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秋天能超过唐诗宋词的只有这首散曲《天净沙秋思》

 昵称413468 2018-10-12

贵阳花溪秋景

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不是宋词,而是这首你我皆知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据说是起源于宋玉。在宋玉的《楚辞・九辩》当中,诗人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成为了最早悲秋的诗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词对于春天都是这种悲秋的态度的,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然而,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我们发现,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不是宋词,而是马致远这首你我皆知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1250年-1321年),他不仅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还被誉为“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的作品丰富,内容多元,题材广泛,他不只写景、咏史、还叹世、言情。

马致远在北京的故居

如今,一提到马致远,众人纷纷会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一首非常简单的小令。前三句只不过是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组合起来却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这些意象,无论单挑哪一个,都可以代表秋天。然而,当这些意象集中排列起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和压抑的秋天。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中国式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而这首散曲之所以写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能够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的,是我们可以用心去理解的。

正因如此,这首《天净沙・秋思》才被称为“秋思之祖”。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当凋零的秋天遇上日薄西山的黄昏,悲怆的感觉让人不禁油然而生。

虽然《天净沙・秋思》只属于一首散曲,但是却具备了中国诗歌所有的艺术特征,故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式悲秋意境最美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