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籍杨广“凤凰窝”的段思平后裔

 七里山人 2018-10-11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印象中,“大理国”似乎就是现在的大理州地区。其实,大理国大致包括了现在的云南全境,却不限于云南,疆域非常辽阔。2010年前后,大理国纪年碑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在通海白塔心被发现,其开国皇帝段思平的名字,以及他如何在通海起兵、建国的诸多历史再次被专家、学者提及。谁能想到,在通海县杨广镇段家冲,有一支段思平的后裔已经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在祖先镇守、管辖过的地方扎下了根,同时传承、发扬了优良的家风、家训。如今,段家冲段氏宗祠还成了省内外很多段氏族人共同祭祀、缅怀祖先的地方。

民国版《段氏家谱》中保留的段思平画像。
民国版《段氏家谱》中保留的段思平画像。

段氏落籍“凤凰窝”

9月,一个多雨的日子,让原本古朴的村落增添了几分沧桑。通海杨广街上很热闹,人来人往,各种货物摆满街边,这是当地的一个赶集日。

说起大理国,聊起段思平,当地人并不陌生。相反,会流露出一种亲切感,会有人告诉你说:“以前大理国的段思平就是从我们这里出去的,而段氏宗祠也在这里。”

在联系与等待之后,记者在段氏族人的带领下,打开了宗祠的门锁,步入其中。关于段思平,在各种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

据史料记载,段氏世代为南诏国重臣。后来,南诏国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取代、接着又出现了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这几个政权存在时间虽不长,但政权更迭,都免不了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任通海节度使。当时他在通海组建的军队无法与杨干贞抗衡,于是与滇东乌蛮三十七部联盟,一举推翻了杨氏政权,建立了大理国。

在段氏宗祠中,69岁的段家族人段家平坐在长凳上翻阅着民国年间修的《段氏家谱》说:“我们的老祖是段思平。听老辈人说,以前,杨干贞在夺取赵善政‘大天兴国’政权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义宁’。当时已是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被杨干贞迫害,为躲避追杀,携家眷到建水投奔亲戚。那时,老祖将家眷安置在建水,又带一部分人返回通海。有一天晚上,老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仙人指点说,举兵方能得江山。梦中,老祖言道,如得江山,定在秀山兴建寺庙。老祖果然如愿以偿,就在秀山上建盖起几座寺庙。当上皇帝后,他就去了大理。而我们这里的段氏宗祠,据说是老祖打下江山,在秀山建了寺庙之后才有的,具体年月就不清楚了。”

据了解,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有一部分段氏族人并没跟随他前往大理,而是留在了通海。对此,段家平继续说:“听老辈人说,如今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段家祖上选址的。据说,那时老祖段思平身边的军师董迦罗懂风水,经过一番勘探后,他认为,此地与杞麓湖畔的凤山相邻,是一个‘凤凰窝’,地势好。于是,我们便在此居住下来,算起来我们应该是来这里较早的居民了。此后,段氏族人便在此地繁衍生息,人越来越多,慢慢地人们便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称为‘段家冲’。老祖成为大理国的开国皇帝后,一部分段氏族人并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寻访中,记者发现在段家冲附近不但居住着段氏族人,也居住着董姓和张姓族人。其中董姓就是董迦罗的后裔。数年前,记者曾采访过其后人,得知董迦罗和段思平一起来到通海,后来成了大理国的相国。董迦罗的儿子还镇守过通海,活到了100多岁,过世后葬于通海白塔心。张姓人家的先祖名叫张珠,是段思平身边的一员大将,也曾经镇守通海,其张氏宗祠距离段氏宗祠并不远。

如今,居住在杨广的段氏有300多人,在世代繁衍中出过数位举人和进士。而段氏家族除通海外,建水、华宁、昆明等地都有其支系。

段氏宗祠内才刚刚举办过祭祀先祖段思平的仪式
段氏宗祠内才刚刚举办过祭祀先祖段思平的仪式

宗祠之中探来由

如今的段氏宗祠经修缮后不乏现代建筑的痕迹,唯有大殿还留有些许的古旧气息。大殿正中供奉有三块排位,中间为:“大理国谥圣德文武皇帝段公讳思平之神位”;左右两边为:“大理国谥圣慈文武皇帝段公讳思良之神位”和“大理国谥文经皇帝段公讳思英之神位”。

记者注意到在大殿右侧的位置立有一块石碑。名曰:“通海段氏世系简表”,记录了段氏的历史:“段俭魏为南诏国重臣,大败进攻云南大理的唐兵,升迁为南诏清平官……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段氏拒绝明王朝招抚,明军攻克大理,俘段世、段明及其二子。段明到段保传三世。段保,授封云龙州土知州,居云南龙云。部分后代迁云南通海,成为云南通海段氏先祖。”而在石碑背面则这样写到:“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读碑可知,段氏的先祖为武威郡人,也就是如今的甘肃。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的大将,佐南诏大蒙国有功,六传而生段思平,段思平建大理国。其后,元灭大理,明灭元。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大军进攻云南,遂攻克大理。据相关文献记述,大理被攻陷后段世、段明被擒。段明的两个儿子段苴仁、段苴义被带到南京。朱元璋授段苴仁雁门卫镇抚;段苴义授武昌卫镇抚。而后又授段苴仁的儿子段保(大理国第一代皇帝段思平第二十四代子孙)为云龙州土知州 ,段保的部分后代后来又迁云南通海。

关于段氏落籍通海,记者翻阅文献,在杨广人段丕襄的《杨广乡土志》中找到了另一种记载:“后唐天成三年,榆城思平段公因寻叔平章不遇,暂居杞湖(通海),屡集战功,任通海节度使。后讨杨干贞返大理,遗其子思英,谋士董迦罗等结庐湖滨,遂家焉。英负气敢任,乡里慕才,于是李、赵、王、张携家作邻,遂成大村焉。周三里,计户盈千,丁口将近万矣……”据了解,段丕襄(1861年—1945年),字价农,曾模仿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著有《价农志异》,搜集、记录了通海、华宁等地的民间故事。而这《杨广乡土志》据说是他应当时的通海县令邀请编写的。

从《杨广乡土志》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段思平之子段思英和其谋士董迦罗等应该算是杨广一带较早的居民,这和段家平所述基本相符。另外,由于段思平在讨伐杨干贞时,因胜负难料,他把家人留在当地的同时,还留下了一位谋士。这无疑是段思平的权宜之策,为的就是避免因战事溃败而引来的报复。在段思平击败杨干贞,建立大理国后,其家人有没有被接到大理享受荣华富贵?相关史料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生活在杨广的段氏族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一部分段氏先人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不愿离开。

对于《杨广乡土志》中提到的段思英,曾于公元945年即大理国皇位,可惜好景不长,在位仅一年,就被废为僧。

在段氏宗祠采访中,段氏族长段运发告诉记者:“段氏宗祠原来由大殿和两侧瓦房组成,大殿不仅有很高的门槛,还有精致的木雕格子门。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格子门等都不见了,两侧瓦房也被拆除。2011年,族人自发修缮。之所以要修缮,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段家的历史和文化。今后,我还是想继续修缮宗祠并尽可能恢复宗祠以前的大门头。”

家风家训传后人

古代,每个家族都有家训,并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族中每一个人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通海的段氏家族也不例外。

“从古至今,我们段家一直都遵循古制,严守家训,孝顺父母、尊敬长辈、遵守家法国法,修身齐家,推崇忠孝礼义。听老辈人说,古时,段家的族人要是触犯家规,都要在段氏宗祠接受惩罚。此外,老祖宗还定下规矩,段家和段家不能通婚。虽然,时代在发生变化,但段氏的家风、家训还是基本都传承了下来。其中,长辈在教训晚辈时,不管是打,还是骂,作为晚辈不能还手或是还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尊老爱幼,不计较个人得失,人与人要和睦相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段家平说。

“孝道”几乎在每个家族的家训中都会有涉及。段运发认为,作为子女应该遵守孝道,赡养父母。在他的记忆中,其年幼时家境并不富裕,家中的老父亲即便严厉,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吃饱。段运发深知父母将自己拉扯大并不容易,并心生感激,秉承祖制,孝顺父母。遇父母生病,他都会主动送医照看,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而老人们也会心疼自己的儿女,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愿过多麻烦他们。段运发对记者说:“有时候父母生病,他们也不打电话给我,说是小问题吃点药处理下就好了。” 现在段运发的父亲已有80岁,母亲有74岁,身体都很好。

段运发是个地道的农村人,没有华丽的言辞,在质朴且直白的表述中,他感叹道:“我能走到今天,是家中父母的给予。”如今,段运发也身为人父,而且有了自己的孙子,他经常教导儿子,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将段氏优良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据了解,通海杨广段氏家族每年都要祭祖,昆明、大理、建水等地的段氏后人都会聚集在杨广的段氏宗祠,追思先人,品味段氏历史。(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