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三】《曹娥诔辞卷》的唐代朋友圈|辽博大展, 被你冷落的《曹娥诔辞卷》到底有多牛? 竹溪山房侯勇
侯勇的书法圈
2018-10-09 被你冷落的《曹娥诔辞卷》,到底有多牛? 《曹娥诔辞卷》的唐代朋友圈 文/侯勇 (续二) 第三章 《曹娥诔辞卷》唐人题记考释 一、题记 题记是指古人在各处名胜地题写的文字。如各地的摩崖石刻,亦可称摩崖题记。唐郑谷《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 “中峯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孙犁《秀露集-后记》: “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 二、《曹娥诔辞卷》唐人题记 《曹娥诔辞卷》画心中的唐人题记有七处之多。笔者按照年代排列如下,其中第七项不详。 (1)参军刘钧题此世之罕物。吏龙门县令王仲伦借观,大历二年(767)岁次己未二月辛未朔三日癸酉百姓唐尚客奉县令韩绍处分命题。 (2)有唐大历三年(768)秋九月望沙门怀素藏真题。 (3)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806)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缺/州刺 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809)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4)元和十年(815)十月二日观,冯审字退思 (5)开成四年(839)七月廿九日刺史杨汉公记 (6)会昌五年((845)三月廿八日翰林学士缺/琮,将仕郎李脱/同观。 (7)癸酉岁九月六又,句章令(不详) 三、《曹娥诔辞卷》唐人题记考释 《曹娥诔辞卷》唐人题记共有七处之多,分别题记在卷中空白处,其中有对《曹娥诔辞》的评价,亦有韩愈、冯审、杨汉公、韦琮等的题记。极大的丰富了《曹娥诔辞卷》在唐代的雅集鉴赏活动,亦是研究唐代书法题记找到了突破口。对于从押署、题记、题跋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1、参军刘钧评价《曹娥诔辞》为世之罕物。 释文: 参军刘钧题此世之罕物。吏龙门县令王仲伦借观,大历二年(767)岁次己未二月辛未朔三日癸酉,百姓唐尚客奉县令韩绍处分命题。 大历二年(767)参军刘钧、龙门县令王仲伦题记在倒数第三行,升平二年(358年)八月十王日款后。《曹娥诔辞卷》中唐代最早的题记为大历二年年,在这个题记中,首次提到对《曹娥诔辞卷》的评价,称之为“世之罕物“。其中有龙门县令王仲伦借观,并在大历二年(767)岁次己未二月辛未朔三日,由百姓唐尚客奉县令之命题之。 这里的题记提到是受县令之命题写,此则题记记录了刘钧的评价和龙门县令曾经借来鉴赏的事实。奉县令之命写的唐尚客应该就是书佐。这与后文的韩愈题记相类,此处不表。另,查,767年为唐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年号,干支纪年为丁未羊年。而此处为己未,是否为误,不得而知。 查龙门县原名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初属高凉郡,后为龙门郡治。隋开皇初郡废,改属蒲州,大业初属河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属泰州,二年为泰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改属绛州,为绛州汾阳府。大顺二年(891)属河中府,仍改为龙门县。如果此帖大历二年曾被龙门县令借走山西,则怀素大历二年题记的题记就靠不住了,因此,笔者将下文怀素的题记释为”大历三年“。设想龙门县令王仲伦借观后《曹娥诔辞》这件作品又到了南方。怀素大历三年的题记以及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永州刺史冯叙、刑部员外郎孟简、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仝鉴赏《曹娥诔辞卷》的事实便成立了。 2、怀素题记的时间或为大历三年九月。 《 曹娥诔辞》卷怀素题记 释文:有唐大历三年秋九月望,沙门怀素藏真题 《曹娥诔辞卷》怀素题记在倒数第四行”雍题文云“下方空白处,《三希堂法帖》第二册将其平移至”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之后。这与其它刻本有所不同,但内容大体无异。今见《中国书法全集》载《曹娥碑跋》墨迹(下图),释文有异:《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素》卷释为:“有唐大历二年秋九月望,沙门怀素藏真题”。(《石渠宝笈》释为“大历三年(768)秋九月三日,沙门怀素藏真题”。此本和《曹娥诔辞卷》的区别为,《曹娥诔辞卷》为一行书写,《中国书法全集》《曹娥碑跋》为两行书写,疑为排版编辑时将一列裁为二列。 《中国书法全集》载《曹娥碑跋》 据《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素》卷载大历二年至大历四年,怀素的作品有《高坐帖》大历二年至四年(767-769),《苦笋帖》大历六年至七年(771-772),《藏真帖》大历七年)(772),《律公帖》大历十二年至贞元六年(779-790),《自叙帖》大历十二年(777)。 《高坐帖》大历二年至四年(767-769) 《苦笋帖》大历六年至七年(771-772) 《藏真帖》大历七年)(772) 《律公帖》大历十二年至贞元六年(779-790) 《自叙帖》大历十二年(777) 《中国书法全集-孙过庭张旭怀素》卷载: 大历二年 丁未,四月,徐浩以御史大夫衔,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十月,杜甫作《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时代宗与宰相无载、王缙、杜鸿渐皆好佛,京畿良田多归僧寺。镇西恢复原名安西。下半年初,怀素自衡州南下,赴广州谒徐浩。九月,怀素观《曹娥诔》并题跋。苏涣、戴书伦、卢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李阳冰书《三坟记》。 大历三年 戊申 代宗召李泌入京,欲用为相,泌不允。幽州将领朱希彩、朱泚、朱滔等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任留后,朝廷被迫同意,旋任为节度使。十月,徐浩解岭南任。怀素自广州北迁,客潭州(今湖南长沙),见知于刺史张谓,谓为赋诗。颜真卿书《书马伏波语》。李昂撰《李邕墓志》。 大历四年,二月,张谓自潭州入朝,任左庶子。春夏间,王邕解永州任。增兆地锐为上等田每亩一斗,下等六升,荒地二升。以资力定等第,分九等,上上记每年四千文、下下户五百文。春,用张谓引荐,怀素北上长安。路经越州(今湖北孝感)时,遇马云奇,马云奇为作《怀素草书上人歌》。怀素《高坐帖》或书于是年。 中国诗词网《怀素生平》载: 唐大历二年(767年),怀素南下到广州向徐浩学笔法。时徐浩去广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没有达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张谓奉诏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怀素随同张谓一同进京。有幸见到王羲之、王献之作品,也鉴赏到《曹娥碑》。 在长安,怀素前后大约滞留了5年的时间。 唐大历三年(768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 国,谒见当代名公”,在衡阳与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游山水。当时,恰逢贬来潭州(长沙)任刺史的张谓回朝复职,怀素便与之同伴入秦。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并引以为师。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离别之时,邬彤又将作字之法,一个“悟”字教给怀素。 大历二年怀素南下广州没有见到徐浩,折返衡阳、长沙遇到张谓,此间,徐渭经永州至衡阳,与王邕等共游山水,恰逢张谓复朝复职,大历四得二月张谓任太子左庶子,可见,怀素亦是大历四年春抵达长安。既然大历四年才到长安,那《曹娥诔辞卷》就不会是在长安所见了。比对《石渠宝笈》与《中国书法全集》所载释文,以及朱才兴《怀素《论书帖》鉴赏》与根据《曹娥诔辞》所载元和元年和元和四年题记,可以推定,此则怀素题记应为大历三年所题,怀素南下广州没有见到徐浩,往潭州(今长沙)途中,在永州所题。 3、元和元年、次日,元和四年题记 释文: 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元年三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永州刺 史冯叙、刑部员外郎孟简次日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809)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元和(806 - 820)是唐宪宗李纯(778―820)的年号。唐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永贞元年(805)8月宪宗即位,11月,柳宗元被贬永州,元和元年(806)初左右抵达柳州,柳宗直受到柳宗元被贬的牵累而进士没有及第,追随其堂兄柳宗元一同前往。 清《石渠宝笈》卷四(贮养心殿)著录云: 晋王羲之书曹娥碑一卷上等/天一载:中幅上方记语云: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州刺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摘录此段释文如下: 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州刺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1)卢弘礼、柳宗直、冯叙、孟简雅集鉴赏《曹娥诔辞》的年份:元和“元”年,以及“次”日的考证 《金石萃编》卷一〇五收《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云:“ 永州刺史冯叙、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永州员外司户军柴察、进士卢弘礼、进士柳宗直。元和元年三月八日直题。” 笔者有幸经永州书协主席唐朝晖先生引荐,从位于永州的湖南科技学院张京华教授处获得《柳宗直等华严岩题记》拓片图片。据张京华教授称,《唐柳宗直题记》原刻在华严岩,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旧拓系清代金石学兴起时据拓,旧拓幸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他还提到,此拓片前面有四行已糢糊不清,但隐约可以见孟简字样。 柳宗直华严岩题记 王元军在《<曹娥碑>题记中有关孟简的几个问题》和《<曹娥碑>墨迹唐人柳宗直题记小考》两篇文章中分别考证了元和元年三年十四日及次日(三月十五日)卢弘礼、柳宗直、冯叙、孟简观看《曹娥诔辞》的记录,他认为,卢弘礼是柳宗元的母兄之子,元和二年卢弘礼离开永州,为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办理丧事;冯叙在元和元年(806)年接任永州刺史,元和三年808年崔敏接冯叙为永州刺史。王元军还提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十五有孟简《独秀山题名》云: “ 刑部员外郎孟简, 元和元年二月三日。 无独有偶,笔者在桂林府通判汪森编《钦定四库全书-粤西丛载卷二》之《题名见桂胜》中有《临桂县读书岩题名》云: 唐刑部员外郎孟简。元和元年三月三日游。 还原元和元年(806)三月的华严岩游记的场景,刑部员外郎孟简在元和元年初在桂林独秀山,临桂坊书岩等地游玩,并有题记二则。 二月三日在独秀山题名,三月三日在临桂县(现桂林市临桂区)读书岩题名,从桂林前往 永州看望刚刚被贬永州的好友柳宗元。三月八日,孟简与永州刺史冯叙、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永州员外司户军柴察、进士卢弘礼、进士柳宗直同游永州华严岩,并留下题记。 《金石萃编》卷一〇五收《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云:“永州刺史冯叙、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永州员外司户军柴察、进士卢弘礼、进士柳宗直。元和元年三月八日直题。”这与《柳宗直华严岩题记》拓片相合。惜王昶所编《金石萃编》时所见题记,题记现状与拓片一样,前四行模糊所至,可以想见,这个题记中除了把最生要的客人孟简给漏掉了。 有了这次华严岩的游玩,《曹娥诔辞》卷的题记”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缺/年缺/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州刺史冯缺/、刑部员外郎孟简次、缺/同来看书。” 就可以完整的释出来了。 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元年三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末。州刺史冯叙、刑部员外郎孟简次日同来看书。” (2)国子博士韩愈题记 孟简来永州看望柳宗元,一同游玩,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鉴定了《曹娥诔辞卷》,第二天,冯叙、孟简又来一起鉴定。在这两天的雅玩鉴定中,柳宗直有题。我们接着往下看: 释文: 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这段题记的后面还有一段署名为”退之“题的题记。我们都知道,这退之即是韩愈了。 《欧阳修集》卷一四一集古录跋尾卷八载【唐韩退之题名〈元和四年〉】: 右韩退之题名二,皆在洛阳。其一在嵩山天封宫石柱上刻之,〔记龙潭遇雷事。〕天圣中,余为西京留守推官,与梅圣俞游嵩山,入天封宫,裴回柱下而去。遂登山顶,至武后封禅处,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毋妄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因念退之记遇雷,意其有所试也。其一在福先寺塔下,当时所见墨迹,不知其后何人摹刻于石也。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二日书。 这是欧阳修在治平元年(1064)记载的韩愈在元和四年的两块石刻题记,一块是《记龙潭遇雷事》,一块是福先寺塔下,欧阳修可能见过墨迹后又见刻石。 《昌黎先生集》亦载有《嵩山天封官题名》: 元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与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仝,自洛中至少室,谒李征君渤。樊次玉泉寺,疾作归。明日,遂与李、卢、道土韦濛、僧荣并少室而东,抵众寺,上太室中峰,宿封禅坛下石室。遂自龙泉寺钓龙潭水。遇雷。明日,观启母石。入此观,与道土赵玄遇,乃归。闰月三日,国子博士韩愈题。
《谒少室李渤题名》亦载: 愈同樊宗师、卢仝谒少室李拾遗。
清《石渠宝笈》卷四(贮养心殿)著录中有进韩愈的题识,亦即《曹娥诔辞》中的题跋: 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元和四年,韩愈与樊宗师、卢仝于一同出游,三月二十六日游嵩山并在次月,也就是元和四年闰三年闰三月三日,韩愈题《嵩山天封官题名》,五月二十日,韩愈、赵玄遇、樊宗师、卢仝在来到永州,一起雅鉴了《曹娥诔辞卷》,《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一有韩愈在元和元(806)年写给孟简的诗《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孟简, 字几道) ,是否为孟简在鉴赏了《曹娥诔辞卷》后,孟简和韩愈有过联系,或许提到过这件作品,也未为可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韩愈人、孟简、柳宗元都是好友。翰愈和柳宗元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上述题记的内容,应无置疑。 (3)题记由谁书写存疑 我们再来看看这段题记的风格,前后统一,天籁自然,神姿飞动,结构谨严,全然出自同一人之手。而此段题跋中前段提到“宗直留题于卷”,中段“次日“后段提到“退之”题,所以,此次题记,应该是分三次题记应无置疑。 宗直题《华严岩题记》与《曹娥诔辞》对比 关于柳宗直的书法。王元军在《<曹娥碑>墨迹唐人柳宗直题记小考》,认为此则《曹娥碑》题记是柳宗直所记,他还引用柳宗元的《祭弟宗直文》云:“汝墨法绝代,知音尚稀”。意思是说柳宗直的善书,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向世人展示。王元军也认为,柳宗元纪念其弟,属于溢美之辞。 笔者从书法风格和题记行文的常识两个方面来说,不认同王元军关于此题记为柳宗直所题。理由有两点: 一是柳宗直题《华严岩题记》拓本显示,柳宗直的书法风格与题记风格迥异。柳宗直的书法是追循其”柳氏家法”的柳公权楷书一脉相承。柳宗直题《华严岩题记》与《曹娥诔辞卷》的题记相差仅仅六七天的时间,因此风格差距显然不会这么大。 柳宗元《龙城石刻》, 现存柳州市柳侯祠,原刻已佚,现存为民国重刻,行书,唐元和十二年(817)刻。 关于柳宗元的书法,刘禹锡《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云:“箧盈草隶,架满文篇, 钟索继美, 班扬差肩。”可见柳宗元除了擅长草隶外,还擅长行楷。宋人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说:“柳子厚书法,湖湘间多有其碑刻。”“惟南岳弥陀和尚碑最善,大抵规模虞永兴矣。” 从书法风格与书写的角度,个人认为这是同一次书写的痕迹。也就是,这个题记应该是在元和四年或者以后的时间里一次性书写而成。这种情况在曹娥碑正文后边的“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冡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叵。”蔡邕这段文字如出一辙,系后人抄录。或者就是为韩愈补记。 进士卢𢎞礼、同进士栁宗直来古缺/元和元年三月十四日宗直留题于卷,永州刺史冯叙、刑部员外郎孟简次日同来看书。国子博士韩愈、赵元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二是此段题记的行文方式不足以证明是柳宗直的写,而是第三者的记述语记。笔者多次阅读这段文字,认为,如果说”三月十四日这柳宗直题,没有问题,次日同来看书又如何说?这显然是第三人称的叙述。即有可能是柳宗直看完后就记下这件事,次日,冯叙、孟简再来看书,藏家把这件事记下来,当然要请像韩愈这样的大文豪来题。如此,这则题记的文字才能说得通。 综上,从题记内容,书法风格方面来说,可以排出此则题记由柳宗直书写的可能,是否为韩愈书写,可以成为一种设想的可能。 试想,《曹娥诔辞》这样重要的作品,不可能由“汝墨法绝代,知音尚稀”的柳宗直抄录,而让与柳宗元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书写,再者,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文能起“八大之衰”,开一代诗风,在书艺上,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下也列韩愈书法入“能品”,称:“退之虽不学书,而天骨劲健,自有高处,非众人所可及。”又有有《华岳题名》、《篙山天封官石柱题名》、《洛阳福先寺塔题名》,《莺飞鱼跃碑》,虽已不传,但其《送高闲上人序》、《石鼓歌》对韩愈思想内含、性格特点与书法风格的体现,亦透露出其庄重遒劲中的潇洒风神,我们从《曹娥诔辞》中亦可看出从当时书艺的承传关系和盛中唐书坛风气看出,学书于张旭、颜真卿的楷书,其骨架气韵皆有相通之处。就韩愈的书法本身而论,学张法颜, 却不逮张、颜;骨力风韵皆不及张、颜端重潇洒,天籁自然,神姿飞动结构谨严,与中唐书家能书者无疑,而此墨迹是否这韩愈所题, 也有可能。 启功《韩退之遗墨记》云: “按世行公书狂草大字, 率出展转翻摹,点划纠结,无复笔意可寻。真伪乃更难定。惟世传星凤楼与宋刻群玉堂二贴所收题名,最湛征信。星凤刻本三行, 其后有缺失,盖所据之本有残佚。群玉堂刻本无名小人楷曹娥碑卷,眉端有韩公小字题名,自左而右。当时墨迹有所剥蚀,故字有缺笔,然文词固可读也。曹娥碑别有绢本一卷.绢丝残损更甚,文与此同,亦摹于后。” 启功先生的这段《韩退之遗墨记》中提到韩愈在《曹娥诔辞卷》中的文词固可读也,也从侧面应证了韩愈题记的真实性。 4、元和十年(815)十月三日冯审题记 释文:元和十年十月三日观,冯审字,退思。 据《冯审墓志》可知,冯审大历五年(770)生,大中十年(856)六月二十七日逝世于西京(今西安),享年八十六岁。元和十年(815),冯审41岁。 贞观八年的大考。李绛、李观、崔群、韩愈、王涯、欧阳詹及冯家四兄弟冯宿、冯场定、冯审、冯宽等二十三人擢进士及第,且诸人是被舆论公认的贤才,朝野欢欣,该年金榜为“龙虎榜”可谓是人才辈出。 冯审,冯宿从弟,东阳人。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累辟使府。入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兵部郎中。开成三年(838),迁谏议大夫。四年九月,出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入为国子祭酒。国子监有《孔子碑》,睿宗篆额,加“大周”两字,盖武后时篆也。审请琢去伪号,复“大唐”字,从之。咸通中,卒于秘书监。 冯审墓志 冯宿(767-836)字拱之,(一作珙之)婺州东阳人。贞元中,与弟定并登进士第。初为徐州张建封掌书记。长庆时,由比部郎中进知制诰。历工、刑二部侍郎,累封长乐县公,擢东川节度使。疾革时,适将断一重刑之案,家人请宥之。宿道:"命修短,天也。吾不敢挠法以求佑"!卒,命薄葬,悉以平生书纳墓中。谥曰懿。宿著有文集四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冯宿碑 (2)贞元八年“龙虎榜” 作为唐代进士试名选,德宗贞元八年(792)“龙虎榜”汇聚了韩愈、李观、欧阳詹、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陈羽、张季友、许季同、侯继、裴光辅、齐孝若等众多杰出士人,对此后中唐政治、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多元影响。 (3)冯审与孟郊同年进士及第 《登科记考》卷十四载: 冯审,《旧书·冯宿传》:宿从弟审,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 《全唐文》与两《唐书》的冯宿传中,皆有载冯审科举进士及第,《新唐书·冯宿传》载: “宿贞元中与弟定、从弟审、宽并擢进士第”。 记载了贞元年中,冯宿与弟冯定、堂弟冯审、冯宽,四人考取进士。 《新书》:审字退思。同年与孟郊等人登科及第。 (4)、韩愈、冯宿、冯审、孟郊 根据以上结论,冯审和孟郊于贞元十二年(七九六)考取进士,冯审时年二十五岁。韩愈和冯宿德宗贞元八年(792)亦为同年进士及第。 冯审于元和年间任观察推官试秘省校书郎,在《孝女曹娥诔词》中有冯审题曰:"元和十年十月十二日观。冯审字退思。"墨迹所记其“字退思”正与冯审墓志相符,故此为冯审所题。 5、开成四年刺史杨汉公题记 释文:开成四年(839)七月廿九日刺史杨汉公记 杨汉公,字用义,唐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境)人。杨虞卿胞弟。始任兴元府(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李绛手下幕府,李绛因罪死,未受株连,升任户部郎中、史馆撰修,后改任司封郎中。大和九年(835)受杨虞卿案的株连,降为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刺史。后历任湖(今浙江省吴兴县境)、亳(今安徽省亳县境)、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三州刺史,旋升浙江观察使,转任户部侍郎,又任荆南节度使,回朝任工部尚书。被人弹劾他在任荆南节度使期间有贪赃行为,被降为秘书监。不久又转任国子祭酒。 《 长兴茶文化碑刻集》杨汉公等题名 米芾《书史》云: 唐湖州刺史杨汉公书有钟法。 关于湖州刺史杨汉公在开成四年的文化活动,笔者找到三处,分别是 开成四年《 长兴茶文化碑刻集》载顾渚山杨汉公等题名;将颜真卿的《干禄字书》亦重新摹刻;在《曹娥诔辞卷》中的题记:开成四年(839)七月廿九日刺史杨汉公记。 6、会昌五年(845 )题记 释文:会昌五年(845三月廿八日翰林学士缺/琮,将仕郎李脱/同观。 ) 《曹娥诔辞》卷首第二行“冯审,字退思“下方,和第三行”楷书“孝女曹娥碑”下方,有会昌五年三月廿八日翰林学士缺/琮,将仕郎李脱/同观。字样题记。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在位会昌五年(845年)期间,这一年的大事就是会昌毁佛。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 乔篑成在卷后跋《曹娥诔辞》中提到韦琮题记,以此推断,此题记应为韦琮与李姓将士郎一起观书所记。 韦琮,唐京兆杜陵人,字礼玉。韦乾度子。进士及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太常博士。武宗会昌二年,自起居舍人、史馆修撰充翰林学士,历司勋、兵部二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宣宗大中元年,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次年,罢为太子宾客分司,卒。 四、小结 纵览《曹娥诔辞》画心中的唐人题记,从大历二年(767)至会昌五年(845)的78年年间,参军刘钧题此世之罕物,高度评价《曹娥诔辞》开始,《曹娥诔辞》的唐代之旅就开始了,大历二年(767)借到龙门县,大历三年(768)回到南方怀素过眼;经过47年之后,元和元年(815)卢𢎞礼、栁宗直、冯叙、孟简过眼;元和四年(809)韩愈、赵元遇、樊宗师、卢仝过眼。元和十年(815)冯审过眼,开成四年(839)杨汉公、会昌五年(845)韦琮。 卢𢎞礼、栁宗直、冯叙、孟简过眼;韩愈、赵元遇、樊宗师、卢仝、冯审他们以同年进士或文采交谊的一个共同的朋友圈,形成了《曹娥诔辞》在唐代雅集鉴赏的高潮。 相关链接: 【连载二】怀充、僧权、满骞共同押署的现存唯一墨迹!|辽博大展,被你冷落的《曹娥诔辞卷》到底有多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