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昵称32901809 2020-03-23

文/点点文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 一首散曲。马致远,号东篱,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作有《汉宫秋》等十五种杂剧,同时他也是创作散曲的行家里手。《天净沙·秋思》就是他所写散曲中最为经典的一首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虽是一首散曲,却流露出了浓浓的诗意,一直以来深受好评。元代文学家周德清称赞它为“秋思之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传世佳作的魅力。

(一)

历史发展到元代,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比如文赋与诗词,通常将这些视为雅文学,它们是表情达意的媒介;而散曲则是俗文学,它们只是戏文,只能提供给戏子们表演或给人祝寿取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

这样一来,散曲就受到老文体的压制。

可是,曲子毕竟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因此,愿意写曲子的文人也就越来越多,曲子也就渐渐地开始雅化,要去跟诗词抢地盘了。

于是乎,文人们开始尝试着像写诗词那样用曲子来表情达意。

因此,元代的散曲也就附带上了文人的高雅情调。另一方面,元曲毕竟还是有一个俗乐的身份存在,所以它并没有失去通俗与歌唱的这个艺术特色。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元曲:雅俗共赏

故,元代的散曲本质上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展现出了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

(二)

天净沙,是曲牌,规定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题目,规定作品的内容。曲牌标志着俗乐的血统,题目则透露出文人诗的神韵。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其实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这个背景,它直接展示给人的是文字本身的节奏,它不带衬字(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遵循天净沙(完全由六言句或四言句组成的)这个曲牌最基本的格式,每句的字数都是偶数。

而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每句的字数大多是奇数,五言句和七言句是主流。通常我们读诗,都是两个字两个字地念,如果是五言句或者七言句,读到最后的时候,总要歇上半口气,节奏上就带有一种舒缓的美。比如五言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言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种美是中国古代文人诗所追求的。

六言句或四言句读到最后没有那半口气可以歇一下,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满的美,但不太舒缓,有时会显得很紧凑,这种的句式更多地用于骈文,俗乐。

《天净沙》这个曲牌,专门用四言和六言,体现了俗乐的特点。而脱离了音乐的天净沙,看起来几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韵的六言绝句,读起来有一种俗的味道。

(三)

这首天净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名词多,动词少。

全篇只有“西下”和“在”,这两个可以算是动作的词,但它们的意思本质上都是很虚的,它们突出的仍然是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三个形象。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而曲的前三句,总共才十八个字,却连用了九个名词,三个一组,排列在一起,一个动词都没出现。

这种只用名词,不用动词的句法叫作“名词句”,是汉语诗歌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句法。

从俗到雅,再到雅俗共赏,这是“曲”这种文学体裁诞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一个转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更是将这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首几乎句句押韵的小令,将一幅苍凉孤寂的天涯行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言简意丰且句法别致,是为“秋思之祖”。

那么,诗人在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与物呢?

我们先来看,“秋思”这个题目,本来是文人诗的一个标准题目,“春女思,秋士悲”,为秋日的凄凉而感伤,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专利。要懂得欣赏山水风光,懂得从季节的变迁中感受到忧伤,这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体会不出来的。

马致远用这个作为题目,是因为他对秋日风物的敏感,深层的忧思,使得这首散曲平添了几分雅致。

1)枯藤老树昏鸦

仿佛是泼墨写意,为我们涂抹出一片旅途黄昏的景致。枯藤老树饱经风霜,不仅象征着生命的迟暮,也暗示着秋天,这一年之中温暖季节的迟暮;乌鸦曾经被当作日神的象征,所以在诗歌中常常与日光联系在一起,黄昏时分的乌鸦,带着昏暗的日光,暗示这一天的结束,而乌鸦也令人联想到生命的结束。

在荒凉的郊外,一颗老树伫立着,干枯的树藤缠绕在它身上,几只乌鸦被这落日的余晖落在上面。它们不知道,正有一位游子从它们身边经过,用诗人的眼睛打量着它们。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这一句,只有粗大的景物,而人则是被极端地淡化了,只有客观事物被静静地呈现出来。但尽管如此,只要我们仔细体会的话,不难发现,这幅图景并非纯粹的无人之境,更不是无意义的物象堆砌。

诗人将从眼中看到的藤,树,乌鸦这三种物象叠印到一起,投射着旅人寂寥甚至绝望的目光,这不禁生出了些冷漠的色彩;而昏鸦在寂寥与绝望之外,这又折射出黄昏的光影,暗示着旅人此时的疲惫。

作者虽然只是罗列了几个名词,但是枯藤,老树,昏鸦无处不传达出他那凄凉悲苦的情绪,这让我们隐约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处境。

2)小桥流水人家

作者笔锋一转,忽然又成了一幅清新的工笔画。比起前一句,这一句有了生机,并且还有了人间的温情。

一座朴素得有些寒酸的小桥,横跨在汩汩的流水上,通向一户正在升起炊烟的人家。但是这样的温暖却并不属于行走在荒原上的游子,因为这里不是他的故乡;这温馨的人家更并不是他心中思念的家园。

行走于枯藤老树昏鸦之间的游子,为什么会突然注意到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呢?此时此刻,这个异乡客,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呢?

他是想到了故乡,想到了母亲或者妻子可能也在这样一个黄昏里宁静而寂寞地生活,还是仅仅因为累到麻木想赶到天黑之前找个人家住下来?

在这个画面里,开始隐隐地显现出人的心情了。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自古逢秋悲寂寥,萧瑟清冷的秋天,总是让人心生悲凉,马致远更是将这种情感与秋天的物象结合得自然天成,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三者罗列而出,一层次渲染着环境的凄凉和作者心境的悲苦。与此同时,小桥弯弯,流水潺潺,更刺激了作者这个异乡游子的敏感内心,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接下来,作者又将如何赋予这首佳作更深层的意蕴呢?

3)古道西风瘦马

这句像是剪影,游子的形象开始在画面中出现了,尽管它不是正面的特写。“古树风吹马,虚廊日照旗”,晚唐诗人昏暗诡异的意象再一次悄无声息地化入了马致远的散曲中。

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毕竟是异乡的风景,况且被枯藤老树昏鸦粗暴地隔绝在身外。属于游子的只有一条承载着古往今来那些商人士子梦想和失意的古道,还有一匹瘦削而疲惫不堪的老马,而马上的游子没有看到的是他自己的身影也和这匹老马一样瘦削而疲惫。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天净沙·秋思》

唐人在诗中运用名词句的手法,已经是极为熟练了。而马致远写的这首元曲,也很好地借鉴了唐诗中的名词句技巧。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他连用三个名词句,排列了九个名词,凭借元曲在形式上的优势,轻松地就打败几位唐代诗人的表现,也即是打破了几位唐代诗人的记录。

他既不用描述这九件景物的具体样子,也不用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只要告诉我们这九样东西同时存在着,这就足以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名词句有雅的一面,也有俗的一面。马致远的这种罗列名词的做法,无疑引起了普通群众的兴趣。在我们看来,能把九样景物高度凝练地写在一起,不用一个动词,还能组成一幅自然的画面,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技巧,再配上六言句和密集的韵脚,朗朗上口,好读好记。无论是读还是唱,这都有一定的娱乐性。

名词句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元曲雅俗共赏的优势,吸收了唐诗的精华,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这就是这首散曲能被传颂数百年的重要原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句,主人公的形象终于出现了,画面变成了一个近景的特写。

前面的九个意象,每一个都折射出了夕阳的光影,然而到这里才真正将夕阳点出来;每一个都在投射着游子的情绪,然而到这里才真正点出断肠人在天涯。

这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采用了诗的章法。

夕阳下,古树间,人家外,一个孤独的游子,倚一匹瘦马,漫天西风,无言地行走于秋日的古原之上。

《天净沙·秋思》:雅俗共赏,泼墨众多密集的意象,只为游子悲秋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是这首散曲的主角,也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展现,但此时作者仍然没有额外描述他的行动,而只是把他的这种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他的描述只有“断肠”两个字,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断肠人仍旧只是一个物象,只不过是加了一个很悲凉的限定,而更多的故事则只是交给了读者去猜想了。

也许他承受着报国无门的痛苦,也许他刚刚经历了与至亲至爱的生离死别,又或者他早已参透了自己孤独苍凉的命运。

其实,只要是在这个秋天的黄昏,这个断肠人出现在天涯,出现在这一片秋景中,就足以传达一切了。自然而然地想到悲秋这一特有的情绪。

(四)

《天净沙·秋思》通篇泛着昏黄的色调,像是落日的余晖,像是深秋的树叶,更像是陈年画卷的颜色,在这幅陈年的画卷之上,没有题记,只有物象的陈列,基于中国诗学的沉厚积淀,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完美的默契,仅凭着这些物象的组合,读者便能很好地领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悲秋之情绪——游子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没有动词的诗作,如同一部没有台词的电影,像默片一样,默默地传达着秋日特有的成熟、静穆之美。

所以,这首散曲通俗有趣,在意境上,又绝不缺乏文人之品位。


参考资料:

《天净沙·秋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