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越匠艺展现优秀苏作红木文化

 苏迷 2018-10-10

  9月15日,“千秋文脉传盛世”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苏作红木的文人情怀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一把苏作红木椅子的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苏作红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折射苏作红木文化的巨大价值。9月15日,千秋文“脉传盛世”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苏作红木文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展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苏州市文联共同主办,苏州市中外名人研究会、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基地承办。

  是日上午,在隆重的揭幕仪式后,来自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国家外文局、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师生共300多人观看了展览。在“街陌厅”中,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让大家看到了苏州府的繁华。“蝶几厅”中展示了明代杜堇《十八学士图屏》中的苏作家具;其中“蝶几”,又名“七巧桌”,由明代苏州常熟人戈汕发明,它的出现对组合家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蝶几厅”中展出的七巧桌,于“去年首届中国戈汕红木文化研讨会举办前,由常熟市东方红木家俱艺术馆根据史料将其还原制作。榫卯“厅”则呈现了南官帽椅以及拆解图及题字背板拓片,“匠艺”厅通过家具模型和人物精雕,让人感受到“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的工匠精神;“美哲厅”中重点展出了玫瑰椅这一中国明代扶手椅中的常见形式;运达“厅”则以地理模型、大量图片和史料,阐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苏作红木文化是繁荣社会、通达水运、卓越匠艺、文化积淀和文化交汇的必然产物。北京大学一名张姓学生说,整个展览实物、图片与解说相结合,从社会背景、材料选择、交通运输、人文情怀、技术革新、哲学思辨、现代传承等角度阐述苏作红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还能亲手抚摸认识名贵的红木原材料,还有七巧桌的拼拆互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生动,十分耐人寻味。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兴致勃勃地浏览了每一个展厅。在榫卯厅,有一把“周公瑕坐”南官帽椅,倚板镌“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他仔细抚摸,十分赞赏:能工“巧匠出苏州”真是名不虚传。从这件家具的早期出典还可以看出,由于文人的高度参与,使得苏作家具或明式家具具备了特有的文人情怀,并赋予了灵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邱运华表示,苏作明式家具是文人参与最多,也最能体现文人情怀的家具流派,其以独特韵味和文人情结从各种家具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高雅文气的一种家具形式。此次展览推广苏作红木文化,提振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充分展现苏作技艺,弘扬苏作工匠精神,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明式家具(苏作)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基地”2017年落户江苏常熟东方红木。

  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具制作技艺苏作红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副主任姚向东介绍,2015年3月起,苏州市家具协会组织全市30家红木家具龙头制造企业,与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共同起草制定《苏作红木家具团体标准》。这一标准的发布,更大意义在于可以推动苏作红木非遗技艺得到有效复制,让质量和品位一直名列前茅的苏作红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苏州中外名人研究会会长冯朝雄认为,每一种文化的产生、积淀、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于历史的狭缝中,挖掘中国苏作红木文化的历史根源,以期继续发扬中国苏作红木文化中优秀的品质,并让苏作红木文化走进、融入国内外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今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