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霸屏央视国际,一所乡村中学的课堂变形记

 heitudi 2018-10-10

龙云君校长在采访时说道,“这是中国西部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100多名学生。现在我们的学生人数差不多有700多名,其中一半来自附近多其他城市。从20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课程改革,过程中有些方法有用,有些方法也不管用,也面临各种困难和很大的压力。我们所想的就是在学校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和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梦想是建立一所没有任何边界的未来学校。”

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校长 龙云君

连续三天,中国国际电视台 CGTN (中央电视台 新国际传播机构)播出“2016互+最美公益课程”美丽乡村小学艺术课堂、“2016互+最美乡村学校”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2016互+最具创意学校”江苏常州北郊小学的学校故事。


2017年2月2日上午,CGTN以《One rural school's experimental approach》为题,报道了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讲述他们如何进行多年课程改革并取得优异成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当年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一样,同样是乡村中学,同样面临发展困境,同样因为课改,同样有一位“勇敢”的校长和一群勇于尝试的师生们。又一个演绎乡村教育传奇的学校诞生了。凉水井中学作为四川宜宾一所普通学校,正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学校的风貌。


凉水井中学龙云君校长、泉源高中创始人张良老师,从凉水井中学的真实案例出发,揭秘乡村中学的课堂变形记。


重塑学习空间
泉源高中创始人、爱卡的米创始人 张良


信息漏斗


真正的学生学习空间的扩展,在我看来是他的信息空间的扩展。这个信息空间的现状和下一步如何变化?我用一个词来表达:信息漏斗。


空间以信息为核心

学习空间如何理解?直观上的感受就是日常学生所在的教室和校园,尤其是教室,学生们几乎80%的时间都待在这么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但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空间的扩展,在我看来是他的信息空间的扩展。因为即使在一个传统的教室空间里,把人聚在一起形成行政班级,目前核心也是信息的交流。所以把学习空间换一种角度,从信息空间来看,就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想法。

这个信息空间的现状和下一步如何变化?我用一个词来表达:信息漏斗。

出现漏洞的漏斗


橙线就像是教室/学校的围墙,表示传统教学的信息获取方式。学生在教室/学校空间里可以得到的信息,取决于老师。从庞大的信息云经过老师层层把关传递给学生、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信息,其实是非常少的。过去我们可以靠教室、学校的围墙把学生“固定”住,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取决于老师向他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但今天,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在所谓的橙色围墙之外,蓝线在逐步打开新的空间。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甚至是偏远山村学生都有某种电子终端,这意味着过去以教室/校园为墙壁的封闭物理空间在逐步打破。在橙色围墙之外,开始有更多的渠道,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绕过老师的三个筛选环节,直接被学生接受。而他接收了什么、消化了多少,当老师的视野不能从传统的橙线之内延伸到橙线之外,就会丢失这部分的阵地。


很多老师非常担心,把平板教学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之后,要如何管理?如何防止失控?学生用这个设备去聊天怎么办?去玩游戏怎么办?去做非学习的事情怎么办?


也有人抱着很浪漫的想法,觉得开放就行。但是非常明显,无论老师有没有对学生进行这部分的管理,在事实上学生已经与其发生接触的背景下面,放任是不行的。放任的结果就是,缺少了老师环节的介入,极可能会进入失控状态。


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取得平衡?在传统的教室空间,老师对信息有着比较大的筛选和把关的权限,但是在传统教室之外的世界,老师是比较陌生的,既不知道怎么管理,也不知道怎样与传统的课内教学结合。


老师们知道现在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原住民。我们在很多学校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引入了很多管控的系统,但是有些学生很聪明,一下子就把管控的密码破译掉了。这反映出了什么?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筛选,传统的漏斗中间出现了很多破洞,已经超出了老师的管控能力。


课改新痛点


新痛点:老师备授课的时间与能力要求越来越大。更具体的表达为:资源很多,教学场景越来越多元化,但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很难在互联网上找到直接相匹配的模块化资源包及课程产品。当老师们制作课件、打开搜索框、不知道怎样找到高质量资料的时候,尤其是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的时候,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痛点。





目前,教学场景越来越多元化。哪怕是传统讲授制下的课堂,也有很多种场景。还有如今越来越广泛的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STEAM课程等。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形态都有很大的不一样。如习题需求,在翻转课堂和讲授制课堂中,习题的作用、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知识点下面去挑选习题,习题的出发点,甚至是习题基本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


要根据这些微妙的差异组织不同的结构化的教学资源,这是一个海量的工作。因为每个老师的真正身份是教学实施者,而不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流程的设计者。


在新的信息漏斗中,老师作为核心的信息筛选者、把关人,面对一个更广阔的互联网世界,自身又没有充分建立新的筛选机制,漏给学生的信息就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小。



学习空间稀缺的是真问题


如果你能真正梳理清楚教学痛点,并将之分解为小颗粒度的可以准确描述的问题,我就能很快找出相应的资源给你匹配。


2015年11月,爱卡的米和凉水井中学正式开始合作的时候,我和凉水井一批骨干老师一起前后花费将近20个小时进行头脑风暴,进行痛点梳理,即梳理教学中真正面临的问题。老师在教学的一线到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对资源有什么样的需求?如果说过去教室里的信息传递主要是老师的一张嘴,老师的信息来源、传递也是来自一些有限的教辅或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那新的未来学校的形态会是什么样子?


当时我们提出:“这个时代资源已经过剩,真正稀缺的是问题。”就有老师认为:“我们作为一个乡村学校,怎么会资源过剩呢?”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真正梳理清楚教学痛点,并将之分解为小颗粒度的可以准确描述的问题,我就能很快找出相应的资源给你匹配。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背景下,爱卡的米和凉水井中学打造了“爱米课堂教学云系统”,形成一套新的信息筛选机制,运用到凉水井中学日常教学使用中。信息通过传统的信息漏斗筛选会大大缩少,但在庞大的互联网世界,没有筛选而直接传递给学生,也是不可行的,它也会带来同样多的弊端。而云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扮演着图中一个“门框”的角色,左边是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世界,右边是越来越多元化的课堂,中间是资源库、老师备课、学生入课三个环节。


从早期的老师层层筛选然后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漏斗变成信息门框,以资源库的形态对所有互联网资源进行一个模块化的处理,再通过老师、学生层层地接入进来,将传统封闭课堂转变为在线的、跟互联网世界保持连接,同时也有适当的筛选把关机制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这个平台,我们用“资源+功能,老师+学生”来概括其特点。


从“互联网+”,到“课堂-”


“互联网+”让学校真正成了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学习的起点也发生了变化。丰富的资源库和直播等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隐形翅膀”,叩开自主学习之门。


空间重塑催生教育演变

我们希望,未来学校在信息筛选和获取方面可以建立新的机制。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个人扮演了所有的角色,他在教室里既需要独立地筛选、编辑,还需要自己去分类组织各种来源的信息。但是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把所有远在天边的人都轻松联接到一起进行分工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多种教学场景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一个个不一样的模块化资源包。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再单纯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爱卡的米和凉水井中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工模式。


从场景到呈现,我们把这个过程看做从仓库到超市的资源精加工过程。我们知道,在工厂仓库里面产品是按原料形态和加工工艺的分类存放。但是进入超市之后,开始把它按照使用用途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我们期望爱米教学云系统也起到相同的功能。





在这些丰富的资源库和直播等信息化教学功能支持下,新的教学流程就更有可能被重构。在同样的教室和校园里,信息空间的变化就能催生不一样的教育。这样一种更加关注个体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活泼的教育正在凉水井中学发生,并正从凉水井中学扩展到更多学校。

张良老师和凉水井中学的学生们


课堂变形记
教育演变

1课堂活了


把教室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教练

“很多教师第一次进入凉水井的课堂后都很惊艳,学生自主合作有模有样,小老师在课堂上从容有度,教学内容也很有自己想法。分享一下在整个课堂改革背后,我们前后经历了近十年,整个团队为了课堂上一个环节的精彩,可以连续一年不断上课、教研,不断地推倒重来,把自己上的课录成视频,和学生组长、小老师一帧一帧看,纠正一个个微小的错误,最终打造出凉水井中学特色的课堂、课程。”这是凉水井中学教学副校长吴舸的介绍。

走进凉水井中学的课堂,很多人第一感觉是似曾相识,觉得这不就是“杜郎口”模式吗?改革初期,各种模仿、参考都是有意义的开始,可是,全国这么多人去了杜郎口,还没有第二个完全相同的杜郎口出来。我们不要拒绝模仿,但也不能止步于模仿。更不能照猫画虎,最后什么都不像,改革又回到起点。


而凉水井的课堂从最初的模仿到特色的打造,直到完全走出自己的课堂模式,用了整整十年。任何希望通过简单的模仿真正撼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都是不可能的任务,或者寄期望于技术的应用与改变而促进深度的课堂变革,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基于校情、团队、本土化的改革和全身心持续的投入与坚持,都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2课堂实了


凉水井中学龙云君校长谈起这十多年来的学校改革之路,他说:“这是一所正走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农村学校,这是一所全方位链接优质资源、全人教育育全人的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分享、主动合作并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学校,这是一所连续多年教学质量一等奖的学校……”


对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似乎觉得能让孩子们读书考上好学校就是给他们未来,他们是孩子,需要阳光,需要成绩之外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他们大部分住校,《住校生生活》成为学校关爱住校生生活的又一大特色课程。


精准对接社会资源,未来学校并不遥远

相对于社会上的热门学校相比,那些薄弱学校似乎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然而优质资源高度集中的热门学校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择校成为家长躲避薄弱学校的唯一方式。

从凉水井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所薄弱学校奇迹般的逆生长,这所位于山上的偏远农村学校,如今曾经流失的生源不但不走,还吸引了城市孩子来择校!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教师只有真实地面对课堂,面对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精准对接社会资源,重构课堂流程,课改才可能走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