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地虚怀xia 2018-10-11
从因果法则来看,果报和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果报,必然有与其相应的过去业。 

然而,承受果报和造业之间,却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体验什么样的果报,不一定就会造作与其相应的业。

例如:得到一份贵重的礼物,多数人的反应是兴奋、欣喜,并因为喜欢而容易产生贪爱。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说,看见好的东西就必然会产生贪爱呢?那倒不一定!

所以说,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与过去所造的相应的业有关;但是,现在体验什么样的果报,现在却不一定要造作与其相应的业。

这一层关系,可以概括为“果报如此,速行可变”,这是把握业果法则的一个关键。

现有的生命和每天的境遇,只是果报而已。我们现有的生命(特指业生身和果报心)属于果报,以果报为主。

同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每天所接触到的也都是属于果报。

根据阿毗达摩,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和身净色,都是业生色法,业生色是由过去业所带来的果报。

同时,依于此五种净色,分别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属于果报心。

此双五识,每时每刻所识知的所缘,包括眼识看到的颜色、耳识听到的声音、鼻识嗅到的气味、舌识尝到味道、身识碰触到的触所缘,又无一不是果报。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不同的人、事、物,每天所遭遇到的不同的境遇,都只是果报而已。

所谓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的不断相续。如果说,我们的生命、现在的生活纯粹只是果报,是否就不能作任何的改变呢?不是!

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在遇到境遇、体验果报之后,会作出一些反应,再造出新的业。

根据心的运作规律,虽然执行看、听、嗅、尝、触的双五识,都是果报心,但是在这些果报心之后,

心路过程中生起的速行心,则能够造业。造业,又为未来种下新的业因。由于心的习惯,由于不如理作意,

我们遇到可爱的所缘(目标),容易生起贪心,遇到不可爱所缘容易生嗔心;若能够如理作意,我们生起的则是善心。

但无论善心或不善心,其中的思心所,都能够造业。业,一旦被造下之后,会形成一种称为业力的潜在力量。

这种“业力”,又作为新的业因,能在未来成熟,而带来果报。因果法则,即是五种定律中的“业的定律”。 

业力依循着这种定律,在具足因缘的时候成熟。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体验过去业成熟而带来果报,同时又不断地再造新业的过程。 

只要还没有破除因果的锁链、不想跳出生死轮转的话,生命就如车轮往前翻滚一样,周而复始,这就是轮回。

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我们只有承受的份。然而,在体验果报的同时,我们却可以左右速行心,决定要造何种业。

只要拥有生命,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已经成熟,那么只能承受和体验,没有办法避免。

有产生必然会毁灭,有生命必然会死亡,这是世间的必然规律,也是业与果的必然规律。

无论贫富贵贱、寿夭智愚,无论你躲到哪里,都是无法逃脱和幸免一死的。佛教徒不应相信有所谓的永生、长生不老,

现代人也应该不会像古代的秦始皇那样,派出大量的方士去寻访神仙,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结果仙药还没有找到,他已经死了。 

业果法则,和众生有生、必有死的规律一样,在造作了恶业之后,无论贫富贵贱、寿夭智愚,

无论躲到哪里去,在成熟的时候,你都必须要承受,是没办法逃脱和幸免的。

所以佛陀在《法句经》说:“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世界不存在,能逃恶业处。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世界不存在,能脱死神处。”

意思是:无论是在天上、海中、森林、岩石,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逃脱恶业的果报以及死亡的。 

既然果报的成熟无法避免,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承受。然而,承受本身并不是消极认命。

在果报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当下的速行心,决定自己要造作哪一种业。

一个人生活困苦,他可不可以过得很快乐?还是可以的。一个人生活优越、地位尊贵、声名显赫,他是不是就一定很快乐呢?并不见得。

人穷,是因为过去的不善业造成的,但是穷人是不是一定就要造恶呢?并不见得,他仍然可以行善!

同样地,人富裕,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带来的。但是富人,是不是一定都会行善呢?也不见得。

贫与富,是过去善业与恶业的果报。然而,现在去行善或者去造恶,却与人的贫与富,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善恶之业能带来相应的善恶果报。但是,并非体验善果者,就必定会造作善业;体验恶果者就必定会造作恶业。 

果报如此,速行可变;是指在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状况时,我们不能改变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可能很多人在落难时,碰到的并不是雪中送炭,反而是雪上加霜。人倒霉的时候,还会碰到落井下石。

当这些事情来临时,我们能做些什么?依照业果法则,这是因为不善果报已经成熟了,我们不得不去体验。

在体验这些不善果报的同时,心容易起嗔、容易排斥、容易生起不善心。谁会喜欢自己倒霉?谁喜欢别人落井下石?都不喜欢!

然而,是否在体验不善果报时,就一定要生起嗔心呢?难道一定要以牙还牙、以毒攻毒吗?不是的!我们可以“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起起落落,得意的时候不要太嚣张,失意的时候也不用怨天尤人。

无论是得意与失意,都应当如理作意。要知道现在的困境,只是自己的果报,只是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带来的。

既然现在的恶报,是由过去的恶业导致的,为什么过去敢于造恶,现在却不敢承担恶报呢?能够这样思惟,就是拥有业果智或自业正见的思惟。 

请记住佛陀的教导:“一切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恶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运用业果智进行思惟,在承受不善果报的时候,能够更清晰地看清人生;无论再风光、再辉煌,必定是无常的,最终会衰败的。 

人生太顺利,不容易产生悚惧感,不容易看清生命的本质,不利于激发精进力。 

人在失意时,反而容易思考人生的价值、思维生命的意义、留意宗教、寻求信仰。 

失意时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是于事无补的,唯有接受现实,如理作意,多行善事,多做善业,才有可能改善现在,扭转未来,改变命运。 

承受果报和再造新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做好做坏、行善作恶,我们自己有自主权,自己可以做出选择。

行善作恶,改变命运,不是依赖神、佛、菩萨、真主、大梵、上帝。命运,其实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通过主观努力,可以促使支持业成熟:我们不可能改变令生业,因为令生业,是在我们的前一世临终时成熟,并带来今世结生的。

令生业可以影响到我们整整一辈子,而且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支持业。

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造作新的善业,使这些支持业,成为下一世的令生业。如此来提升我们的生命,以及改变未来。

虽然支持业也是过去造作的,但是如果没有获得适当的助缘,它们也可能成为无效业。譬如一个人生病了, 

假如他因为“生病是果报,是果报就要承受”,而放弃医疗,其结果会怎样?病情可能会加重,甚至可能因延误就医而丧命。

又譬如农夫,只是把优良的种子撒在田里之后,就懒得打理了。那么,即使是再优良的品种,也不会获得好的收成。

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即使有很好的支持业,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中年、老年风光到哪里去。

所以,想要让支持业成熟并发挥其良好的效用,我们应该适当努力,并把握好时机,以便让支持业,变为事业成功及获得禅修成就的助缘。 

有句话叫做:“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只是对懒人说的,我们不应该全信,更不应该完全依赖命运。

所谓的命运,其实只是指今生今世的果报。虽然说过去的命运已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速行心,主观地努力、积极地进取,来把握住现在,去改变未来! 

佛陀在《长部.教诲新嘎喇经》里教导:“勤勉积集财富时,应如蜜蜂采花蜜。”

在家人应像蜜蜂采集花蜜那样辛勤地工作,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主观努力来创造机会,促使支持业成熟,并发挥更好的效用。

五门心路中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执行着看、听、嗅、尝、触的作用,它们都是果报心,即体验过去业所带来的果报的心识。

眼识等双五识,只产生于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这五门心路中。领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缘都是果报心,主要还是生起于五门心路。

能够产生于意门心路的果报心,只是彼所缘,而且只是偶尔才生起。以下几种情况,彼所缘才会生起:

一、只生起于欲界生存地,有情众生的欲界心路过程中;

二、只有对象是极大所缘或清晰所缘时,才会生起;

三、只有取究竟法为所缘时,才会生起。当心路在取任何人、事、物、时、空等概念法时,不会有彼所缘生起。

如此,能够生起于意门心路的果报心,几乎少之又少。换言之,意门心路主要是负责造业的,而不是体验果报的。

假如把,只会出现于意门速行心路的贪婪、痴迷、执著、傲慢、忧愁、焦虑、嗔恨、愤怒等不善心,说成是果报使然,那只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所以,我们所说的体验果报,主要是由五门心路过程中的果报心来执行的。对所体验的果报进行加工、反馈的,是意门心路过程。

对果报作出反应,再造作出新的善业或不善业,还是意门心路过程的事情。

然而,不管是五门心路,还是意门心路,其果报心的数目,都远远少于速行心。

也即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体验果报的心,远远少于造业的心。

明白了这一层关系,我们就应当了解,虽然我们时刻都在体验着果报,但更多的时候和更多的机会,是在造作业力。

只要是速行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它们造业的性质。把不善业改变成善业;把不好的念头改变成好的念头。

明白了业果法则,就应该运用它来看待生命中的不如意现象,坦然地接受现实。 

佛教不是要我们逃避现实,而是要学会接受现实,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去把握当下。 

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掌握在神佛菩萨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现在多造善业、积累功德,未来才能不断变好。 

看待生命不应该鼠目寸光。有些人认为生命只有这一世,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时间,有今生无来世。这是鼠目寸光的生命观。 

《庄子.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古时有一种叫“朝菌”的昆虫,它们早上出生,晚上就死掉了——朝生暮死。 

而蟪蛄蝉则在春天出生,秋天死亡。对于朝菌而言,生命还不到一天;对于蟪蛄而言,生命还不到一年。

现在有许多人的生命观,也和朝菌或蟪蛄差不了多少。 

然而,生命其实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无时间限制的过程,生命的相续就像大江东去一样,难分首尾,难以断绝。 

佛陀在经典中时常用“此无始轮回最初的起点是无法了知的”,来形容找不到最初起点的生命流转过程。

只有通过佛法修行,才有可能终止生死轮回,破坏翻滚的轮回车辐,让它不再转动。

摘自玛欣德尊者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