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步频能让你跑步不受伤?不懂这个,再怎么高也白搭

 昵称37263053 2018-10-09

我们简单提到过:「低步频,高步幅」的跑法对身体压力比较大,跑起来痛苦「高步频,低步幅」跑法则对对身体压力更小,跑起来更轻松,甚至有专门的数据统计显示,精英跑者的步频,大都在180以上。


既然高步频这么好,那么就应该盲目简单的去提升自己的步频吗?其实并不可取,步频显示的数据是最终的结果。


今天姿势跑法(PoseMethod)中国区总教练朱玲,带我们去学习如何正确理解步频。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百练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世间万物相连,关系多有层阶。主次本末有分,不可混淆。层阶越低之事物,受制于越多之上层因素,其可控性越弱,越无法直接追逐表现,亦可称为「结果」。


比如财富,比如名誉,比如考试成绩,又比如 PB,比如配速,比如比赛名次。逐利是生物本性,但人类可贵在于懂得思考,想要有好的「果」,就要下功夫在「因」,做好能操控之事,此为「尽人事」。


什么是可操控之事?比如,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又比如,采用的策略、方法、技术等,还比如,给予的信任、爱心、忍耐等。


当然,层阶关系皆为相对。若能梳理清楚你想要的「结果」——目标的影响因素,并智慧地投入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上面这番话看似与本文主题不太相关,但实际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步频这件事是结果,不应该成为你主动去控制的自变量,那样反而无法跑好。


现在,马拉松跑者都会使用 GPS 运动手表来辅助训练,对于步频、触地时间等数据已经耳熟能详。从数据的表面定义来看,步频指的是你一分钟内跑了多少步。


有一个现象是,许多业余跑者的步频大约在 160-180 之间,而精英跑者的步频都在180 以上。这差别体现了什么?步频跟速度相关?慢跑很难达到 180 的步频?如果想提高步频,该怎么做?


这些问题是很多跑者心中的困惑。步频是落下的结果。好的步频数据,是好的技术的结果。以好的技术去跑,自然就会获得好的步频数据。我先将结论告诉你,接下来会细细讲解,为何这么讲。



我们跑步为什么要不断交替双脚?为了不摔倒,为了向前,很简单的道理。有的人,将步频看做「脚踩到地面多少次」,或者说「落地多少次」,这确实没有错,但脚踩到地面上是为了什么?落地这件事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吗?


显然不是,如果没有重力,你根本不可能落地(landing)。所以,将脚落到地面上这件事,从技术角度来看,根本不需要去关注(除了在分析跑姿偏差时)。将步频理解为「踩地次数」,就会导向一个典型的跑姿偏差:主动跨步。


很多人的头脑里,存在这样一个公式:步频*步幅=速度。于是,为了跑得快,不仅拼命把脚往前迈,而且还主动往下踩,想快点「落地」(landing),这就大错特错了。这其中犯了三个典型的认知错误:


 01     错误理解了速度的来源



步频与步幅都是结果,是速度的结果。这是什么意思?速度快了,步频自然越快,步幅自然越大,你能控制你的速度,但你无法控制每一次跑出来的步频数据和步幅数据!


那速度又来自于哪里?落下(FALL)。注意,不是落地(land)。向前落下是速度的根本来源,落下的角度大小直接决定了你的速度快慢。落下角度越大,步幅越大,步频越快。


落地(landing)是为了落下(FALL)。落地之后,速度为零,落下让我们重新获得加速度。(所以,你在意的落地方式也好,触地时间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副产物,是技术好坏的表征而已。)


 02     错误理解了双腿的角色


▲ 好的技术(左一二)vs 不好的技术(右一)


腿只是身体(体重)的支撑,不是动力的来源。这是什么意思?步频的产生,虽然表面看是腿在活动,但实质上是服从于身体(体重)的移动——腿只是接住身体而已。


换句话说,步频加快,是身体(体重)移动速度加快之后的结果——腿必须迅速跟上,否则就会摔倒。


而不是反之,加快步频,速度才加快。如果是这样,那想问一下,步频是有上限的,是不是意味着你的速度也有上限?那我们还跑什么步呢!


 03     错误理解了数据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步频就等于动腿


步频数据是被动结果,不可以主动追求。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不是为了步频而跑,我们是为了向前跑,为了速度而跑!如果你在跑步时只关注步频,为何不在家原地跑?你一样可以跑出 200 以上的步频。


为了步频数据好看而改步频,是短见之举。你的跑步技术和运动表现,并不会因为你拼命加快倒腾腿而有进步。


我们不该为了改某一个数据指标而去训练,这是本末倒置。数据是用来参考的,用来检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训练状态。


技术为本,步频数据不好,反映出技术还需要提升,就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我是不是有跨步?还是没有保持上拉意图?又或是力量不足?这才是正确的行动方向。



我们学习和研究,不是为了发现新事物——毕竟放眼时间轴线,自然变化的速度是缓慢的,而是为了发现看问题的新角度。


与其把步频看做「落地次数」,不如把它看做是「上拉次数」。这才是对技术改进有助益的。


上拉,即将脚掌从地面拉起,转换支撑,进入下一次准备加速的关键跑姿。因此,步频的高低,体现了转换支撑的效率。


我们在跑步时,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落地支撑时,脚掌是身体的支撑点,以它为支点,身体向前转动,失去体重,获得加速度,从而产生速度,不断向前跑。


这就是跑步过程的力学本质原理。身体向前转动(落下)的角度越大,加速度越快,配速也越快,步频正是服务于这样一个周期过程。


加快步频,意味着迅速上拉,尽快进入下一次关键跑姿,就可以尽快进入落下(FALL),获得加速度,从而更快向前移动,这就是步频的技术意义所在。



没错,正如上文所说,上拉越快,步频越快,获得加速度的次数也越多。但是不是步频越快越好呢?


这里需要再厘清一个层级关系:上拉与步频,都是为了服务于向前落下的需要,是速度的结果。对于这一点,也不可以本末倒置。


我们的目标是向前跑,这就意味着速度——也就是落下(FALL),它才是最核心的,是我们时刻关心的目标。在落下与步频之间的关系中,落下位于上层,速度直接取决于落下角度。先有落下,后有上拉,然后才有步频。


我们是怎么跑起来的?静止站在原地,然后身体前倾,紧接着你会自然而迅速地将脚从地面拉起,向前跑。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腿只是用来接住身体,它不是速度的来源,它只是服务于速度的需要。


因此,不可以一味地为了步频或加速而刻意加快上拉,这样就偏离了跑步技术的核心,无法获得你想要的速度。


步频的快慢,取决于我们需要重复多少次「向前落下」——我们要跑多快。我们跑得越快,步频自然也会越快,而不是相反。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自然规律。


当你冲刺跑时,你的步频会达到 200 以上,这是速度使然。当你慢跑时,你会跑到200 步频吗?可以刻意做到,但没有必要。掌握好的技术,要学会顺应自然。


所以,还是需要回到技术本身,首先开发好落下的知觉——无为而为,有为的上拉是为了服务好无为的落下,这是时刻不变的原则。在此之后,我们再来学习上拉的技术要领。



 01     底线达标的前提:不关注步频


丹尼尔斯博士提出,步频达到 180 步/分钟,可以有效减少落地时的冲击。他在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每天在赛场观看不同跑者的跑姿,计算他们的步频,他发现在 50 多位男女跑者中,无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几乎都在 180 步/分钟以上,只有一位低于 180。


由此而知,180 步频的理论是来自对现象的观察,它是一个结果。对于精英选手而言,无论是快跑还是慢跑,他们的步频都能保持 180 以上。要注意,这不是刻意而为。当他们跑步时,压根不会去想「我现在步频是多少」。因为这是人类生物体的自然构造和力学原理所决定的。


精英跑者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大众跑者更好,他们更能够用好自己身体的自然结构——用到肌腱的弹性,去「毫不费力」地跑。


根据科学家研究,有效利用肌腱弹性,可以降低 20% 左右的耗氧量,同时还可以增加 50% 的经济性。我们不需要教肌肉去做什么,身体很聪明,在正确的姿势和框架内,它们自然会呈现出好的状态,给予应有的反馈。180 以上的步频节奏,亦是大自然喜欢的节奏,我们需要学会服从自然的指令,强拧的瓜不甜,强跑的步频不快。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而主动操控肌肉,硬去跑 180 步频。这也是很多业余跑者在训练中遇到的障碍,已经很拼命地在倒腾腿,步频依然上不了 180。


要知道,步频的标准,不只是 180 步/分钟以上,还有一个被我们忽视的条件:以最小的主观努力和最少的肌肉发力。否则,就背离了「效率」二字。不费力、不思考、不刻意地跑到 180 以上的步频,才是好的步频。


这也意味着,当你跑步时,你全神贯注在你的技术动作上,不想不管步频,而无论你跑多快多慢、多少距离,你跑完之后看数据,自己的步频在 180 以上,这就是正常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你的技术就没有偏差,这是两回事)


 02     不靠步频加速:步频并非越快越好


当我们加速时,可以选择加快步频。但步频的增加是有上限的——你一分钟能跑的步数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这也意味着,靠加快步频来加速,能进步的空间很有限。


此外,步频还与心率有关。上拉是我们主动而为,随着步频的升高,心率也会逐渐升高,这其中存在非线性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一味靠提升步频来加速,反而会丧失经济性。所以,你的步频达标即可,无需刻意追求更高,它并不是速度的来源,你还有另一种加速方式,加大落下角度。


人类落下角度的极限为 22.5 度,博尔特落下角度约为 21.4 度,我们日常慢跑大多在10 度左右,落下角度的增加会直接带来速度的提升。


但从技术难度层面看,保持更大的落下角度比提升步频更难,也会对身体带来更大的压力负荷。这是落下知觉训练的难度所在,但也是我们训练技术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在开发落下知觉时,假如你从 530 配速增加到 500 配速,再增加到 430 配速,在这过程中,你的步频变化非常小,都保持在 185 左右,你的心率变化也非常小,这意味着什么?


这说明你的落下技术非常好!这也正是我们训练的目标。你没有在靠步频加速,你充分利用了落下这个核心技术。这很难吗?并不是难,在去年和今年的上马 PB 训练营,很多同学都做到了。关键是当你跑步时,你专注于做什么。


去年上马训练营一位学员的训练数据


只有步频是不会让你跑起来的,步频是落下的辅助。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最核心的事情上。当你的落下技术足够好,你再提升步频才是锦上添花,否则单独训练步频是舍本逐末。


总结而言,技术为本,数据为末;落下为本,步频为末。不可本末倒置。分清本末主次,才能跑好,人生其他事亦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