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理想抱负不被现实容忍——《论语》学习98

 背后国文 2018-10-11
 

公治长篇第五·六(98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钱穆译先生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先生说“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啊!”

杨伯峻译孔子道:“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簰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得很。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傅佩荣译】孔子说:“我的理想没有机会实行,干脆乘着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听了喜形于色。孔子说:“由啊!你爱好勇敢超过了我,但是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适用的木材啊!”

这里有争议的一个字就是,有人解释为材料,做桴的材料;有人解释为裁,裁度,指子路不能裁度事理,不能理解孔子的用意。

本章的翻译也因为这个字而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按材料来解释的话,整句话的意思是讲孔子的感叹:既然我的道行不通,即使乘筏去海外,而且有好勇的子路相伴,但我无法找到做筏的材料,我的行动依然无法实现。

如果解释为裁度的话,那就是批评子路即使有勇有力,能够一直追随老师我,但不能裁度事理,我的道依然行不通。

本章的字面意思虽然可以翻译得出,但背后的意义如果不细细琢磨,根本不能理解。从上面可以看出,活在这个邦无道的社会,孔子的思想不能得到宣贯和传扬,孔子很感伤,甚至有点心灰意冷的感觉。他想离开这个地方,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无所畏惧。他想,能够一直追随和保护他的大概只有像子路这样的人,但即使有子路相伴,他仍然找不到做筏的材料,他想去海外传道的想法同样行不通。

他感叹这世道,没有一个国君任用他,没有一个国家采用它,没有一个学生能继承他的衣钵,将他的道传下去。孔子深知,他的行道,极不简单和容易,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就像乘木筏渡海一样。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他来说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了行道,他能够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毫不顾惜。但无情的现实让他一次次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不由得在课堂上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并不是说给子路一个人听的,他不仅是鼓励子路,而且还鼓励其他的学生能够像子路那样勇于担当。但子路听了当然欣喜若狂,以为老师在嘉许自己,孔子是非常懂得把握教育机会的人,他不仅有教无类,而且因材施教。他立即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点拨了一下子路,同时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他的无奈,仅仅有勇还是不行的。子路不具备继承他衣钵的品质,孔子他自己也难找到这种品质的人。

本章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讲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在不被现实容忍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我们重温一下朱镛基总理在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答记者问时的慷慨陈词: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