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公冶长篇(六)

 素說 2021-05-09

原文

公冶长第五

5.06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试一天,孔老师感慨地对子路说:“我一直期盼重回礼乐文明的盛世,按照礼制的要求治国,按照仁政的要求安邦,可是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我们颠沛流离,四处碰壁,许多人认为我的主张不可能行得通,我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我们就象漂浮在大海之中的一叶小木筏。茫茫大海,波涛汹涌,小小木筏,破旧残败,孤单无助。呼啸的巨浪随时都可吞没木筏,给人以深入骨髓的恐惧无望之感。能和我一起坚守在这叶残破的小木筏上的,恐怕只有子路你了!”子路听了老师的话后很感动。多年来,老师为了理想,四处周游奔波,碰了多少壁,吃了多少苦,可老师从未有放弃理想的念头,始终无怨无悔,不折不挠地坚守着信念。今天老师视自己为知己,因而内心很高兴。老师看到子路这样高兴,反而担忧地说:“子路呀,你甘愿地和老师一起赴汤蹈火,这点是让我敬佩的。你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能不折不挠地坚守信念,能信守承诺忠于职守,还有超过我的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可是在当今的乱世,天下已经没有贤明的君主,你的这些才能是没有可施展的地方呀。”

释字

桴(泭)

《说文》:泭:编木以渡也。从水付声。芳无切。段玉裁注:泭:编木㠯渡也。《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曰:“方,泭也。”即《释言》之“舫,泭也”。《尔雅》字多从俗耳。《释水》曰:“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方言》曰:“泭谓之𥱼,𥱼谓之筏。筏,秦晋之通语也。”《广韵》曰:“大曰𥱼,曰筏,小曰泭。”按,《论语》“乘桴于海”。假“桴”为泭也。凡竹木芦苇皆可编为之,今江苏、四川之语曰𥱼。

《正字通》:泭:抚孤切。音孚。水上泭沤又编木渡水。《尔雅》舫泭也。又庶人乘泭。《方言》泭谓之𥱼,𥱼谓之筏。《郭注》木曰𥱼,竹曰筏,小筏曰泭,通作桴。

本章汉字“桴”是“泭”的假借字,指编竹木,浮行于水面,以渡江海,大者为筏,小者为桴(泭),今俗称排。

《说文》:材:木梃也。从木才声。昨哉切。段玉裁注:梃,一枚也。材谓可用也。《论语》“无所取材”,郑曰:“言无所取桴材也。”《货殖传》曰:“山居千章之材。”服虔云:“章、方也。”孟康云:“言任方章者千枚。”按,汉人曰章,唐人曰橦,音钟。材方三尺五寸为一橦。材引伸之义,凡可用之具皆曰材。

《正字通》:材:猜来切。音才。木质干也。其入于用者曰材。本作才。《说文》才,艸木之初,加木为材,成材也。戴侗曰:凡木阴阳、刚柔、长短、大小、曲直,其才不同用各有宜,谓之才,其不中用者,谓之不才。或作材加木非,按材与才同。戴说泥。又《论语》“无所取材”言无用于世,与《国语》“苦匏不材于人”义同。《集注》讥其不能裁度事理,非是。《史传》裁择借财择义通,解经不必改材为裁。旧注引《论语》又与裁同,误。

《说文解字约注》:徐锴曰:“木之劲直堪入於用者。故曰:'入山抡材。’抡可为材者也。人之有材,义出於此。”舜徽按:今俗每伐一木,枝条用为薪樵,其干之可为器物栋梁者,则随其长短断之,留以备用,称为木材。《孟子》所云“材木不可胜用者”,殆即指此。盖材之言裁也,木之已裁成章段者曰材,乃制造之始也。故材从才声,声中寓义。

汉字“材”本义可利用的木材、木料,引申为才干、能力。本章中“材”当为“才干、能力”之义,有学者认为“材”为制“桴”之木材,“材”通“裁”,意为“裁度、裁决”,或 “材”通“哉”,作语气词,这些似不合本章之场景。




素说

本篇前面连续五章对有仁德成就的弟子和时人进行了评点:赞美在动乱之时,蒙受着不白之冤的公冶长,没有怨天尤人的修养;赞美南容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德行;赞美子贱见贤思齐、谦和高洁的仁德;赞美子贡持重沉稳、通达事理的才气;赞美冉雍仁而不佞、居敬行简的品德;赞美漆雕开学诚行笃、益求自进的品行;本章赞美子路笃信从容、勇敢无畏的品格。在“强凌弱,众暴寡“,礼崩乐坏的春秋动乱之时,老师领着一群弟子周游着列国,痴心地期盼着先王圣人的仁德大道的回归,重新建立仁德为美的和谐秩序,但现实却使其屡遭打击,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四处碰壁的困境中,使得弟子对“仁德之道“的推行产生了怀疑。而老师却是表现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痴心,继续以天下为己任,对推仁行道满怀着信心,表现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的执着,努力宣扬传播自己的治世之道。一天,老师感慨地对子路说:“我一直期盼重回礼乐文明的盛世,按照礼制的要求治国,按照仁政的要求安邦,可是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我们颠沛流离,四处碰壁,许多人认为我的主张不可能行得通,我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我们就象漂浮在大海之中的一叶小木筏。茫茫大海,波涛汹涌,小小木筏,破旧残败,孤单无助。呼啸的巨浪随时都可吞没木筏,给人以深入骨髓的恐惧无望之感。能和我一起坚守在这叶残破的小木筏上的,恐怕只有子路你了!”子路听了老师的话后很感动。多年来,老师为了理想,四处周游奔波,碰了多少壁,吃了多少苦,可老师从未有放弃理想的念头,始终无怨无悔,不折不挠地坚守着信念。今天老师视自己为知己,因而内心很高兴。老师看到子路这样高兴,反而担忧地说:“子路呀,你甘愿地和老师一起赴汤蹈火,这点是让我敬佩的。你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能不折不挠地坚守信念,能信守承诺忠于职守,还有超过我的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可是在当今的乱世,天下已经没有贤明的君主,你的这些才能是没有可施展的地方呀。”

本章需要对取象类比式思维的把握。“乘桴浮于海”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困境中,感受到的一种孤立无助的意象,并不是真的寄期望乘桴于海中。孔子感动的是在自己孤立无助之时,子路的始终如一的陪伴。本章是肯定子路的不折不挠、信守承诺、不畏困难的个人品德,重点赞美了子路所具有的达德——勇。另人们将本章解读为隐士思想的特殊表达似有不当,孔子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表现的思想一直是入世的,坚守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痴心,即使周游列国碰壁后,也没有放弃克己复礼,推行仁德之理想。虽感叹天下没有贤明的君主,不能推行道义,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隐士思想当为后世儒生以己之思想附会孔子的,故而曲解本章。从而使得“无所取材”难以作出合宜的解读。

附: 

王闿运《论语训》对本章的笺注:马曰:桴,编竹木也。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海波汹涌,桴必败散,而乘以浮海,必不克济。喻以有道值无道,必见危害也。子路刚直,将不得其死,故弟子之中,唯由将从俱败也。子路闻之喜。孔曰:喜与己俱行也。喜己节操与圣人同也。乱世以不容为君子。子曰:由也好勇过我,郑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轻死非勇,故曰好勇。圣人但独立不惧,无喜之情也。无所取材。郑曰:无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之耳。一曰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言唯取于己,古字材、哉同。栾曰:适用曰材,好勇过我用,故云无所取。言己虽孤危,犹有道术以济,如浮海犹有桴材也。子路直不惧而已,如赴海无桴,且不能浮。

《论语讲要》对本章的解读:孔子不能行道于鲁,乃周游列国,乘桴于海虽危险,然为行道,无所顾虑。门人中有能从之勇者,其为仲由与。子路闻此言,喜之。孔子乃曰,由也勇过于我,再取如子路此种人材亦无矣。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