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诊疗常规

 周氏天颐堂 2018-10-11
                     糖尿病即中医的消渴病,其病因为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久服丹药,化燥伤津; 长期饮酒,房劳过度。病机特点为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病程迁延,久病入络,气阴两伤,络脉瘀阻; 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血逆乱,脏腑衰败。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如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元·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沦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3.证治分类
  3.1.津伤燥热
主症: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身体渐痩。
兼次症: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舌象:舌质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
脉象:滑数或弦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生地花莲(连)姜乳汁”元·朱丹溪《丹溪心法》黄连末  天花粉末  人乳(或牛乳)  藕汁   生地汁  生姜汁  蜂蜜)搅拌成膏,开水送服。)加减。本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适用于消渴肺热津伤之证。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用参苓草、梅花葛麦生熟芪)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沙芩知母花荷草(医学心悟-天冬、麦冬、沙参、天花粉、黄芩、知母、荷叶、甘草)中,沙参,天冬、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清热、黄芩、知母、荷叶、甘草清热泻火。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玉液(汤)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滋膵饮茱芪药地)
  3.2.阴精亏虚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欲饮,形体消瘦。
兼次症: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皮肤干燥,瘙痒。
舌象:舌红苔少,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
脉象: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加减。本方滋养肾阴,适用于消渴肾阴亏虚之证: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板等育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可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逆。
    3.3.气阴两虚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
兼次症: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昏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膝痠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
舌象:舌质红或淡红,苔白。
脉象:沉细。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益气生津止渴;六味地黄丸益肾精以固真阴。
常用药:西洋参、麦冬、生地、熟地、山萸肉等。神疲、纳差、便溏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朮扁豆陈,莲草药砂枣苡梗)或补中益气汤(参芪术草, 当升陈柴)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七味白术散,参苓术草藿木葛)天冬,麦冬养阴生津。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清肺;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内伤升阳益胃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和防。
3.4.阴阳两虚
主症:多饮多尿,尿液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畏寒肢冷,面容憔悴,耳轮干枯。
兼次症:乏力自汗,或五更泄泻,或水肿尿少,或阳痿早泄。
舌脉:舌质淡,苔白而千,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冶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中以六味地黄九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尿频量多,腰酸腿软,形寒,面色黧黑等症。《医贯·消渴论》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好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燥。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克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3.5.瘀血阻滞
主症: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
兼次症:肢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象:舌质暗有瘀斑,苔薄或少。
脉象:弦或沉涩或结代。
    冶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以桃红四物补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甘草调气疏肝,使瘀祛郁舒而血脉通。消渴病治疗中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血府(逐瘀汤)四物与桃红,柴梗牛膝草壳从,祛瘀行气又止痛,胸中血瘀此方攻。降糖活血方,归丹芎芍益木葛。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
4.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4.1.益气养阴活血法:适合于糖尿病期患者,目的是解除症状,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从气阴两虚入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法,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4.1.1适应症: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的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
4.1.2方药:生黄芪15g、山药10g、生地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玄参15g 葛根15g、苍术15g、丹参15g
4.1.3方解:山药、生黄芪益气养阴,补脾固肾为君药,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燥止渴为臣药;葛根升清阳并生津止渴、合丹参活血化瘀通络、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为佐药;五味子益肺生津、滋肾固精、宁心安神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益肺固肾,从先后天两方面扶正固本以安五脏。喻玉液汤(玉液山药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消渴方(生地花莲(连)姜乳汁)、增液汤(玄地冬)益气生津,滋阴清热、润燥止渴治疗消渴病;喻降糖活血方(归丹芎芍益木葛)益气养阴活血,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4.1.4服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4.1.5食疗:⑴山药薏苡仁粥:山药50g  薏苡仁25g,洗净加水武火烧开,小火慢煮成粥,早晚分服。
     ⑵天花粉山药粥:天花粉20g  山药15g  大米30g,洗净,将二药打碎入锅,加水1000武火烧开,小火慢煮成粥,可加少量蜂蜜,早晚分服。具有健脾益肾,补虚安中,清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
4.1.6穴位贴敷疗法:
⑴外敷药物:当归  三七各20g 冰片 荔枝核 刺五加 黄芪 昆布 没药各10g粉碎过筛,贮瓶密闭备用。每次2g,外用胶布或麝香虎骨膏贴紧于穴位。
⑵选用主穴位(2-3穴):肺俞、膈俞、脾俞、胰俞(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膈俞与肝俞之间)、足三里、太溪、三阴交。
4.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适合于糖尿病并发症期患者,目的是逆转、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从所病脏腑气血阴阳入手;治以调摄五脏、阻转变证、防其恶化。包括⑴益气养阴、活血通痹法,⑵健脾益肾、活血通络、利水排毒法(1.益肾通络法、2.健脾益肾、温阳固精、活血通络、利水排毒)⑶通络解毒、祛腐生肌法(1.通络解毒、祛腐生肌法,2.温补肝肾、化痰活血软坚通脉)
4.2.1. 益气养阴、活血通痹法:适应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系消渴病日久出现的肝肾阴亏,气血亏虚,络脉瘀滞,筋脉失养所致的以肢体麻木疼痛为主的并发症,中医称为消渴病痹痿。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入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调摄肝脾肾。
4.2.1.1适应症:糖尿病神经病变见手脚冰冷、肢体麻木、疼痛、瘙痒等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者。
4.2.1.2内服方药 桂枝10g、地龙10g、生黄芪15g、当归10g、白芍12g、木瓜3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鸡血藤10g、甘草6g
4.2.1.3方解:方中桂枝、地龙通络利痹为主药、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以助桂龙之通络之功为臣药,川芎、鸡血藤亦具行气活血作用;黄芪补气健脾,白芍、玄参、葛根养阴生津合黄芪益气养阴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该方喻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活血通痹;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当归黄芪汤、芍药甘草汤益气养阴,缓急止痛。综观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利痹。现代医学亦证明该方中黄芪、玄参、葛根具有降血糖作用,地龙、丹参、桃仁、红花、川芎、黄芪、葛根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血流变,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拴形成等作用,桂枝、红花、白芍等具有镇痛作用。补阳还五汤具耐缺氧、抗炎、抗疲劳、抗血拴形成,降血脂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服法:⑴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⑵桂龙通络胶囊4-5粒、日3次。
4.2.1.4熏洗药方:伸筋草30g、透骨草30g、丹参30g、鸡血藤30g、桃仁10g、红花10g、木瓜30g。水煎外熏洗。注意事项:合适水温(38-40°c)、切勿烫伤。
4.2.1.5按摩部位:双下肢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症状,操作时应用力轻柔,或局部穴位按摩,取双侧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三阴交、涌泉穴,每次15min,每日1-2次,具有滋养肝肾,疏通脉络,调畅气血的功效。
4.2.1.6穴位贴敷疗法:糖消贴于主穴位1-2穴,上肢加曲池、肩髃、下肢加委中、足三里等。
4.2.1.7穴位注射疗法:取双侧穴位1-2穴,上肢如曲池、肩髃、下肢如足三里、三阴交等注射丹参、三七注射液2ml, 每日1次。
4.2.2.健脾益肾、活血通络、利水排毒法:适应于糖尿病肾病,系消渴病日久转为消瘅期的肾消出现的水肿、尿浊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命名为消渴病肾病,其病机特点为发病之初,病在肝肾,气阴两虚,肾络瘀滞;病程迁延,阴损及阳,脾肾虚衰,肾络瘀阻; 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排毒、温阳固精、调摄肺脾肾。
4.2.2.1. 益肾通络法:适应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脾肾气阴两虚,瘀血痹阻肾络者。治疗以益肾活血通络固精,修复肾脏损伤,减少尿蛋白,改善肾脏功能,阻止病情发展。
适应症:糖尿病早期见临床微量或少量蛋白尿(<1g/L/24h)者。
方药:红花10g、生黄芪20g、丹参15g、水蛭(冲服)6g、黄精15g
方解:方中红花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健脾为主药,丹参、水蛭以助红花通络之功为臣药,黄精益肾养阴固精并助黄芪补气健脾之功为佐药。全方共奏补气固精,益肾养阴,活血化瘀,除痹通络。现代医学亦证明该方中黄芪、黄精具有降血糖作用,丹参、红花、水蛭、黄芪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肾脏功能及血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拴形成等作用。
服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4.2.2.2. 健脾益肾、温阳固精、活血通络、利水排毒:适应于糖尿病肾病晚期,病程迁延,阴损及阳,脾肾虚衰,肾络瘀阻; 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内治以温肾健脾,益气养血;外治以灌肠排毒。
适应症: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
⑴内服方药:脾肾气阳两虚 仙茅15g、仙灵脾15g、(肝肾气阴两虚:生地、白茅根、旱莲草各15g)生黄芪20g、砂仁10g、猪茯苓各10g、泽兰10g、当归10g、益母草10g、大黄10g。水煎300ml、分2次服、日1剂。
⑵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温肾阳;(生地、白茅根、旱莲草滋补肝肾,清热利尿;)黄芪、砂仁、茯苓益气补中,健脾化湿;猪苓、泽兰、益母草、当归、大黄利水消肿。活血化淤,大黄祛瘀生新,通便排毒。配合中药灌肠对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或肾衰氮质血症者疗效显著。
⑶中药灌肠方:生大黄  生牡蛎  六月雪各30g浓煎120ml,高位灌肠;10日为1疗程。具有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作用。
4.2.3. 通络解毒、祛腐生肌法:适应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
4.2.3.1. 补气养阴、健脾清胃、清热解毒透脓、活血通脉止痛法:适应于湿性坏疽,多发于肢端动、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皮肤损伤、感染化脓。病灶轻重不一,表浅溃疡或严重坏疽。局部有红、肿、热、痛。严重时身体有全身不适,或毒血症、菌血症等表现。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脉络入手,治以补气养阴、健脾清胃、清热解毒透脓、活血通脉止痛。
适应症:患肢剧痛,口渴喜冷饮,下肢局部红、肿、热、痛,肢端坏疽,脓液恶臭,跗阳脉可触及或减弱。
⑴内服方药:生黄芪30g、穿山甲15g、皂脚刺20g、当归10g、川芎10g、蒲公英15g、地丁15g、银花15g。水煎300ml、分2次服、日1剂。
方解:生黄芪补气养阴、健脾清胃、托毒排脓,穿山甲、皂脚刺、蒲公英、地丁、银花清热解毒透脓,当归、川芎活血通脉止痛。
⑵外洗方药:黄芪40g、苦参30g 、银花藤30g、地肤子30g、大黄10g、红花10g、蒲公英30g。用法:水煎2000ml、使药液温度在38-40℃,浸泡30min,日2次。
⑶局部治疗:采取清创术、中药外敷法、祛腐生肌法等
4.2.3.2. 温补肝肾、化痰活血软坚通脉:适应于干性坏疽,多发生于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使血流逐渐或骤然中断,但静脉血回流仍然畅通,组织液减少导致局部不同程度缺血坏死。如趾跖苍白、紫绀、单个或多个趾端逐渐变黑,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剧烈。从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脉络入手,治以温补肝肾、化痰活血软坚通脉。
适应症:患肢发凉、麻木、冷痛(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苍白或紫暗,局部皮温偏低,跗阳脉弱或消失。
⑴内服方药:黄芪30g、制首乌15g、鸡血藤20g、蒲黄15g、桂枝15g、细辛3g、乳香、没药各6g、海藻20g、牡蛎15g。水煎300ml、分2次服、日1剂。
方解:桂枝、细辛、制首乌、鸡血藤温经散寒、祛瘀通络,黄芪、蒲黄、地龙、红花益气活血,乳香、没药化瘀止痛,海藻、牡蛎化痰软坚通脉。
⑵外洗方药:黄芪40g、桂枝10g 、银花藤30g、海藻30g   地龙10g、水蛭6g、红花10g、桑枝10g。用法:水煎2000ml、使药液温度在38-40℃,浸泡30min,日2次。
    局部治疗:采取清创术、中药外敷法等。
附:清洁换药方法
1、坏死肌腱处理及扩创术:①如发现腱鞘感染,则对病变的腱鞘切开通畅引流。
②对坏死、感染肌腱的处理方法:沿肌腱走行方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坏死肌腱或在该肌腱近端或正常肌腱lcm处,切一(1~1.5cm)小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断肌腱,然后从原伤口将坏死肌腱抽出。
③如该肌腱大部坏死、感染,则从该肌腱骨的附着处切断,从伤口抽出。施以上述手术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感染沿腱鞘或肌腱蔓延。
2、外用药物:首先对创面进行外科清除,祛除坏死组织。换药时先用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把庆大霉素注射液20万U、654-2注射液20mg、普通胰岛素10U三药混合,适量纱布在上述混合液中浸泡后敷于创面,15分钟后换用黄纱条外敷(0.9%的生理盐水+利凡诺混合制成0.3%的溶液,将纱条浸泡在内,保存在冰箱中)。
古籍医论: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素问·气厥篇》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