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纲要(续10)

 kevingiao 2015-06-17
心法的分类学:界系门在法集论<心生起品第一>已隐含其中,概说品第三也以世间和出世间的二法论门分类一切法,此即包含以界系门分类心法。

论中未明确整理计算心的数目,摄义论将它们整理如下:世间心八十一个(欲界心五十四个、色界心十五个、无色界心十二个)、出世间心八个。

三性门是法集论分类心法的核心论门,善心二十一个、不善心十二个、无记心五十六个。上述二种分类法已被摄义论更科学地组织分类。
  
以感受分类心法,这在法集论第二个论的论母,即是三受门(乐受相应法、苦受相应法、不苦不乐受相应法)。清净道论进而以受蕴的立场,

从五受分类八十九心。这些也被摄义论吸收。以一百二十一心计算,从五受分类心法是身乐受一心、身苦受一心、心喜受六十二心、心忧受二心、舍受五十五心。

摄义论分析大要如下:在这五受的区分中,乐俱心只有一个:善果报身识。像那乐俱心,苦俱心只有一个,不善果报身识。

又,喜俱心有六十二个,十八个欲界喜俱行心:四个贪根心、十二个欲界美心和两个喜俱的推度与笑心,

还有四十四个,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的广大心与出世间心。又,忧俱心只有两个嗔恚想应心。其余所有五十五个就是舍俱心。

以因分类心法,在法集论的<因聚>二法中,有七个论门详细分析。因二法门分析: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法的因;

贪、嗔、痴是三不善法的因;无贪无嗔无痴是三无记法的因。换言之,三善根是通于善法与无记法(五十六个无记心中去除十八个无因心),

这即是摄义论提出美心与美心所的根据。法集论接着分类有因法与无因法,但并未详细列举成素。

摄义论以因分类八十九心,无因心十八个、有因心七十一个(一因心二个、二因心二十二个、三因心四十七个)。
  
七识界分类心法是法集论细分心法时提出的,但未列举成素。摄义论详细以七识界分类八十九心,

内容是眼识界二个、耳识界二个、鼻识界二个、舌识界二个、身识界二个、意界三个、意识界七十六个。
  
三个意界心是最弱的,因为它在心路历程都出现在五识界和意识界的中间;五识界比意界心稍微强一点,

虽然心路历程中都是夹在意界的中间,但它直接识取对象;意识界是最强的,因为它必然接续着意识界心或后续有意识界心。

七识界的分类,也为六路的心路历程奠定下存有论的基础。五识界与意界都只出现在五门的路程,意识界则可能出现在各种心路历程。
  
三性门、界系门、受门、因门都可以分类一切法,当然也就可以分类心所法。受门是从受蕴区分心;

因是行蕴中最重要的,因门也意涵着以行蕴区分心;七识界的分类则从识蕴本身分类心。

但为何未从想蕴分类心呢?在《经藏》中受的修行方法是常见,行蕴决定善恶因也是修行的关键,

直接以想蕴为修行方法的则很少。法集论就没有想蕴的论门;清净道论只以心的三性门来说明想蕴的三分,未如受蕴反过来以五受区分八十九心。

这是因为用想来分类心,没有显著的特色可以明确判别。本项的四目是心路历程须先分析研究的。从作用是先分析出每个心有多少作用,这是最基础的;

门是开启心路历程必经的门,这两目即是从识本身分析。所缘是从识的对象来分析识。依处是从心法所依靠的处所来分析心。

识、所缘与依处三和合,在每一个心识生起时,有哪些名法与色法相依伴俱生起,使得五蕴的有情生起具体的真实法。

如此一来,就有依循的法则可以观察这些成素。一:八十九心共有十四种作用,这是法集论系统列举心法时即已隐含着的,

批注书则进一步详释,摄义论则整理出纲要。关于以作用来分类,所谓作用有十四种:

(1)结生、(2)有分、(3)转向、(4)见、(5)闻、(6)嗅、(7)尝、(8)碰触、(9)领受、(10)推度、(11)确定、(12)速行、(13)彼所缘、(14)死亡。

(1)结生,开始打结在一期生命,以人来说就是入胎心。(2)有分,一期生命有(bhava)存在的最基本成份,结生心灭了之后,接着即是有分。

有分心如同生命流,心不被新的外缘刺激而转起认识作用时,有分心就作为个体生命的意识流。

同一期生命的结生、有分与死心都是同一个异熟心,潜沈在上一期死亡路程的所缘;其余的十一种作用,是受新的外缘刺激而转起六门的认识作用。

(3)转向,引心转向外来的所缘,这是开启六认识门的第一个作用。有五门转向心开启五门的认识历程,意门转向心开启意门的认识历程。

有分生命流相续生灭,当对象击触六门的任何一门,有分心受到波动,波动灭后犹如有分断绝,接着转向于对象,这就是转向。这是认识历程的开始。

(4)见、(5)闻、(6)嗅、(7)尝、(8)触,依次是前五识的作用,直接经验到五境(色、声、香、味、触)。

(9)领受,领纳接受前五识觉察到的对象。(10)推度,推度所领受的境,审察、推论、度量之。(11)确定,确定所推度的境,确定、省察、决定之。

3-11这八种作用都是无因心的活动,心认识对象而决定采取行动的阶段,也就是这阶段还没有发动善恶业。

特别是4—10都是承受果报的心,修行就是不断地面对果报境,如实地觉察理解境的可意、不可意等,而又如理作意,决定如何反应:

不贪着可意境、不嗔怒不可意境、不痴于中性的境。接着,速行心开始主动地反应对象,对于凡夫与有学就是造新的善恶业,种下轮回的因!

道心与果心则是出世间的,阿罗汉以唯作心安享余年或应缘度众。(12)速行,心快速地行于前一对象上。

因为速行心是同一个心(例如喜俱智相应无行善心)连续出现多次,而且任何一个心开始速行之后,就不能转成其余的心来进行速行作用,

所以作用很强,就称为速行,并非心生起到灭去有不同的速行心。速行心对于凡夫来说完全是造善恶业心的,对于圣者则还有四道心和四果心,

至于阿罗汉则有十八个特别的唯作心应缘而工作。速行心共五十五个。五门转向的历程,速行心有二十九个,

包括八个欲界善心、十二个欲界不善心、九个欲界唯作心。意门转向的历程,不经历4-11的八种作用。

若属欲界的意门转向,接着就是同于五门转向的二十九欲界心的速行作用。若属上二界的禅心历程,色界的有十心,五善和五唯作;

无色界的有八心,四善和四唯作;出世间的有八心,四道心和四果心。(13)彼所缘的字意,是那个(tad)所缘(ArammaNa),

在速行心之后,注记回味速行的那个所缘,缓冲速行心掉入有分。彼所缘是认识过程的结束,如果超越欲界的心路历程就没有彼所缘。

(14)死心,一生的有分结束,一期生命的最后一念心,就是常人所谓的死亡。在彼所缘之后,如果又回到新一次的认识过程,

过去有分、有分波动,就不是死心,而是生。从死亡之后,再结生,有分,死,这三作用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同一个心,例如以喜俱智相应无行异熟心结生。

而一期生命最后一次心路历程的速行心,决定下一期生命的结生心,只有阿罗汉以唯作心速行于死亡心路历程的所缘,所以不再结生,何期自在难得!

有情就是以这十四种作用在三界中轮回不断,只有阿罗汉在死心灭去即出离三界。十四种作用的四到八是五识作用,若合为一作用,则成十阶段。

中国传统佛教有所谓‘上座部立九心轮’,近人的研究也大都承袭此说,乃是对十四作用十阶段的误称。
八十九心与十四作用的关系,摄义论从两方面交互分析。首先是每一个作用有几个心:在十四种作用之中,

所谓的结生、有分、和死的作用,都有如是十九个心:两个舍俱推度心,和八大果报心,还有九个色界与无色界的果报心。

又,转向作用有两个心,像转向作用那样,见、闻、嗅、尝、碰触、领受作用也有两个心。推度作用有三个心。
  
只有一个意门转向心,在五门的心路上执行确定作用。速行作用有五十五个:除了两个唯作的转向之外的善、不善、圣果、唯作心。
  
彼所缘作用有十一个:八大果报心,还有三个推度心。另方面,每一个心有几种作用:
  
在那八十九心中,两个舍俱推度心有五种作用:结生、有分、死、彼所缘、推度。八大果报心有四种作用:结生、有分、死、彼所缘。
  
九个广大果报心有三个作用:结生、有分、死。喜俱推度心有两个作用:推度、彼所缘。像那喜俱推度心,意门转向的确定心也有两个作用:确定、转向。
  
而其余所有的五十五个速行心,和三个意界与二组五识,一共六十八个心,生起时只有一种作用。

一:门的要义:门,是指心路历程所经过的门。共有六门。所谓门有六种: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

在此六门中,眼根就是眼门,像眼根那样,耳等四根即是耳等门。有分被称为意门。六门的历程是心转向外缘生起的认识历程。

另有所谓的离门,乃离开六门而活动的心路过程,这是结生、有分与死心的活动。

出现在离门的心识只有十九个异熟心,不接受新的对象,而是同于前一生的死亡历程的所缘。
  
二:门与八十九心的关系,也是从两方面交互分析。首先,每个门有几心:在此六门中,眼门中四十六个心依适当方式生起: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欲界速行、彼所缘。像眼门那样,在耳门等也有四十六个心:

五门转向、耳识等。应了知:在五门中只有一切的五十四个欲界心。又,意门中有六十七个心:一个意门转向、五十五个速行、十一个彼所缘。 

其次,每个心有几门:而在八十九心中,三十六个心适合有一门:两组五识,还有十八个广大行与八个出世间的速行心。
  
三意界有五门的心。一个喜俱推度、一个确定、二十九个欲界速行是有六门的心。二个舍俱推度和八个大果报心,既有六门又有离门。
  
九个广大行的果报心只有离门。上述门与八十九心的关系,可以详细整理成表,以供进一步研究。

所缘,即是心的对象、目标。字面上意思,就是心有兴趣的对象或心挂在上面的。一方面,每个心的生起一定要有所缘,也就可以从所缘来分类分析心。

另方面,一切存在都可以成为心的所缘。而存在都展现在历程(超越的涅盘则是历程的圆满),这就是所缘的历程论的理论基础。

一切存在都是心的所缘,即使是最究竟的涅盘也可以经验观察,南传上座部就是最彻底的经验主义,不能被心认识经验的就是形上学的幻想。

心可以认识一切存在,这是所缘的历程论的实践立场。但是,认识一切存在,必须培育发展心智的力量,

一般人未修行训练的心,是不足以亲自体验一切存在的。因此,需要伦理的解脱学,来完成所缘的历程论。
  
从所缘分类是整理发展法集论,余三目(作用、门、所依)是整理批注书的精义,合在一起恰可为心路历程作准备。

法集论分类有所缘的法,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即是心所法与心法。而有所缘的法可以进一步分析,三法门的第十二门区分:

小法(欲界法)、大法(色无色界法)、无量法(出世间法)。第十三门区分:以小为所缘的法(因于小法而生起的心与心所法)、

以大为所缘的法(因于大法而生起的心与心所法)、以无量为所缘的法(因于无量法而生起的心与心所法)。又于第十九门:

分为以过去为所缘的法、以未来为所缘的法、以现在为所缘的法。但法集论并未详细说明那些心以何为所缘,摄义论则进一步吸收批注书的详细解释。
  
依六识(七识界中的意界与意识界合为六识中的意识)的区分,所缘分成六种,即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

前五种即是五识所对的五境色,法所缘又可细分成六小类:五净色、十六细色、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涅盘、概念。

就所缘的时份而论,有为法都有三个时位(过去、现在、未来);涅盘的自性没有生灭,概念是没有自性的,所以都称为离时(不关涉于时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