。后来,汉高祖病逝,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联兵反叛。朝廷屡次征讨,都未能平叛。八月,隐帝命大将郭威节度讨叛诸军。郭威临行前向冯道问策,冯道说:“李守贞自恃朝廷老将,深得士卒之心。您不要爱惜财物,多赏赐士卒,便能化解他所倚仗的优势。”郭威听从他的建议,果然使军心归附,终于平定叛乱。

就像五代十国常见模式一样,乾佑三年(950年),郭威在邺都起兵,攻入汴梁,汉隐帝遇害。郭威认为后汉群臣一定会拥戴自己即位,在见到冯道时,如往常一样向他下拜。冯道安然受礼,毫无拥戴之意。郭威方知还不到称帝的时机,便扬言欲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皇帝,并派冯道到徐州迎接刘赟。刘赟尚未到达汴京,郭威便在澶州军变中被士卒拥立为帝。 后汉太后册郭威为监国,并将刘赟废为湘阴公。广顺元年(951年),监国郭威继位,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周太祖对冯道非常敬重,每逢冯道觐见,从不直呼其名。 不久,河东节度使刘崇(刘赟之父)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攻打上党。周世宗欲御驾亲征,冯道极力进谏。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冯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冯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同年三月,周世宗亲征北汉,不让冯道随行,命他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丧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 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还没来得及袝祭太庙,冯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新五代史》称“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冯道死后出殡的规模浩大,纸钱烧成的灰烬,将路边的树叶都染成了灰色。冯道显然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是也非也,后人评价冰火两重天

冯道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历叙平生所得官爵,引以为荣。 元代诗人刘因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薛居正在《五代史》中对冯道评价:“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欧阳修是《五代史》的主编,他对冯道的评价是鄙夷的:“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矣。”同样,司马光在评价冯道的时候说:五代时期改朝换代,冯道的官做得越来越大,此人丝毫没有羞耻之心,斥其为“乃奸臣之尤”。王夫之骂冯道:“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而苏东坡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东坡说,冯道是个活佛。苏东坡解释说:冯道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环境下,做了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并且成功阻止了很多屠杀老百姓的事情。所以称之为活佛。苏东坡同时反驳欧阳修和司马光的观点说:虽然忠臣不侍二主,但是当时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作为一个文化人,难道就不要做事了吗?躲到深山老林中去吗?只有像活佛这样的人才会出来拯救老百姓,不怕别人骂,宁肯背着奸臣的名义。所以说他是活佛。王安石和苏东坡的观点相近,他说冯道是个大菩萨。菩萨和罗汉的区别在于:罗汉只管自己修行,自己解脱了就可以。但是菩萨不仅解脱自己,还要帮助别人解脱。王安石说冯道是个菩萨,这个评价也是相当高的。除了后人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之外,冯道的口碑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人们都说他好。他死的时候,皇帝给他封了王,给他上的谥号,可以说对他是非常看重的。可以说是官声也好,民声也好。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义正词严地对冯道进行了道德评判,他说:“妇之从夫,终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无贰,此人道之大伦也。”司马光开出的乱世生存妙方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盛世就出来做官,乱世就隐居起来,要么远遁于山林,要么就只当小干部,不要做大官。显然,这些批评家们据以评判冯道一生功过是非的证据并不是冯道出任首相和其他职务期间的政绩,而是他不该事二业乃至于十主。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这是中国儒家的所谓正统纲常,只要违反了它,不论是励精图治也好,委曲求全也罢,统统也就自动失去了让后人用政绩来评判的资格,一律被道德这根标杆挡在了门外。

心系苍生,无愧于心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冯道所处的五代时期,史家称“唐室既衰,五季迭兴,凡易八姓,纷乱天下五十余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下的君主就换了八个姓氏,加上地方政权和民族政权,其实远不止这个数。朝代更迭频繁的背后,是伴随着无休无止的战争,当权者可以尽情的挥洒着自己的权利和欲望,使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成了牺牲品。在那个虎狼环伺、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太多如冯道一样的士大夫循规蹈矩,固守着“不求兼济,但求独善”的礼法原则,选择屈就一隅、隐逸山野,用最温和的抗争方式,保持着人格的洁净与独立,断然明哲保身,却也无功于世。可冯道认为,既然自己具有兼善天下的条件,就不能只求独善其身。所以,他没有置身事外,毅然决然站了出来,救民水火,以自己智慧同当权者周旋,尽力去弥合战争带给万千百姓的心灵创伤,使广大生灵免遭涂炭。据说契丹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屠杀汉人,冯道的功劳亦是功不可没。

契丹灭后晋,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问道:“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我没有地盘,没有兵马,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个什么老头?”冯道答:“我是个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拯救天下苍生?冯道拍耶律德光的马屁说:“现在这世道就是佛祖在世也挽救不了。只有陛下您可以救老百姓,希望陛下对老百姓好一点。”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耶律德光正准备屠城。耶律德光听了冯道的话之后,就决定不再屠城。后人斥责冯道对契丹人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把读书人的气节都丢尽了,然而正是他这么做,才给了黎民百姓一线生机。不然,凭耶律德光视人命如蝼蚁,整座城很快就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无可否认,冯道转事多主,称臣契丹,于两宋和后世看来,确无气节可言。但他虽没有忠于君臣大义,却忠于了苍生黎民。心存善念,顺势而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假若活着不能有益于百姓,即使保持了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节操,又有什么益处?正像他在《长乐老叙》中自我总结说:“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正是因为冯道方方面面几乎无可挑剔,所以五代时期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所以当我们跳脱出传统的忠君思维定势来看待冯道时,就会发现后人的许多指责,不过是肆无忌惮地挥舞着手中的道德大棒而已,他们对于人性缺乏了解,对于冯道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缺乏同情。事实上,冯道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官,即便不能说是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完人,至少他是一个清醒的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了努力和贡献的人。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办事情既有原则也讲究技巧;他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他胆识过人,谋略超群。在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冯道的实用主义不得不说是一种最佳选择。

克己奉公,公正清廉。

冯道特别讲究节俭,他甚至在行军中和士兵同吃同住。没有床的话,抓一把稻草躺在上面就睡着了。他用自己的俸禄备办饮食,与仆役们同锅吃饭。冯道的俸禄虽然很高,但是却没有什么积蓄。因为他每当看见穷人,都会把钱散给穷人。甚至有时候在行军打仗过程中,老百姓因为战乱逃跑,冯道看见地没有人锄,就亲自下地帮别人锄地。有的将领将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退却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后再寻访她们的家人,然后贴钱把美女安然无恙地送了回去。

郭崇韬因军中伴食人员过多,要求裁减闲散者。唐庄宗大怒道:“我连为效命者设食的自由都没有吗?那还是让三军另择主帅,我返回太原好了。”他当即命冯道起草文书,宣示三军。冯道徐徐进言道:“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韬所言并不过分,顶多不听便是,何必大动肝火?如让敌军知道,认为我们君臣不和,对我们大为不利。”庄宗醒悟。不久,郭崇韬向庄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而人们也开始敬重冯道的胆量。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冯道趁机进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时,曾奉命前往中山,路过地势险要的井陉关,臣担心马匹失足,都会谨慎的抓住缰绳。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却被马匹颠倒在地。臣所说虽是小事,但也能说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为清闲丰收,便放纵享乐,应该兢兢业业,更加小心谨慎。”当唐明宗问道:“丰收之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就会改善呢?”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拿唐代诗人聂夷那首著名的《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让唐明宗不忘初心。唐明宗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冯道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劝说唐明宗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对待君主冯道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不去做让皇帝猜忌的事情。他深知如此乱世兵权为重,自己虽为重臣但绝不能插手军事,引起猜忌。晋高祖问冯道用兵打仗的事,冯道说:“臣本是读书人出身,为陛下在中书任职,恪守历代的成规,不敢有丝毫的过失。臣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也曾以战事问臣,臣也用这话回答。”晋高祖因此对他十分的欣赏。冯道这种谨慎理智的的政治品质是他能多年不倒的重要因素。

不温不火,风趣幽默

冯道身为大臣虽然身事多主,但这一小小的瑕疵难以掩盖他政治上的清廉和为官的智慧。冯道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从来不和别人结怨,对待下属他能待人宽容。皇帝有一段时间看他不顺眼,就派他到同州去镇守。有个叫胡饶的军吏,因为对冯道处理事情的结果不满意到衙门辱骂冯道。冯道身边的人多次给这人解释,可他丝毫不理会。冯道并不生气,反而把他叫进来一边喝酒一边解释。

后晋时期,有人牵驴入市。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冯道”二字。冯道得到亲信的禀报,毫不动怒,只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举子李导干谒冯道,冯道笑道:“老夫名字为道,已经多少年了,况且久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导,与我的名字同音,这合乎礼法吗?”李导辩解道:“相公是没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导,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冯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没有寸,做什么都没有寸(分寸)。”

冯道与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问冯道:“你新买的靴子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道:“九百。”和凝回头便训斥小吏道:“我的靴子为什么花了一千八?”为此责骂了好长时间。这时冯道又慢慢抬起右脚,道:“这只也是九百。”满堂无不大笑。

心存善念,不同流俗

由此可见,冯道辅佐君王确实不是因为贪图享乐。冯道也评价过自己,他说自己做人清清白白,无愧对于每一个人,对待父母孝顺,对待君主忠心,对待百姓也很忠诚。冯道担任宰相期间,一直是公正的形象,没有贪污受贿,并且通过考察提拔了很多寒门弟子。冯道说过这样一句话“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大概意思就是皇上丢失了社稷是皇上的事情,与我们臣子无关。臣子要做的就是侍奉好皇上,无论谁坐在皇帝的宝座上都要同样对待。这样看来冯道是一个有原则的臣子,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职责。

生逢乱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急于当官的人总会打击异己。可冯道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呢?冯道写过一首诗《偶作》,里面有句话“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冯道在这句诗里透露了自己的心得:只要心里面没有恶念,那么在狼虎横行的地方也会安然无恙。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所以,对于冯道这个人,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欧阳修写史,都不会回避一个问题,就是从个人层面挑不出毛病,因为冯道的道德层面比较高,个人品德比较好。从欧阳修、司马光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来看冯道,冯道是一个毫无廉耻的人;从关心百姓等角度来看冯道,救民于水火,不顾自己的名利,这就是苏东坡和王安石所说的活佛、活菩萨的境界。

冯道对于儒家、道家、佛家学问都很精通。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唐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得到明宗批准,于当年开始印行。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

顺应天道,积极入世

冯道两首代表诗作:

1、《天道 》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2、《偶作》冯道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