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良将第一,最为崇祯信任,最后竟因一被俘小卒而阵亡

 思明居士 2018-10-11

《明史》中有这样一段‘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大命既倾,良将颠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这是附于《明史·曹文诏传》、《明史·周遇吉传》、《明史·黄得功传》后的评价。此三人初皆从军于辽东,又皆因功而崭露头角,被调至平叛前线后更是大放异彩、所向无敌,最后又都是为了大明而流尽最后一滴血。对于这三人战歌将分篇详说,这第一篇就首先来介绍被称为‘明季良将第一’的曹文诏。

明末之时天下大乱,战争连绵,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乱不断始见将星璀璨。在大明抵挡辽东强敌、平灭叛乱诸寇、剿除奢安沙普的战争中大批的良将、猛将层出不穷,在这将星云集之中又以曹文诏为明季良将第一。

明末良将第一,最为崇祯信任,最后竟因一被俘小卒而阵亡

从军辽东,峥嵘初露

曹文诏,大同人,智勇双全。初从军于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在跟后金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随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下狱,曹文诏改隶辽左宿将马世龙麾下。在袁崇焕下狱、满桂战死,祖大寿又率军哗归宁远的情况下。本已被击退的皇太极大军重新返回再一次包围京师,同时分兵连败明军、到处抢掠、耀武扬威。马世龙以曹文诏勇毅有智略于是就将崇祯赐给的尚方剑交于曹文诏,令其率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左良玉等。曹文诏抓住战机率领各将埋伏于玉田、枯树、洪桥等地,数次大战,连战皆捷,因功曹文诏被升为参将。随后跟随孙承宗收复遵化、迁安等四城,加都督佥事。

我们看不管是本文提到的曹文诏、周遇吉、黄得功,还是已经写过的左良玉、贺人龙,包括我们不怎么熟悉的马世龙、尤世威、虎大威、杨国柱等都在同后金军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难道说大明真的没有能跟后金一决雌雄的精兵强将吗?非也,战歌在看明末的史料时就发现一个问题,明军在同后金军队作战时的胜率往往与参战军队的数量呈反比。也就是说在中小规模的战斗中明军多能取胜,而一到战役或者决战级别的战斗中,明军往往就是惨败。战歌认为其根源就是明军缺乏一位能谋划全局、运筹帷幄的统帅,或者说有这样的人但是却并未能发挥其作用。

明末良将第一,最为崇祯信任,最后竟因一被俘小卒而阵亡

南原大战,尔等流寇能奈我何

崇祯三年七月陕西流贼愈演愈烈,朝廷将曹文诏封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带领关宁精骑入关进行征讨。这里提一点,如果认真看过战歌文章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战歌对于明末农民军的称呼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战歌认为在崇祯十五年之前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被称为叛军或者流寇,所以在写崇祯十五年之前的文章中就会以这些词指代。而到了崇祯自缢后农民军开始了抵抗外敌的战斗,所以在涉及这之后的文章中才会用义军来称呼他们!

由于西北地区连年灾乱,参与叛乱者往往携家带口。由于没有稳固的根据之地,所以家属也就一直跟随行军。遇到战事叛军就会在外侧列阵将家口护住。比如战歌多次提到的叛军五重战阵法就是这样‘外为饥民,次步卒,次骑兵,又次骁骑,老营家口处内’。这样的做法虽然说是生死与共能激励士气,促使他们拼死作战保护最内侧的家口。但同时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如果有一支精锐骑兵能绕过叛军的重重战阵直接突袭营地势必会造成叛军军心大乱因而被轻易击败。

很巧的是曹文诏所统领的正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关宁骑兵,并且曹文诏明白自己的部下虽然是天下强军,但只有几千人,如果与叛军正面硬刚虽然也能取胜但伤亡肯定也不会小。所以曹文诏就充分发挥关宁骑兵的优势,往往选择叛军侧翼薄弱部进行突破或者直接偷袭叛军营地。在这样的战法下叛军被曹文诏打的胆战心惊,从崇祯四年四月开始一年多的时间里曹文诏先是攻灭叛军王嘉胤所部,因功被升为总兵官;随后又击破点灯子所部,俘其首领点灯子;同年五月又阵斩叛军首领李老柴、一条龙;连战怀宁川、黑泉峪、封家沟、绵湖峪,皆大捷,扫地王授首;崇祯五年三月神一魁余党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纠集数万之众企图给曹文诏点颜色看看,结果除李都司之外起于三人被曹文诏所俘。

一连串的失败使得叛军人心惶惶,再这么下去,剩下的叛军还够曹文诏打多久。于是一番商议叛军首领可天飞、郝临庵、刘道江、独行狼、李都司等决定以各首领的全部兵力埋伏在南原,然后以骑兵千余将曹文诏诱至伏击圈。并且为了打击曹文诏军的士气,在曹文诏领军进入叛军伏击圈后,叛军还派人四处传播曹文诏已经阵亡的消息。突遭变故曹文诏军一时阵脚大乱,面对这样的险境尤能看透一名将领的能力‘文诏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夹击,贼大败,僵尸蔽野,余走铜川桥。’临危不乱真良将,流寇能奈曹将军何!

明末良将第一,最为崇祯信任,最后竟因一被俘小卒而阵亡

兵败大同,立功赎罪

南原大战后不久,陕西流寇因惧怕曹文诏就纷纷逃入山西,朝廷下令让曹文诏入山西协助剿贼。进入山西后从崇祯七年正月到崇祯七年七月,曹文诏先斩贼首混世王又平灭了太原附近的流寇;借着击败紫金梁、老回回;后在柴陵村斩杀滚地龙,在林源斩杀老回回;曹文诏又率诸将分道合击,将剩余叛军围于一地只待全歼,彻底平定陕西、山西的流寇。

可是崇祯七年七月清兵西征草原插汉部,回军路过大同境内攻占了得胜堡,参将李全自杀身亡,趁胜围攻怀仁县以及井坪堡、应州等地。由于大同危急,崇祯不得不将在前线准备对剩余叛军发动最后进攻的曹文诏调往大同,在镇守大同期间曹文诏数次与清兵接战都失败而归,还失掉了灵丘以及其他屯兵的城堡。后来评定功过,曹文诏被定罪充军,幸得吴甡上言以及崇祯的信任才又被派到山西充任援剿总兵官。

饮恨湫头镇,将星陨落

兵败大同被定罪,虽然由于吴甡的搭救而被责令戴罪立功,但对于曹文诏这样的将领来说是绝对难以忍受这样的耻辱。所以就任山西援剿总兵官后,曹文诏求战心切想要洗刷耻辱。特别是听闻副将艾万年、柳国镇又战死后,曹文诏瞪着眼睛大骂,立即赶到承畴那里请求进军作战。洪承畴高兴地对曹文诏说:“不是你曹将军,没人能消灭这股贼兵。但我的兵力已分派出去,没法派出接应你的队伍。将军出发以后,我会从泾阳赶到淳化做你的后盾。”

听到洪承畴的部署后,曹文诏急忙率领三千人从宁州出发进军,在镇宁的湫头镇同贼兵相遇。这里曹文诏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此战中曹变蛟率先登上城墙,斩首五百人,追敌三十里,曹文诏率领步兵跟在后面。可是此次叛军又变换了战术,他们想围城打援。就在大小曹将军追击败军时,叛军埋伏下的数万骑兵突然出来包围了他们。起初叛军们并不知道是曹文诏的军队,因而曹文诏左冲右突即将破围而出。可惜恰巧此时‘有小卒缚急,大呼曰:将军救我!贼中叛卒识之,惎贼曰:此曹总兵也。贼喜,围益急。文诏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斗数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一代将星就此陨落,‘文诏忠勇冠时,称明季良将第一。其死也,贼中为相庆。’

明末良将第一,最为崇祯信任,最后竟因一被俘小卒而阵亡

虽然看似曹文诏的阵亡只是一个偶然,但这也反应出了一个事实。多年的战争虽然叛军屡战屡败,但也相当于明官军在逼着叛军汰弱留强,在逼着叛军不断摸索生存与胜利的技巧。比如刚开始曹文诏能屡屡获胜是靠侧击和袭营,但是时间一长叛军就学会了布置多处假营地隐藏真营地的方法破解了曹文诏的优势。如此一来曹文诏面对叛军就越来越吃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