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快乐老年435 2018-10-10

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拟建的政务中心,位于秦都咸阳上林苑内,距今西安市西郊约13公里。阿房宫从秦惠王时就开始修建,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扩建,征用刑徒70万人,工程规模之大,使用人力之多、劳民伤财之巨,均是史无前例。 阿房宫开工两年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骊山秦始皇陵告急,遂把修阿房宫的劳动力调到骊山,工程暂停7个月,不料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阿房宫的实际建设时间为2年7个月。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阿房宫有多大呢?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推算,总面积大概在80700平方米,上可坐万人。清代画家袁耀绘制过《阿房宫图》,建筑雄伟一天之建筑雄伟,气势非凡,令人称奇。相传,阿房宫有大小殿堂700多处,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有所不同,美女如云珍宝如山,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何等惊人!

就是这样一处无与伦比的雄伟建筑,竟然让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上讲和不成,遂挥兵西向,攻破咸阳后纵兵屠城,放火焚毁秦朝宫室,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在《史记.项羽本纪》亦称“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项羽真的放火烧了阿房宫吗?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权威记载,自然首推《史记》,但是《史记》只写了“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的字样,并没有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明确说项羽干这件事情的是唐代诗人杜牧。他在《阿房宫赋》中这样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诗人以极具气势的笔触描述了阿房宫的华丽和秦王朝暴政的同时,却笔锋一转,“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把焚毁阿房宫的责任推到项羽身上。杜牧的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也就形成了这样的定识:阿房官是让项羽一把大火给烧掉的。从杜牧的文来看,项羽确实火烧了阿房宫,但是否可以作为可信的史料,要另当别论。须知杜牧这是作赋,如同写诗,常用浪漫无羁的手法,而且这篇《阿房宫赋》也并非评价项羽。是在揭露秦始皇穷奢极欲的同时,用以影射唐敬宗李湛的荒淫著侈。不能因为小杜先生的这八个字,就让项羽承担火烧阿房宫的罪名。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如果以上说法显见苍白,最好看看考古的证据。为了弄清阿房宫的真实面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花费了5年时间对阿房宫遗迹进行了认真勘查,结果仅发现阿房宫的前殿基址。2002 年10月,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基址进行发掘。发现了秦代的城墙遗迹和倒塌的堆积物。在堆积物中有不少秦、汉瓦片,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现期待中的宫殿遗址,也找不到当时用的砖瓦、石料、瓦当和其他建筑构件的残片。如果说项羽火烧阿房宫,阿房宫应该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至少要有焦土、灰烬之类的遗迹,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时间已经过去两千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雨雪侵袭,是否已把大火的痕迹给抹去了?为了弄清这一猜想, 考古人员又查看了汉代长乐宫遗址。这座宫殿被大火烧过,留下的焚烧痕迹依然十分清晰。经过两处实物对比,可以看出阿房宫并未经过大火的焚烧,而且可以断定阿房宫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因为从阿房宫前殿遗址来看,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以秦代的生产力水平,在短短两三年内是不可能建成阿房宫的。所以前殿夯土台基上的南墙并未建成,台基南侧的路土也没有妥善处理,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完工。至于司马迁所记载的“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的巨大规模,只是工程图纸上的设计而已,可惜设计图纸并没有变为现实。

一首赋让项羽背上了千古奇冤,考古队还了楚霸王一个清白

那么,《史记》中记载的项羽“烧其宫室”又是怎么回事呢?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第1、第2、第3号宫殿建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宫殿遗址被大火焚烧的痕迹。由此推断,《史记》中项羽所焚烧的宫室应是秦都咸阳宫室,而不是渭河以南上林苑中的阿房宫。由于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的广泛传播,这件事情一经文人演义论断,其历史真相常常就会被艺术演义所置换,项羽也因而背上了“ 火烧阿房宫”的千古骂名,这实在是个天大的冤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