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秋水共蓝天 2018-10-11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父亲,孩子哺乳期的时候,将乳汁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并密封,放到一个盒子里,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孩子。二十多年过去了,孩子要结婚了,父亲把封藏的盒子打开,发现奶水已经变成了一瓶红色的液体。原来,母亲的乳汁,就是母亲的血液,是母亲用血液在哺育孩子。

这则感恩的故事,有好多版本,大意都差不多,流传也很广。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还真有人认真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乳汁真的能变成血液吗?或者说,乳汁真的是从血液变化而来的吗?讨论的结果,从血液和乳液的生成原理上推翻了这种说法。血液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人类乳汁中没有血红蛋白,没有成血细胞,也没有合成血红蛋白的酶,所以乳汁中也不可能再出现血细胞或者血红蛋白,也就不可能变成血,白色的乳汁是不会变红的。至于哺乳的时候有时乳头会有血液渗出,则称为血乳,那是因为很多原因导致毛细血管与乳泡间的细胞被破坏,使血液能够进入乳汁造成的。故事中的乳汁变红,应该是乳汁存放过程中感染了微生物所致,并不是变成了血。

讨论中还指出认为乳汁与血液相关这一错误由来已久,认为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哺乳期间没有月经,因此认为乳汁是血液变来的,中西方都有这种观点,比如达芬奇有一幅画里就表现了这种思想:女性的乳房和子宫通过一条管子相连。中国古代这种说法更多,北宋太医院编撰的《圣济总录》中说:“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另外,佛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也有“乳为血化”的说法。这是古代是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知识匮乏导致的一种误解。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其实,用现代生理学来指出乳汁不可能变为血是正确的。在身体外面乳汁不能变化为血液是正确的,但是在人体内部呢?乳汁和血液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不能用这个结果来推翻中医中的那些论述。

这就要涉及到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同源之化”。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很多物质,来源都是相同的,并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是一种“同源之化”。比如精血同源、汗血同源,血水同源,津血同源等等。乳血同源,也是其中的一种。

《灵枢·决气篇》中,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就指出了人体中的这些物质都是“一气”所化。而这些物质,互相也是可以转化的,保持一种能量的动态平衡。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如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说:“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清代何梦瑶《医碥》中说: “精、髓、血、乳、汗、液、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看一看中医中的这些对“同源”的论述。“汗血同源”,《灵枢·邪客篇》:“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水同源”,《金匾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唐容川《血证论》中:“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凡调血,必先治水,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汗血同源”,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附录》说:“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柯琴《伤寒来苏集》说:“汗者,心之液,是血之变见于皮毛者也”。

关于乳血同源,在中医典籍中确实有很多,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盖乳乃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下为月水,既受孕则留而养胎,已产则赤变为白,上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为月经,上为乳汁……”。薛立斋在《女科撮要》中说:“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从同源的角度上来说,乳汁是血液所化,并无错误。哺乳时,有乳汁的分泌则无月经的来潮,乳腺与子宫之间的开合泄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体现,妇科上的闭经—溢乳综合征,也正是这开合泄闭的功能失常的体现。有趣的是,从组织学上讲,乳腺,其实是由汗腺分化演变而来,这或许也正应了汗血乳同源吧。

同源之化,恰恰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在中医中的很多治则上都有体现,比如《伤寒论·太阳篇》中提出了“亡血家”“疮家”“衄家”“淋家”等不可发汗的治疗原则,就是着眼于汗血同源的观念;在很多治疗水肿疾病时候,往往加上一些活血的药物,则效果更好,则正是津血同源的应用;很多哺乳期乳汁不足的治法,要用上养血的方药增加乳汁的生成,是乳血同源的运用;治疗肝血不足的病症,要用补肾精的方法,又是精血同源的运用。同源之化,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医学智慧。

中医中的“同源之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