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法直言》
作者 | 薛文宇 · 音乐 | 网 络
摄影 | 秀 水 · 编辑 | 瑜 琪

有人问我太极拳的内功怎么练?我告诉他,太极拳的内功分体练,气练,神练三步。体练是什么呢?是招式吗?对此我莞尔一笑,当然不是。练招式(套路)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还少了去吗?我们身边遍地都是,这也可能包括你自己。而又有几个练的是内功呢?你静静的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有句很经典的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是功?如果说拳是外在的形,那么功就是内在的物。所以,到老一场空说的就是练来练去,内里空空如洗,无有一物。那么,太极拳到底怎么练才能内里不空有物呢?我告诉你,必须要做到拿住丹田练内功。那么,这是招式吗?显然不是!
当然,事虽然是这么个事,但是真正做到在练拳当中拿住丹田练内功可极为不容易。这就好比我给你讲了也好,还是在网络上也不乏其人说过,可你就能按图索骥的练到身上吗?绝无可能!
我为什么教人毫不保留?第一,人家来和你学了,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信任?要对得起人家的信任。第二,毫不保留的手把手教都不容易学会,如果还有所保留,那学习的人还怎么有学会的可能呢?
说真的,这玩意一点也不怕说,就是我想不想说。因为我说了,哪怕是给你视频反复观看,可你不亲自学,你也照样学不会。没说吗,手把手教都不容易学会呢!所以,这个根本不怕说。不说的要不就是故作神秘,吊人胃口,吃徒弟。要不就是根本不懂,你让他说什么?
其实,拿住丹田练内功非常简单。能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松腰落胯,气自然沉丹田。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但是你能做到吗?尤其是在动态的拳势变化当中。这就好比松这个字,你躺着的时候或许能够感受到什么是放松,可是你一站起来练拳,你就丝毫没有躺着的那种放松的感觉了。道理是相通的。

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松腰落胯。这就是体练的范畴。在练拳的时候想要拳功一体,就必须要做到这些要求而不可。所以,在平时的练拳要领当中已经包含了练功的内容。关键是很多很多人根本就做不到这些要领。
有的人会说了,我怎么没做,我也做了啊!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做的根本就不对。松肩坠肘你真的做到了吗?什么是松肩啊?两肩躺下!莫非你以为两个肩膀放松了就叫松肩?好吧!这就是你也好,还是身边很多人也好这么做,练了好多年都仍然没有练到功的症结所在。
当然,你是断断不知道的这个问题的所在的,否则你也不会以为然的一直坚守着这么练。可你内在的感受和结果早就说明了问题。而坠肘也不是两个肘耷拉着就叫做坠。坠肘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奥妙就是张肘。
这个怎么来加以说清呢?否则,你不是说我在糊弄人,就是说我摆龙门阵。其实,我都说了,这些东西不怕说。而且我这个人不说则已,说就要说透。至于你信不信,那不是我在意的事。
我这么做个比喻吧,你说衣服落到地上摊在那里是不是松呢?有的人说是,有的人会说不是。后者是对的。因为那只能算是懈。这又好比伞,一把伞骨架散了,伞布也耷拉了,你说它是不是松的?
反正你不能反科学的说它的这种状态是紧的。可这还真不是松的,它仍然属于懈。因此,如果把肘的向下的放松认为就是坠肘了,就是大错特错。真正的坠肘是肘尖向下的同时还有向外的张力。这都是形成棚劲的重要要素。
而这种与你所知道或去做的松肩坠肘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这种差别的根源基于什么呢?若你听我以上讲的后就模仿着去做,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不仅是错的,且仍然练不出丝毫的内在功夫来。

我仍然可以毫不保留的告诉你,这种松肩坠肘就是来自于含胸拔背。就这么简单。但是你不实际学习,你仍然做不出来其中的效果。我再说一遍,含胸拔背。就这么简单。绝无半个字敷衍陪衬。可我都这么说了,你真的能做到吗?
我可以在这篇文章的下面把拿住丹田练内功的视频放上来,里面就有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松腰落胯。这我都能让你看到,你模仿去吧!很多人以为太极拳自学就能有所成就。我告诉你,太极拳的内功是绝对无法自学出来的。
说到松腰落胯,这又是一个练拳当中极不容易做到的事项。我就问问你,松腰的这个腰指的是哪?腰围的腰?唉!可别坑自己了。“十三势行功歌”对这个腰说的多明白啊,“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松腰要结合屈膝。不屈膝就无从谈及松腰。对此,你直挺挺的站在那里一试即知。就这么简单!可屈膝还不能让膝关节受力,一受力即死,即僵。或僵或死,腰都松不下来。腰松不下来,胯也落不下去。所以,为什么要练出其根在脚?就是要能做到一松到底,人体的中间没有一处是滞点。
能做到这些了,气就真的能沉丹田了。练拳的时候就能时时刻刻是外面走拳的招式,里面围绕着丹田练着内功了。而做到这些,练拳的人就始终是呈现松沉的姿态和感受。拿脚迈步就犹如身在泥塘之中,腿不一味的高提,也不沉重的拖沓——举重若轻。周身的动静开合就好似和(huo)泥一般的粘稠——举轻若重。这才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自己的太极。
提示:请点上方太极的秘密一键免费关注!
我们很多人学习太极拳,喜欢太极拳。但很少有人能知晓太极拳在练习时的那些奥妙。很多人被现代锻炼身体的太极操所误导,因此,练了十几,二十几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者不少!
昨天,有一位太极拳爱找者给我留言,问习练国套的杨式太极拳是否能练出真功夫。我回复他练不出来的。其实,无论什么流派的太极拳,不管你是多少个式,这根本不是能否练出真功夫的关键所在,而是无论练什么流派多少式太极拳,你是否是按照传统太极拳的那些要求去做的,以及做到了。这才是关键。
譬如含胸拔背。这是传统太极拳里最为紧要的练法要求之一。无论你是什么流派不这么练就无法气沉丹田,就无法拿住丹田练内功,就无法感受到什么叫做以腰为轴,就甭提什么腰为主宰。可国套是反对含胸拔背的,说那不美观,是驼背。……这样冠冕弹簧的言辞真是无知者无畏!看看下面的几幅图片吧!

篮球运动员在接球的一瞬间(为进攻做准备)

排球运动员在扣球跳起前的助跑

乒乓球运动员在接球和扣球的瞬间
防守和进攻的搏击姿势
雷雷挺直的身体是一大败笔

猫科动物在应激反应的第一瞬间也是含胸拔背

体操就是挺胸挺腰的。所以,太极拳和太极操的一大区别就在于胸和腰的状态所定性的。这也是现在的人看过去的老拳师练拳的照片和视频看不明白,甚至冷嘲热讽人家不对的原因所在。这真是传统太极拳,乃至传统文化的悲哀!

我们不遗余力的传播太极拳的正确练法。在谎言说了一千遍已经成为“真理”的今天,在很多人自扫门前雪的当下,确有人微言轻之憾。但若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对太极拳又何谈真爱二字矣!亦盼能有更多正能量满满的有识之士一起为传统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卫道护法共同努力!
下面,我将练拳中的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练法诀窍摘录于下,希望对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练习有所帮助,也对太极操的练习者们能有所提醒——你们的那种练法终生都无法知道和做到这些。
1、凡是前进的动作,脚跟先落地,然后再随着全脚掌的踏实轻柔的移动重心。而重心的移动必须是通过以腰带胯来实现的;凡是后退的动作,大脚趾先落地,然后再随着全脚掌的踏实轻柔的移动重心,而重心的移动必须是通过以腰带胯来实现的。
2,凡是式子和式子转换的动作,应先把身体重心点安置稳定再拿脚迈步。要牢记和做到身随步转,步随身换。否则必然会动静之间不得机不得势。得机得势指的就是自己时机掌握的好,周身一整。腰腿不合一,这些则无从谈起。
3,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心都应微微内含,但又不要五指懈劲。收掌的动作要五指有拿捏之意思;凡是出掌的动作,除注意沉肩垂肘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死,掌心要顺势微吐,五指指根舒展,意气往指梢贯注。
4,凡是小臂向外旋的动作,意注小指一侧微微向往分挂,好似向外拧劲;凡是小臂向内旋时,意注拇指一侧微微向外棚挑,好似向里裹劲。小臂和手腕是整体。武谚:手随腕转,往来莫教空翻。说的就是手指在练拳当中如上的些许变化。
5,凡是动作的变转,全都是虚腿和实腿的交替衔接。衔接的关键就在于意气贯注在“腰隙”处。这个地方也叫“三寸嫩芽”。甚是关键。所以有“刻刻留心在腰间”一说。同时,这里有意识地向下松垂灵活,也有助于气的下沉丹田。
6,凡是起的、合的、曲的、蓄的动作都是吸气的状态,反之则错,应改之;凡是落的、开的、伸的、发的动作都是呼气的装填,反之则错,应改制。
7,练拳要心静,体松,气顺,神宁,息匀。如此才能在每一动作时,内外相合。看似外动,实则内里神意气附着于其上。练外即是练内也。这是太极拳为什么要重视外部动作的一大原因所在。否则和打坐无异,或不如打坐矣!
8,一定要在每一动作的本身和动作与动作之间,体现出刚柔相济的变化和连绵不断的完整。刚柔相济非指发劲,而是收和放,蓄和发在气血上的作用。意到气到力自到。柔时含而不露,蓄而不发,刚时发落点整,舒指坐腕。周身劲路饱满可见。舍此则为柔由余而刚不足。
9,拳势呼吸,简单的说,就是呼吸能够与外部的拳势的收放,开合,蓄发的变化而契合为一。实际说的就是“太极拳十要”当中的“内外相合”。
10,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动作都须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要把松,静贯注于练太极拳的全过程。反之,紧和乱的太极拳练习会是什么样子,大家想一想,试一试自知。正所谓,快从慢中来。太极拳不是没有快的内容,但它是先从慢练,松练,静练中来的。慢练为体,快练为用。天下武功,惟快不破。太极拳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即为其仍然练的是快的一大佐证。
在过去,太极门的练习次第是,初学此艺必须先从十三势开始入手。而十三势中又以无极桩的百日筑基和太极周身行气法(前行功法)熟稔之后为往下学习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